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浪姐」模式,粘贴复制那就没意思了哇

 第十放映室 2020-11-13

6月22日,《乘风破浪的姐姐》上线第二周。

在上海,一场行程紧凑的战略发布会旋即展开。

当天,张雨绮、伊能静、万茜等人作为主要嘉宾,率先登台

她们所带来的,是一张颇具分量的成绩单:

《浪姐》首播点击量破4亿,带动了芒果超媒股价飙涨。

既有优秀战绩在前,芒果高层也在台上大方分享了创作要诀:

“裂变式创意法

即用一档成功综艺的确定性,融入一套成熟的制作方法。

最终,确保同一综艺品类的成功率和爆发。

简单来说,就是“一生二,二生四,四生爆款”。

虽然作这番经验交流时,发布会现场没人能预料到:

一个多月后的今天,《浪姐》会身陷“高开低走”的质疑声中。

但这些,或许早已不算什么。

平台的精准布控之下,《浪姐》就是那个被视作为“一”的母体。

而由它裂变的二三四,也于悄然间,纷涌而至。

从《运动吧少年》《鲜厨100》,弥漫荷尔蒙气息的素人竞技,强势开场;

到《元气少年》改名为《元气满满的哥哥》,两代人游戏比拼,趁势加码;

再到最后,浪姐兄弟篇”《披荆斩棘的哥哥》,正式官宣。

30位有男团梦的艺人,经过三个月培训和主题考核,角逐成团位。

“一姐N哥”的大盘走向,其实不难得见——

女性敲门砖后,平台选择回归的,仍旧是“哥综艺”。

只是这爆款算盘太早摆开,要说能不能真打响?

从目前已播的几款“前哨”来看,就给个微笑,自行体会。

01.

《浪姐》横空出世那会,最先带起关注的衍生综艺是什么?

不是《披荆斩棘的哥哥》,更不是《改过自新的胖子》。

而是一档纯素人节目《运动吧少年》

33位平均身高182cm、平均年龄22岁的小伙,镜头里一排站开。

他们当中,有退役的特战队员;

来自不同项目的国家一级运动员

还有能举起二百六十斤铁的健身狂人。

看他们大展身手,大显神通,大秀肌肉。

这种满满荷尔蒙的画面,说实话,的确是国内综艺新体验。

▲这还只是三十三分之一的“大开眼界”

而当猛男筋肉,佐以百万文案——

前有浪姐靠才艺,三十而骊;

后有少年拼体能,破格青春。

节目仅凭先导立意,就能整得叫一个光鲜深刻。

这也使《少年》在《浪姐》大热之余,广受关注。

然而我们要说然而。

芒果Style的综艺,这两年没少重复再重复一款魔咒:

宣传文案和正片,往往就是买家秀和卖家秀,说好要羊头偏偏给狗肉

一切,都在第一期播出后火速露了馅。

尽管节目主打“全国首档运动少年热血竞技秀”;

尽管为了突出专业性,请来了三位世界冠军,林丹、张继科和傅园慧。

但观众一口下去,还是瞬间咂摸出了与热血、竞技背道而驰两万里的滋味。

当少年们冲着荧幕,大喊口号“独1无二,非1不可,为1而来”;

当赞助商元气森林,随时跳出来“0糖,0脂肪,0卡路里”。

你还能会心一笑,感叹节目打得一手好擦边球。

但当镜头扫过现场四百位观众,清一色女性面孔。

你又很难不皱起眉头。

对竞技、体育、健身,女生同样有发言权,这点毋庸置疑。

可《少年》节目现场所营造的效果,却明显不是这个路数。

因为镜头反复带到:

场下女生,为心仪选手疯狂应援;

赛前对手发言,数度被场外尖叫打断;

体测成绩第一的选手,最后居然因为观众投票,不敌帅哥惨遭出局。

到底是竞技,还是选秀?

对于这个问题,节目始终没有引导,甚至是误导。

不仅在场的四百位观众,就连台上三位冠军领队,恐怕也不清楚答案。

所以你能看到——

那边《浪姐》还在拿放大镜观察一言一行:

今天谁舞没有跳齐,昨天谁乐器没有弹好。

这边哥哥综艺就能只靠看脸,无视能力,裁决排名。

且不说台下一水女生,冲着台上一群不穿上衣的哥哥狂欢。

这个画面换个场合,是否会成为社会新闻偏爱的素材。

就说用观众喜好,投票决定竞技项目的“输赢”。

不但打脸了《少年》前期所有立意,也推翻了体育最基本的公平。

上一秒,节目宣传还抨击主流审美,说要刺破观众习惯,还原少年该有的模样。

可下一秒,就把目光从精瘦的鲜肉,转移到有肌肉的鲜肉。

男色审美终于从选秀,移栽到了运动、体育、竞技。

块头大,身材好就等于有男性魅力了吗?

少年气魄,是靠胸肌腹肌肱二头肌就能体现的吗?

这类问题显然并不再节目的考虑范围内。

用各种卖肉卖色卖腐讨好观众,更直白点说——

讨好女性观众的操作,已不算少见。

另一档《鲜厨100》,美其名曰“全新原创美食少年先锋成长试炼记”。

打着“把厨房交给男人,就对了”的政治正确旗号,找来10位少年比拼厨艺。

花美男轮番上场,总要先来一个《非诚勿扰》式MV自我介绍。

而现场100位观众,又是全员女性。

她们不参加试吃,又是纯看脸投票。

这样的规则之下,你能看到所谓“会做饭的快乐男人”:

有人用老抽蒸鱼,有人用不泡发的香菇煲汤。

哪怕试吃的评委已经明确表明,这道菜做失败了。

结果观众投票环节,哥哥票数上还是赢了。

可见“鲜厨”的鲜,并不是指鲜美,而是“鲜肉”的意思。

这些所谓的哥哥综艺,从未脱离“颜艺凌驾实力”的潜规则。

层层包装之外,表面是创造出了一种美好的氛围:

女性观众可以欣赏、评判男选手,已经是“男色审美”时代的主人。

但事实却是——

这使她们更加期待被想象中的完美对象宠爱,在心理上更加依赖。

狂欢尖叫背后,女性被仿真的媒介和符号的价值所满足。

同时所忽视的,是自己也在被“刻意”工具人、背景板所冒犯。

到头来,还要被一句话评价:

口味“妖风化”严重。

▲Z先生为某挑战类综艺制片人

现实中,女性是否仍然面对着不公平?

是否仍然被男性评头论足?

透过媒介盛行“男色审美”,让这样的真实本身,沉默了。

02.

《浪姐》的话题度爆表,至少支撑了一个结论:

女人三十豆腐渣,是一句非常世俗的悖论。

不再囿于“傻白甜、贤惠顾家”的固定公式,熟女姐姐也可以拥有鲜明的特性。

不论是“人间鹦鹉”张雨绮和“耳背富婆”黄圣依,组成的“绮开得圣”;

还是“嚣张一姐”宁静跟“头号迷妹”郁可唯,上演的“宁为郁睡”。

台下色彩迥异的碰撞,总能于不经意间擦出火花。

姐姐们的这种呈现,也让观众对她们保持着好奇心。

如果哥哥综艺摒弃“色相”,回归大龄男星,能否造出相似的体验?

在为“蹭热度”而改名的《元气满满的哥哥》中,我们可以一探。

其实按理说,这档节目热度不应该低。

因为它不仅是杨洋时隔多年,自“花少修罗场”痊愈,回归的首个综艺;

▲彷徨,无助,“花少走丢”PTSD

也是主打年代感碰撞,男明星前浪和后浪的首度比拼。

但播出近两周,解锁的却是:活在粉丝安利里的,传闻中的综艺。

一期节目近两小时,每期四个游戏。

快综艺的调性,十分想呈现出哥哥们一样可以元气满满的效果。

可整体看下来,你会发现完全没沾上边。

年轻哥哥们总是各种不服气,却又表现很滑稽。

年长哥哥们,又没有预想中那么“老骥伏枥”。

▲嘴上喊着加油,表情却在神游

“真人秀”不管是真人,还是秀,人物塑造都很扁平。

可见把一群综艺熟客、大哥小哥聚在一起,彼此并不能产生什么化学反应。

最致命的是,按节目的逻辑:

从60后到00后,从最大52岁到最小18岁。

一群人凑一窝玩游戏,代际关系就大和谐了。

通杀全年龄段男性的切口——

与其说是足以收录进史料、县志的各类游戏;

不如说是利用与大众情感勾连,狂卖的往日旧情怀。

最后还不忘以明星与代际立意结合,强行拔高合理。

“男人至死是少年。”

句“宠溺情话”,在《元气满满的哥哥》里又双被最大化

▲“放炮男孩”警告

反观《浪姐》,年纪最小的蓝盈莹,刚满30岁。

出道最早的伊能静,比她大了整22岁。

这种年纪跨度,让伊能静自己都调侃:

“如果我结婚早一点的话,蓝盈莹我都生得出来。”

节目里她想孩子崩溃,说五十二岁做梦太晚,被杠“那就别来”。

演出完身为队长,说自己队员“怎么讲都不明白”,被指“夜郎自大”。

妈妈、妻子、歌手、女团……

大龄女星因为多重身份,带来一系列错位矛盾。

换个角度思考下:

如果《浪姐》贯彻“女人至死是少女”这一信条,还会有人想看吗?

我们不去讨论“语境是否对女性更苛刻”,只说把标准定为平等。

带着这种标准,再看《元气满满的哥哥》

前有硬汉胡军,趴地上拍洋画;

后有帅哥陈学冬,穿保安服捉迷藏。

因为不同年龄段的男明星,卖力展示了夸张化的综艺效果。

所以背后的粉丝,便以“大叔好搞笑、男神真可爱”的口号去安利。

可扒开这张皮,不管从哪个角度切入,只剩廉价和无趣。

事实上,国内主打男艺人的综艺市场,基本都这样。

在一片包容的海洋中,节目氛围均服务于老哥们玩得开心,玩得尽兴。

当然肯定会有人说,快餐综艺而已,何必较真。

那你看《浪姐》,一开始谁也没把它当豪华大餐。

观众谁不是抱着围观女明星“扯头花”去的?

结果看到的,却是30+女人打破固有凝视。

这种附加的惊喜,同时让观众建立了对她们的感情。

而哥哥们,既然要蹭姐姐的热度,是不是也该有点这个意思?

电影《乘风破浪》里,文艺中年导演韩寒曾用一句台词试图挽尊:

男人至死是少年,痴心不改真英雄。

“元气满满”所对应的,显然应该是后半句。

但遗憾的是,一期期节目下来,观众只看见并且认得前半句。

那谁能说,它不也是一种对男性的刻板印象呢?

03.


摒弃了选秀的男色审美,也剔除了男明星的长不大情怀。

剑指爆款的《披荆斩棘的哥哥》,究竟还有什么看点?

湖南卫视的《天天向上》,早前就策划过三期衍生版《追逐梦想的哥哥》。

节目中,歌手陈翔在登场时的梦想陈述环节,发言就很微妙。

汪涵首先问他:“你应该不怎么缺表演舞台,怎么还来《追逐梦想的哥哥》?”

陈翔回答:“我缺唱歌的舞台。”

大张伟一听不明白,追问:“你不是演出的时候老唱歌吗?”

陈翔回答:“那不是一个很重要的形式。”

言下之意,作为男艺人,他并不缺表演、唱歌的机会。

缺的,只是那个很重要的机会。

对应到《浪姐》,别说重要的机会了。

大部分有能力的女艺人,长期处在被动中。

市场、题材让她们远离优秀的作品,甚至从一开始就被隔离在外。

▲孟佳淘汰,宁静一语道出真相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她们没有野心。

岁月赋予她们经验、皱纹、阅历。

同样,也学会展示自己,宽容善良,擅长沟通。

而她们缺的,往往就是男明星眼中——

一个没那么重要的形式、机会。

《浪姐》的超预期爆红,也正是依托于这个基础。

相反的,再看看男艺人的市场配置有多完善?

从电影、电视到综艺,再到时尚代言和乐坛;

从童星到流量小生,再到中生代和老戏骨。

各区块定价的合理性,以及年龄光谱的连续性,无一不处于健康向上的行情。

吴奇隆在采访时,曾说过这么一段话:

“女明星们应该珍惜和我演情侣的机会,再过几年,或许只能演妹妹。

如果我撑得够久,说不定你们就要演我妈了。”

可不,比吴奇隆小6岁的大S,去年已经自曝去演妈了。

而跟大S《流星花园》组CP的言承旭——

现在还在演霸总,和小姑娘甜甜的恋爱。

到了综艺方面,数字体现更直观。

根据网友不完全统计:

近几年综艺真人秀中,常驻嘉宾全是男性的多达37部。

而脱口秀,常驻主持都为男性的也有13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