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片解气,专治节后上班不爽

 第十放映室 2020-11-13

“感染一次能让人生重新走上正轨的病毒,是什么体验?”


去年夏天,口味稍重的朋友,都被《贝尔科实验》刷过屏。

办公室,大逃杀,血浆四溅,断肢齐飞......

几个关键词,爱好猎奇的小伙伴无不侧目。

但小十君并未推荐此片,是因为它只是一部平庸爽片,没有任何深度可供挖掘吗?

诚然,这种以血腥暴力为卖点的电影,主题之浅如白纸点墨一般。虽然类型上指向明确,瞄准的观众群也很固定,但也最难做到出彩。

那是它毫无创意,看得让人瞌睡连连?

诚然,小成本的动作血浆片,发展到现在,能玩的路数基本玩遍。多半是在类型化框架下,掺杂私货,调和黑色幽默,制作再精良些,就能博得拥趸一阵喝彩。

就像《贝尔科实验》是在调侃社会心理学家一样,不是每个考古学家,都能从碎砖烂瓦中看见历史万千。

所谓极端环境下极端人设引来极端冲突,这种高概念电影,其实就是现时代的斗兽场,只要打得足够精彩,看台上的掌声自然不断

而掌声息去,冷静下来回头看看,《贝尔科实验》的问题在于——它只有概念而罔顾细节,归根到底,还是剧作上不够用心

不论题材深度如何,一部电影能否够得上好看,很大程度上要看对时间与空间的把握是否圆全。

前者暂且不论,常见的压缩时间以制造紧张感。但后者上,这部电影却很是失败。

故事场景虽在写字楼中,人物却少与之互动。

本来小十君还期待这是一场依靠办公室环境而展开的围追堵截,结果只是一群人荷枪实弹突突突,整个故事搬到监狱搬到体育馆也没什么分别。

被工作挤压到窒息的上班族、油盐不进只顾效益的老总、办公室政治下的众生态......

这么多可以挖掘的题材,却落得个不咸不淡。

但欣慰的是,还是有人看到了此类题材的潜力。

一部同样以“办公室屠杀”为卖点的《大骚乱,从名字你就能知道剧情大概的爽片。

导演编剧都算是新人,履历表都不用去看。整个制作团队,只有男女主角算是有点人气。

男主角——史蒂文·元,不折不扣的韩国人,在《行尸走肉》《生活大爆炸》里都有出演。

女主角——萨拉玛·维文,在剧集版《鬼玩人》《辣手保姆》里不乏亮眼表现。

虽然在制作班底上,本片没有《贝尔科实验》的“招魂原班人马”那么金光闪闪,摄影角度和场面调度也略显粗糙。

但整部电影看下来,小十君最突出的感觉就是——畅快

开场毫不拖泥带水,直截了当告诉你:一种病毒在城市蔓延,它不会伤人性命,也不会让你变成行尸走肉。

它唯一的效果:让人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换句话说,它能让你大脑的杏仁核成为完全的主宰,那些最原始也最野性的冲动,都将爆发出来。

而之所以取名“红眼病毒”,是因为它会让感染者瞳孔血红。

一段简短介绍后,男主桑德斯出场。

就像每个应届毕业生一样,桑德斯刚步入职场时,也是满腔热血想做出些大事业。

任职于一家赫赫有名的咨询公司,谁都知道这个行业的压力有多大。更何况,这公司还是由两个人渣创办。

如大部分人一样,不消多时,桑德斯被磨得棱角全无,每天最大的梦想,就是早点下班。

而虽然人人都说职场如丛林,讲究优胜劣汰。但人类天然的认知偏见,都会觉得自己与坏事绝缘。

桑德斯显然不是那种幸运儿。

刚搬进独立办公室没多久,他就被顶头上司陷害。不仅成了替罪羊要被扫地出门,而且自己的律师执照也面临吊销风险。

这种百爪挠心的时刻,谁都期望能有外援救自己于苦海。

但桑德斯却没有想到,解救他的并非上帝,也并非有权有势的远房亲戚,而是人人唯恐避之不及的小小病毒

就在短短的时间里,这种新型病毒已在全公司蔓延,而每个人都浑然不觉。

桑德斯还没出门,就被荷枪实弹的军警拦下。

一个人都不许走,直到疫情解决。

此刻,病毒的作用也已经显现:

除了血红的瞳孔外,愤怒——开始在每个人心中散布开来。

按照一般套路,主角光环加身的桑德斯,应该成为唯一的免疫者,组织一小撮人马与其他人杀个你死我活。

但显然导演不会打这种让人泄气的烂牌,观众和桑德斯最渴望的——自然是借着机会大闹一场。

由于先前这种病毒的感染者失手杀人而被判无罪,此判例也就成为免死金牌。

换句话说,在大楼封锁的这8个小时里,你想干的,可以尽情去干……

就此,电影进入了闯关模式:从行政总监、到二把手、乃至最终大BOSS和股东团,男女主角联手,一层一级开始歼灭战。

的确,这部《大骚乱》,一没深度二没内涵,是拍给小白领看的解压片

但其代入感之强烈,能让人不由自主,跟随主角品味这场盛宴。

格伦仿佛从行尸走肉的世界里穿越而来,窗明几净却冷酷无情的办公室,成为比末世还要残忍直接的修罗场,代替观众大开杀戒。

狂躁电子与打击乐伴奏下,拳拳到肉手刃恶老板,是每个人都可能幻想过的场面。

《大骚乱》好就好在,它对细节的利用+真诚的直白

整个观影过程,小十君一边血气上涌,一边还怀疑自己的暴力倾向是否正在苏醒。

不比那些扭扭捏捏,明明想拍个爽片,还非得加点深度装腔作势

就像《贝尔科实验》里,用烂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和所谓英雄情节。

人类的理性能力,来自大脑的前额叶。理性被压制之后,面对危险,人只会有两个反应,要么打要么逃

既然逃不了,那么打就是唯一合理的选择。

在完全情绪驱使下,人性不再复杂难解,全然成为驱使原始野性的能源。

这种淋漓尽致的直接,那些未能如愿的疯狂,都在本片里得以实现。

而既然要打,就得打得合理,打得好看。

首先是对手,满足了职场人的共同想象。从小喽啰到大BOSS步步惊心。

莫名其妙卷入战斗的普通员工,充其量只能算是关卡里的背景。

公司保安和财务,主角队用来撺经验升级。

给BOSS干脏活的打手,只能智取不能强攻。

而小怪只是必经之路,那些嘴脸丑恶的头目,才是主角的真正目标:

冷面无情,凡事只会推给公司上层,号称自己只是秉公行事的人力总监

溜须拍马,遇到事情毫无担当,面对利益也随时可以出卖老板的二把手

食物链顶端,只计较自己利益得失,把员工当做赚钱机器的大BOSS

还有那些毫无主见形同虚设,只会衡量收益权重的股东团

几组人物,分批拉仇恨,塑造了堪比血汗工厂的公司架构,也从侧面营造出丛林法则下的办公室生态。

其次是装备

所有办公室里的常见道具,都成为了主角手中的大杀器。真真正正用好了写字楼这一特定环境。

榔头扳手,乃至水笔,都是常备武器,不值一提。

灭火器这种重家伙,一击爆头。

射钉枪,在办公室这种环境下,威慑力数二没人敢数一。

一百多一个的马克杯你平时可能嫌贵,但关键时刻却能救你一命。

也不同于其他封闭空间电影,喜好层层加码设置悬疑,本片几乎没有什么惊悚成分,满是黑色幽默下的讽刺和戏谑。

就像男女主角片中的表现。他们同属普通职员与平头百姓,但没有一个是优柔寡断的软蛋。

杀起人来毫不手软,关键时刻也总是智商在线。

对比之下,管理层却都如小丑般丑态百出。

比如男主为了乘坐直达BOSS层的电梯,来到地下室,向IT部门里唯一员工寻求帮助。

那家伙三言两语,就骗得一BOSS安装了名为补丁实则木马的程序。言下之意,公司成员的智商和薪水呈反比

最后再说一点,千万别在这种电影里探求什么人性,画蛇添足只会摧毁你的观影乐趣。

这种看似与现实无关的血浆片,其实只是让人能心情舒畅,重新回归现实的一种方式。

与三五好友喝上两杯,一齐在杀戮中感受肾上腺素喷涌,发泄完林林总总恶劣情绪,这才是在看B级片。

毕竟,在电影里体验失控的快感,非常安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