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堡垒」:星空与热土

 第十放映室 2020-11-13


2019年春节档,国产科幻电影“软硬兼施”——

《流浪地球》用硬核的想象力和执行力展现了地球家园千年流浪计划的浩瀚史诗;

《疯狂的外星人》则用“***”和黑色幽默将高高在上的太空文明按在地上摩擦。

他们用同样夯实的工业水准却迥然不同的诉说方式,让中国面孔在科幻片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2019年,因此被广泛誉为“中国科幻电影元年”

这让观众对国产科幻片后继者多了一份信任的同时,也提高了相应期待。

时隔半年,即将在万众瞩目中接受检验的是它——

《上海堡垒》

01

仰望星空


《上海堡垒》改编自江南的同名小说。

原著中最打动人的是,末日背景下大学生江洋与女军官林澜之间一段意难平的朦胧暗恋。

这给影片招致不少质疑声音:

电影是不是一个披着科幻外衣的爱情故事?

看完可以肯定地说,在保留了暗恋故事的基础上,电影对科幻元素的追求反而是大幅加强的。

影片的世界观设定是:

人类从外太空带回来的“仙藤”成为永生超级能源,得到“仙藤”的大都市都获得了优先发展权。

但这个超级能源引来了德尔塔文明的入侵,在人类和外星人的能源争夺战中,上海成为人类文明的最后希望。

利用“仙藤”的能量,上海上空笼罩的“泡防御”让上海成为一座暂时安全的堡垒,能有效抵御“捕食者”的入侵。
与此同时,上海举全市力量,已经研发出了全世界最先进的秘密武器“上海大炮”,准备对德尔塔文明进行反攻。

在末日战场的背景下,大学生江洋追随自己暗恋的女神林澜加入了上海堡垒。

和好友组成狙击“捕食者”的灰鹰小队,共同承担起保家卫国、拯救人类的救世责任。

《上海堡垒》是中国科幻电影第一次将科幻与战争相结合。

电影中大到世界观的设置,小到道具的概念设计,每一步都是“零经验”的挑战。

这也是为什么,《上海堡垒》前后经历了6年的艰难摸索。

2013年,《上海堡垒》便已进入初期的剧本开发,这个过程一直持续了两年。

2015年,《上海堡垒》建组筹备,前期概念设计以及建模、搭景等工作也陆续展开。

2017年9月,《上海堡垒》正式开机。

作为与《流浪地球》(2017年5月开机)几乎同期进行的科幻电影排头兵,《上海堡垒》也面临着资金紧张、经验空白的创作困境。

导演滕华涛不是没有想过直接请外援,但无奈人家报价太贵。

主创团队只好当个勤勉的穷学生,从头开始学起,慢慢啃下这块硬骨头。

 为了更真实地呈现原著中的上海战场,剧组专门搭建了15500平方米的宏大实景。后期共动用了1600多个特效镜头,占全片总镜头数量的90%。

滕华涛表示:“《上海堡垒》不是纯绿布的视效电影,我们尽量把能实现的概念设计都做成实物,这对演员、对后期都有很大的帮助。”

比如无人机的操作台,演员进组了会给他们准备好说明书和模拟键盘模型,让他们练手感。

武器操控台没有全盘虚拟化,手动操作部分跟现有的军事系统几乎保持一致。
装甲战车等重要道具,也是在现实的基础之上加以改装升级。
《上海堡垒》团队在视效上追求的是“现有人类能够够得到的科技感”。

如此这般,上海这座城市才不至于太过失真,战时状态才更加有代入感。

所以,最终呈现的视觉效果究竟怎样?

小十君在观影过程中,还是起了好几次鸡皮疙瘩的。

比如上海街头化身为末日战场:

人类重工武器与外星“捕食者”交战火并:
终极一击后造成的上海陆沉:
第一次看到上海那些典型的地标建筑,在我们眼前一步步陷落、湮灭。
这种既熟悉又陌生的奇观感受,跟外国大片中的城市陷落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尤其是终极武器“上海大炮”从黄浦江中升起来的那一刻,十分震撼。
从内部操控室到外部炮身,再到导弹管口,每个部分都经得起一帧帧特写镜头的放大注视。
从1902年世界上第一部科幻片《月球旅行记》开始算起,欧美的科幻片早已历经百年发展历史。

成熟的电影工业,催生了太空歌剧,时间旅行、第三类接触,赛博朋克,末日灾难,反乌托邦等缤纷多彩的科幻类型。

《上海堡垒》便是人类正面刚外星文明的第三类接触。
▲德尔塔母舰
这个类型好莱坞早已拍得滚瓜烂熟,从《E.T》到《异形》,从《独立日》到《降临》......我们见识过各种脑洞大开的外星人形象。
但在我们这儿,什么都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
BGM一起,少了几许末日悲壮气息,而多了几分青春少年的酷与燃。

在国产科幻的拓荒阶段,无疑,《上海堡垒》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子类型的努力与尝试。

对后来者而言,也是具有积极意义的铺路经验。

02

脚踏热土


国产科幻片,需要有中国本土化的表达。

这一点,在“科幻元年”之后便成为愈加明确的共识。

《上海堡垒》以上海整座城市为故事背景,说明虚幻的未来幻想是要与脚下这片热土产生更深的交互的。

无论是原著还是电影中,在泡防御守护上空的战时状态里,上海这座城市还是“活着”的,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仍在正常地过日子。

这一点,也体现出了一种很典型的中国人心态:再大的灾难面前,生活还是要继续。

镜头深情凝视着上海弄堂里的俗世烟火。

几十年如一日经营的面馆中,下班后的林澜和江洋会来这里吃同样口味的面。


集体宿舍中,四个好朋友玩笑打闹,高谈阔论着曾经拥有的理想和热望。

首战告捷后,年轻人会聚集在秘密的娱乐基地,享受来之不易的狂欢。

上海这座城市,不再是冰冷异化的地标,而是盛放着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以及他们的记忆、理想和情感。

只有如此,上海陷落时,才可以激发切己的感受,而非建筑倒塌那么简单。

不管什么类型的电影,始终是人的故事。

《上海堡垒》也有着典型的中国式情感表达。

主人公江洋,并非传统好莱坞科幻片中的个人英雄主义。

他是能力过硬的新兵蛋子,但是有着闷骚和不自信的一面。

面对喜欢却不敢靠近的上级林澜,只敢在礼貌性的短信中寄予自己的卑微情意。

拯救世界,也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

而是中国人更为推崇的团队作战、集体主义。

朋友、战友、爱人,都在末日携手,去紧握住人类最后一线生机。

还有高潮大战中,将军说的那句:“年轻人,希望你们成功。”

以及江洋那句“向我开炮”,简直又燃又催泪。

这些都寄托了本片对青年人担负责任与未来的热血厚望。
总之,从暧昧朦胧的暗恋,到生死之交的友谊,以及保家卫国的情怀,从小爱到大爱、从微妙到壮烈的情感,电影中都有呈现。

对于爱情线,很多人颇有微词。

其实这并不像大家想象中的那样,影响电影的基调。

关键在于林澜的形象设置:她是一个在人类命运面前放下私人情感的女指挥官。

林澜曾经在军官父亲那儿没有得到足够的父爱,抱怨他对自己的冷漠。可是直到自己参军后,才彻底理解了父亲。

在人类的生死存亡面前,个人的利益、理想、情感通通都不再重要。

电影中,她是战时宣传的形象代言人,是一种精神符号的存在。

这样美丽智慧、独立坚韧的林澜,不仅仅只是江洋可望不可即的女神,更是他成长路上的精神指路人。
▲演这种有距离感的姐弟暗恋,鹿晗和舒淇也没啥违和的

是爱慕的女孩,也是崇拜的偶像。

因为一见钟情,他随她来到了上海堡垒,又因为她的感召,他成为了末日大战中的关键力量。

一场什么都没有发生的暗恋,帮助江洋完成了成长的弧光。

所以,这场“末日暗恋”并没有让科幻和爱情元素相互掣肘,而是必要的人物情感展示,以及推动情节发展的动力。

而且说实话,“我终于可以和她并肩战斗”,这种男孩成长起来追随爱慕女孩的脚步,是科幻片中难得不落俗套的男女情感模式了。
▲还原了原著中的“紫色大丽花”场景

当然,《上海堡垒》肯定是有遗憾的。

节奏和特效都有进步的空间。

但整体上来看,仍是一部合格的科幻片。

国产科幻片仍然任重道远,它的繁荣,需要更多人投入这个类型中,敢做仰望星空的梦,也肯干脚踏实地的活儿。

作为国产科幻片最早一批开拓者,《上海堡垒》肯花6年时间去啃下一块硬骨头,就是一种难得的勇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