分享

咱们村‖梦的里程 ——大山深处,沧桑少年/单颖

 乡愁文学 2020-11-13

责任编辑:佟继梅

今天要讲述的,是那个我在傍晚的山风中静静倾听徐徐流进心田激起心海波澜的故事。是那个令旁听的臭娜受到震惊愧悔自责终究落泪的故事,是大山之外的人不曾经历亦无法想象的故事,是一个懵懂少年和磅礴大山的故事。

此时我心有忐忑,怕讲得太轻浅,辜负了厚重的大山,怕述得太平淡,愧对了那沧桑少年。

就从画面中山腰的那条线说起吧。拍照时,我和这条线之间只隔一道不宽的山涧,且我拉近了焦距,所以臭娜完全不相信我的判断,认为那绝不可能是人可以行走的山路,但终被熟悉大山每个角落的老林肯定。故事也由此开始。

一、梦初萌

少年最早的一张照片是七八岁时和同村一个同龄女孩的合影,本是格外珍贵,少年却最终没有保存它,因为那个女孩后来在山间放羊时跌下山崖……痛不只于此,同伴的这类故事并不罕见,比如有一个男孩打柴回家途中滚下山坡,本不太远,可是下面有水,男孩的头扎进了水里,身上的柴太重,他无法用力,被水呛死……

少年也和他们一样,在危机四伏的陡峭山间放羊、砍柴、割草……所幸,少年挺了过来,活了下来。

少年的父母不识字,所以村里有分配酬劳之类的事时,他家总被莫名克扣,有理说不出。少年的父亲便发誓,只要有一线可能,一定让孩子读书!少年便成了这一线可能,成为村里第一个走出大山走进大学校园的山娃。个中艰辛,却只有少年自己知道。

二.逐梦路

(一)小学

少年的小学,便是大山深处的小学。与家的距离是单程近两小时,就走这样的山路。老林告诉我们,山路宽等同于现在的轿车车胎宽。我的感叹被这宽度吓着了,没有及时冲出口,心里的唏嘘却是地震般的!

少年每天奔波于这样的山路,早已习惯,并不因里程而惧,或因宽窄生畏,但即便如此,每到冬季还是觉得倍尝苦辛——不冻冰却触感冰凉的温度,在雨后的泥水中体现得最是残酷,一路无可闪躲地奔到学校,大半截裤腿湿透了,无衣可换,无火可烤,无暖可依……就那样处在冰凉的教室里坐在冰凉的板凳上任由自己的体温慢慢烘干了去。整个冬季几乎如此。

忘了问为什么,只知道少年于小学五年级开始了别样的住校,所谓别样,便是自己带着小锅和粮食自己做饭吃,晚上课桌摆放一下当床睡,还有点着一盏小小的煤油灯背书学习。

(二)初中

时间不会因任何人的苦辛而改变行迹。少年别样的住校变成了相对更正规一点的住校,他上初中了。肩扛父辈的殷殷期望,怀揣自己的杳杳梦想,这个在奶奶眼中老实得怕以后娶不上媳妇成不了家的少年开始了自己以勤补拙奋力筑梦的新征程!

住宿条件是稍有改善的,因为初中在乡政府所在地,虽然仍在大山里,但至少不用点煤油灯了,也不用自己做饭了,只是口粮仍需自己带,带什么粮就吃什么饭。少年便开始了他只有粗粮相伴的初中生涯。这点少年并不怕,能够学习新的知识,能够朝那杳杳的梦想又前进一步,他是欢喜的。但他又的确怕,他怕的是那份想家的煎熬。他没离开家那么远过,他想家里的一切,爱他的亲人,他放的羊,他割草砍柴的那片山……思念会扰乱他的心,当他无法安心学习时,便会在午饭过后朝家的方向跑上一段路,还是那样的山路,然后对着离家近些的大山喊上两声,朝着家的方向望上几眼,思念便有所缓解,心便又踏实一些,然后再匆匆跑回去上课。

少年说自己还算是幸运的,虽然生活贫苦,但父母长辈都很慈爱,家是温暖的。就像爷爷,为了让他有更多的时间学习,每次他们一起出去砍柴割草时,爷爷都会替他准备好柴草,他只需到时候背回去。那片残酷又多情的山坡,便成了他汲取知识的天堂。

少年说自己天性愚钝,要靠后天弥补,真的是要竭尽一切可能拼命学习才可以。他非常感谢爷爷那时默默的宠爱和帮助。也正是这份竭尽一切的态度,一直赢得老师的信任和看重,所以他才更有勇气和力量坚持下去。

初中过后,大多数同学都不再读书了,村里更是再没人与他为伴,他孤独地走进县城,走进那所有着悠久历史的高中。未来似乎在他的面前开阔起来,却也有更多的艰辛在等着他。

(三)高中

走向高中的少年,首先被这从未进过的县城惊艳到了,他心中暗叹:怎么会有这么美的地方啊!怀着遥远的憧憬,带着难抑的激动,少年开始了他充满未知又无比新奇的高中生涯。

那时的他一定不会想到,每日三餐不饱的自己,竟然用500元钱救人一命。这得感谢那位让少年一生感激的高中老师。当时,少年同村的一位妇女紧急住进县医院,被告知宫外孕很危险,必须尽快做手术。但500元的押金难倒了那个男人,那时那地,那是个庞大的数字,举目无亲走投无路的男人,想到了在县城读书的少年,可是,他只是个三餐不饱自顾不暇的穷学生啊!除了同样急得团团转,他能怎么办?情急之下,救人心切的少年,怀着无比忐忑的心情,抱着一丝自己都不敢相信的希望向自己最敬重的老师发出了求助之音。

可是老师答应了!当即借给他500元,那时代里的好多钱!那一刻的救命钱!他的心是震撼的,也是震颤的——老师如此信任他!

被救的一家至今感激少年,而少年一生感激他的老师!少年说,那时候,老师每天早晨在家烧好一大壶水,带到班级,让他们这些也许只能啃干粮的孩子,每天都可以因这热水而幸福许多。

他和老师之间的故事当然不只于此,我们无需知道太多细节,只要听少年说,老师阳光博爱不计付出的处事方式影响了他如今对待世界和人生的态度,就知道,那是一位真正的人师。我赞叹,因那为救他人不放弃一丝看似不可能的希望的勇敢少年,更因那让人间情感无条件高于金钱的可敬人师。他们,都是传奇!

而少年的传奇,正在继续。

三 梦初成

以勤奋和忠厚赢得老师信任和看重的少年,终于没辜负所有人的期望,他考上大学了,成了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那偏僻的角落, 那蒙昧的村庄, 因此有了鲜活的希望。父亲的梦实现了,他激动,他骄傲,是的,第一个,那是他的儿子,那是他遥不可及又期盼太久的梦,他高兴得不知说什么好,最后他却什么也没说,只是悄悄地数遍家里的每一分钱。

尽管他很努力,除了大山里的所有营生,不识字的他还经常跑到山外,甚至跑到昆明去,冲破万难地做他的烤烟生意,可是,山谷幽深,山路太险,城市又太远,纵然从不停歇,纵然懂事的少年十岁起就能独立帮助父亲烤烟,他们能赚到的钱还是那么那么的有限。家里两个老人四个孩子,尽管大姐为了弟妹们早早辍学了,但还有三个孩子在读书,不可避免的开销和有限的收入之间终究是矛盾的。

父亲开始默默地凑钱,少年也一个假期都在努力赚钱(平常的假期他也是这样做的),加上挪挪借借,开学之际,学费和路费终于凑齐了。少年得上路了,但,只能是他一个人,因为多花一个人的路费,太奢侈。

由于调剂,少年被录取到了遥远的东北,迢迢旅程,他得一个人去经受,陌生的目的地,他得一个人去抵达。少年背起行囊,步履铿锵地走到山脚下,拦住了去城里的公共汽车,然后又找到了去昆明的火车,可是路太远了,昆明重新出发的火车也不能直接抵达,于是他又到了北京西站……他不可能花钱去吃一顿像样的饭,那太奢侈,他也不可能花钱去住旅馆,那是罪过,除了车票钱,他最多也就还有一个星期的饭钱了。他不介意吃干粮,只要解饿,他也不介意住车站,甚至露天。孤独,饥饿,疲惫,都打不倒他,他不怕承受,他要追梦!

这一路,他走了整整五天。终于到达后给家里打电话时,父母长出一口气说:你终于到了,这下我们可以睡踏实觉了。原来这五天里,父母吃不下饭,觉不敢睡,只能心悬在半空中干巴巴地等。其实当时各地车站都有电话,可是少年不能打,那昂贵的长途电话费是他承受不起的。所以我们不难想象,一个没出过县城的孩子,前路又一切都是未知,中间得不到任何消息,那五天对父母来说,该是何等的漫长!

而少年,一个人,六千里,只有一个目标城市的名字,边问边走,边走边问,这一路, 曾有过多少的无助和茫然? 承受了怎样的孤独和熬煎?

我们在昆明候机的那一晚,臭娜还不只一次地为自己了解得太晚而自责,激动地问我:“五天!那五天,他吃什么?!他住哪?!”是的,我们无从知道,也不会问,就让它成为少年心底辛酸又骄傲的珍贵印迹吧。

有些风景,一刹即永恒。

单颖,女,1978年9月生,吉林省榆树市人,毕业于吉林师范大学中文系,榆树市第二实验中学语文教师,榆树市作家协会会员,教书育人之余,喜用文字记录生活中温暖的瞬间和眼中独一无二的自然。有作品发表于《首都文学》《榆树人》《榆树文化》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