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出手就是要你哭

 第十放映室 2020-11-13
在这个星球上,自文明发迹的那一刻起,战火硝烟从来不断,可唯独在“吃”这一件事情上,天下大同。
古往今来,上至庙堂之高,下至江湖之远,无论是帝王将相混混瘪三,还是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唯有这入嘴的一口吃食,纵有万千变化,终得返璞归真。
民以食为天,“吃”这件事,既无国界,也无阶级。
而现在,提起“吃”来,少不得要说说陈晓卿。
自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一炮走红,这位让全世界吃货大团结的精神领袖,也成了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
时隔多年,那些深夜挑战过“舌尖”的英勇无畏的看客们,或许仍能回忆起当年的饥肠辘辘如何在深夜力透纸背。
这个憨态可掬的中年男人,无疑是深夜投毒万中无一的绝世高手。
有那么一瞬间他可能是漂泊游子“恨之入骨”的“全民公敌”。
但下一秒,就是带领万千游子重归故里的盖世英雄。
此心安处是吾乡,每一个游子的故乡,都能在舌尖上找到。

纵观陈晓卿执导的几部美食纪录片,皆是高开高走,大开大合。
从《舌尖上的中国》到《风味原产地·潮汕》再到《风味人间》——
无不囊括万千地域与风物,味蕾与人文唇齿相依。
最终摆在看客眼前的,不再是单纯的浮光掠影口舌生津,而是一部完整的风味史诗。
亦如《舌尖》,18年,当《风味人间》第一次走进看客的视线,就以独特的视角、真实的感官体验和鲜明的叙述方式博得众彩。
而今《风味1》的余味还未消散,《风味2》的鲜花与掌声再次纷至沓来。
人们不禁疑问,到底是什么,让陈晓卿在美食纪录片的领域屡屡封神、屡屡备受瞩目?

01.
一个吃货的本质
关于风味2,最先进入人们视线的是两张定档海报,那时想象中的一切饕餮吞吃还只是精神层面的短暂俘虏,真实的滋与味尚在蒙昧。
两张海报均由知名设计师黄海制作,纵观其上,较之之前以人为主体的海报设计风格,鸟枪换炮。
这次陈晓卿以食材为布景,云烟为点缀,辅以耕牛与扁舟,山川湖海,青烟袅袅,望而知味。
两张海报所传达的意境其一,无非是“秀色可餐”。
而其二,在这里请允许我妄自揣测,恐怕这就是陈晓卿对“吃”的理解:沉浸与热爱。
印象中的陈晓卿,几乎一直在谈“吃”,如数家珍。
食物的味道、颜色、触及味蕾时第一个油花儿的绽放方式,他要想尽办法给你描述出来,甚至这种“吃”的,是由什么食材制成,它的背后有着怎样的辛酸歧路,他都要娓娓道来。
你看他谈及“吃”时候的表情,局促紧张的咬肌,生动富有画面感的措辞,都毫无保留地暴露了他作为一个“吃货”的特质。
没吃过的,他想吃;
值得一吃的,他疯狂安利。
一个人,只有足够热爱生活,才能够放慢追逐的速度,尽情捕捉生活的细节;
也只有如此热爱,才甘愿踏破铁鞋。
所以陈晓卿会为一个花椒爆壳的镜头带着团队东奔西走,用足足四天时间,无数次推倒重来,让一味平凡佐料,以极具艺术感的方式在镜头的最中央大放异彩。
这其中,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2012年,自高清分子镜头首次应用于《舌尖上的中国》,美食纪录片随着其卓越的美感和无限缩短的距离感逐步进入沉浸式视角。
到《风味人间》时,显微摄影和超微观摄影的应用更是进一步拔高了其趣味性和观赏价值。

▲蟹肉复合风味的微观呈现

▲马肉在零下20度的环境下急速结冻
这一拍摄方式的出现,意味着拍摄难度的直线飙升,每一个完美镜头都万中无一可遇而不求,而完成这样一个镜头,意味着整个团队的通宵达旦和长达数月的废寝忘食。
不疯魔,不成活。  
世间一切美物,都是这么个道理。

02.
一个吃货的修炼
当今社会,我们总爱以吃货自居,但面对陈晓卿,没有一个不自惭形秽。
单纯的爱吃、好吃,还不足以赋予他再次奉出《风味2》这一海天盛筵的天赋,他真正的身份,是一个美学大家。
众所周知,一部成功的美食纪录片,首先要唤醒看客对食物淋漓尽致的渴望,简而言之一个字,美。
它一定要美,美的精妙绝伦、不可方物。
在大荧幕上呈现“美”,是对导演拍摄手法和镜头运用的考量。
而美食纪录片,只可观其色,不可嗅其味,本身就有着极大的局限性,提炼它的“美”,实非易事 。
但是,哪怕你看过《风味人间》的任何一个花絮,不,甚至哪怕只是道听途说,它那沉静、极富意境的旁白和美轮美奂的画面都足以令你颅内高潮。
陈晓卿对“美”的匠心独运,在于让它灵动。
画面的动态流淌是所有摄像记录的必备要素,然而“灵动”却是另一种艺术语言,它需要对比,且需要极致冲突的对比。
陈晓卿在他的独家专访中曾说起过,他在拍摄美食纪录片时,喜欢运用近镜头和远镜头的大幅收放来制造视觉上的两极冲击。
这种“冲突”之下,世间的浮云流转和万象更新就变的极具岁月感和史诗感。
再佐以高清分子镜头下对食物内部纤毫毕现的酿变捕捉,宏大叙事与微观剥离的极致对比,能给看客带来整体感官乃至精神上的巨大震撼。
红花还需绿叶衬,一部成功的美食纪录片,“美”自然是不可或缺的元素,而让一份灵动之美得以自由流淌的河流,是其“完整性”。
陈晓卿对一味美食完整性的诠释基于“溯源”,换句话说,也就是追溯食物及其食材身上所附着的人文历史。

03.
一个吃货的蜕变
2016年,《一席》的一次演讲中,陈晓卿以小麦在世界版图上的传播为例,生动讲述了不同地域文化中主食在人类文明史上风格迥异的演变。
从一种普通的食物身上,一窥人类历史浩繁的发展路程。
这样的叙述风格,在陈晓卿过往执导的美食纪录片中,或许并不陌生。
以《风味2》为例,直击灵魂的开篇起跳,是极具幸福和愉悦感的味蕾体验,“甜”。
这一远古奢侈的味道,在文明历程中的发展和美食应用上的演变,亦是一个有着浓郁传奇色彩的话题。
比如糖这一甜味的源头,从公元前4世纪,当甘蔗经历了绮丽的漫长旅行抵达中国,一场中国餐桌的味道革命,便谱响了它润雨无声的前奏。
到宋代江南各省对甘蔗的广泛应用和种植,中国历史上才出现了真正意义上南甜北咸的口味裂缝。

▲甘蔗制糖的工艺流程
而中国扬州,历史缓慢的积蕴又使其柔和折中,将这块裂缝悄然填补,成为中国地域口味跷跷板的支点。

▲扬州早点 甜与咸棋逢对手 正面交锋过后便会消失的渺无踪迹 
甜之一味的万千肴变,在尼泊尔是人与自然的共生;

▲岩蜜只有在喜马拉雅山南麓200多米高的悬崖上才能猎得
在蜀地是浓墨重彩的多元;
在香港是细水长流的回甘,
在伊斯坦布尔是快意恩仇的角逐……
再比如螃蟹,连接庙堂与江湖的餐桌,永远是占据人类味蕾高地的不俗之物。
在中国人漫长的饮食历史中,螃蟹最古老的吃法甚至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生活于云南的佤族人,仍留有远古食蟹的饮食痕迹,将外壳柔软的山蟹捣碎成泥,重塑风味。
几千年来,横行霸道的螃蟹,在世界版图上刻满了鲜香的痕迹。
在挪威,它是寒风与暴雪褪去后紧致弹牙的软玉温香;
在中国江苏它是满口流油的六月黄;
在美国马里兰它是潮汐褪去后啤酒和party最忠实的伴侣,夏天最正确的打开方式;
而在日本,独特的文化精致的饮食追求,将它再度改写……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已经无从追溯,但无数人跨越千年的创造却是不争的事实。
整部纪录片,每一种美食的出现,都伴随着陈晓卿对食物本身及其人文风情的追溯。
追溯,让食物充满感情,不再单薄。

▲尼泊尔猎蜜人猎蜜前的祷告

▲海洋民族寻找海胆作为当天的午餐

然而,对于一部纪录片来说,追溯这件事,是很容易陷入危险的。
食物的历史与人情从来都不可分割,任何带有抒情意味的表达都可能给人打感情牌的错觉。
陈晓卿的聪明之处在于,他用沉静平稳的旁白轻盈烘托了食物的“完整性”,为单一的画面做补充,为复杂的人情做删减,让整个片子的视角更为客观灵动。
不得不说,陈晓卿对于艺术语言的把握,可谓已至化境……
回过头来讲,从山川到海洋,从盆地到平原,从本土国度到异域国度,陈晓卿之所以能将追溯进行得这样彻底和深刻,还是源于他对“吃”这件事的热爱与沉浸和由此产生的对人类文化卓越的理解和共情。
遥想远古时期,打猎、以物易物的出现,最终目的都离不开吃。
换个角度来说,食物与风俗文化的高度嵌合,对人类文明的崛起,起着不可估量的推进作用。
如果你也是一个吃货,看完这部片子,你就可以吃的更加理直气壮了——
毕竟,你吃的是饭,放眼的是整个世界,干的是推动人类文明的大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