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年人看纯爱片,好难

 第十放映室 2020-11-13

谁能想到——

影院复工后,第一部预售破千万的电影;

第一部首映票房2亿的电影;

第一部刷新上映档期票房纪录的电影;

会是这部国产爱情片:

《我在时间尽头等你》

一部小体量的作品,却拥有如此惊人的爆发力。

背后主要原因,还是对于目标群体的准确定位。

不像隔壁同天上映的《荞麦疯长》,宣发主题仍在文艺与青春之间游离——

《我在时间尽头等你》一早就敲定了自己的质感,悲伤的纯爱风格。

在七夕当天,这无疑是能激发出情侣和女性观众购买力的关键要素。

然而限定的节日一过,接下来的走势还是要看回影片本身。

比谁更虐,比谁更好哭,比谁更懂得堆砌纯粹的爱。

高开不见得高走,《我在时间尽头等你》似乎还是缺了点什么。

01.

要说这部影片的故事梗概有多简单?

简单到仅凭它的预告片,就已经足够窥其全貌。

两个青梅竹马的年轻人,共同完成一段跨越数十载的爱恋。

因为一块神奇的手表,男主角林格(李鸿其 饰)意外获得了重启时空的能力。

在这个特殊背景下,他几度让爱人邱倩(李一桐 饰逃开了死亡的命运。

可相应的,每次扭转,林格也必须要消耗自己的生命。

从十几岁的高中生,到三十多岁的成年人,最后硬是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

与此同时,重启过的世界犹如一个独立的平行时空。
也就是说每次扭转,林格都会被抹掉所有存在过的痕迹。
没有人记得他,包括他的好友,他的父亲,以及他深爱着的邱倩。

这部影片最大的变奏,就埋在这里——

它把时间重演这个奇幻设定,糅合进了主角的爱情中。

其实类似的概念,在《时空恋旅人》《时间旅行者的妻子》中已有展现。

所以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在时间尽头等你》也可以算是一部“穿越片”。

回顾115分钟的剧情内容,我们可以说电影对表层的浪漫,完成度尚可

而这种效果很大程度上,还是源于两位主角的表现。

因为没有“演”得痕迹,情绪始终都很饱满,所以观影时不会有肉眼可见的障碍。

男主李鸿其,让人留下印象是在文艺片《地球最后的夜晚》里。

他饰演的白猫,曾奉献了华语大银幕情感最丰富的吃苹果镜头。

这回的《我在时间尽头等你》,则是李鸿其首次挑战长年龄跨度。

年轻时,有情感的释放,使角色蕴含能量。

年老时,也有日常化的表达,赋予其脉率。

而另一边,演了很多电视剧女主的李一桐,首次触电大银幕。

尽管表现青涩不突出,但也不算拖后腿。

从高中时两小无猜,林格望向邱倩的眼神里充满的羞涩与试探;

到成年后再次邂逅,热恋中的邱倩说“有苦一起抗”时的坚定;

直至最后,命中注定要错过,两人不舍的放手。

鸿其和李一桐这对搭档,可以说演出了情侣该有的感觉。

他们并没有只关注自己的表现。

而是花了心思,对彼此之间的心动、心酸、心痛做出描绘。

情侣式的角色,演员们预留了释放情感生命力的空间。

这在以浮夸抢戏为主流的国产纯爱片领域,本是很难得的示范。

然而这两人亏就亏在——

除了荧幕情侣适配度尚可,《我在时间尽头等你》的文本并没带来任何期待。

02.

众所周知,纯爱片要想拍的好,浪漫情节必不可少。

但对成年人来说,浪漫和尴尬的界限又总是很模糊。

而整体看《我在时间尽头等你》,显然还是尴尬的成分多一些。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源自一重观影门槛:

你必须调动内心诸多冲动性,才能体验到那所谓沉浸式的悲观离合。

冲动性观影集中体现的第一点,就是要忽略影片玩套路带来的剧透感。

简言之,你必须接受它制式化的感情推

男主林格片中的第一次“穿越”,我们可以理解为必然的无可奈何。

因为亲眼目睹喜欢的女孩,和自己约会后意外去世。

慌张、悲痛与冲动的交织之下,他无意的祈求打开了时间倒流的阀门。

少年人对于守护爱情的决心,是会戳中观众,带来感动。

然而穿越用的神奇手表,仿佛《大话西游》里的月光宝盒。

三段式的爱情线,深情男子“为爱裸奔”的情节一遍遍重复。

片中,林格挽救了爱人的生命,帮爱人申请国外留学,给爱人支付高额学费,陪爱人打工伴读。

“癞皮狗”式的一连串操作,都来不及让人质疑角色现实的可能性。

突然,一道上帝视角就杀入剧情,告知所有人女主邱倩马上又要死了。

再多的爱情感动都被消解不说,故事格局也封闭在了无形的等待中。

观众在这份等待中稍不冲动,就会面对观感上的疲倦,以及实在忍不住的哈欠。

《我在时间尽头等你》冲动式观影的第二点,是要临场降低对狗血的接受底线。

也就是说,你必须说服自己,去接受俗套的情节。

阻挠有情人相伴一生的意外有哪些?

一上来就闪现的车祸,奠定了全片悲剧发生时的基调。

而当林格公主抱着邱倩,狂奔到医院。

90年代,肇事司机法律意识缺失、群众急救知识空白,120出车不及时……

这些我们都可以选择无视。

毕竟死亡就是讲故事的人,动动笔杆子的事。

可从生离死别中爬出来,再看纯爱片浪漫时分的刻画。

少年时第一次重逢,酣畅淋漓的中雨适时而至。

雨中定情的桥段,总让人忍不住想起经典纯爱《假如爱有天意》。

孙艺珍和赵寅成演绎的爱情,不是下雨时我把伞借给你。

而是心照不宣地彼此微微一笑,撑起外套陪你一起躲雨。

如此浪漫的场景,雨再大点又算得了什么呢?

可换到影片中,并没有这种媚眼如丝的铺垫。

现实往往还那么不幸,都没人陪你场外眉来眼去,互动补贴。

对着影片主人公突如其来的雨中嬉笑,很容易就陷入莫名其妙的尴尬。

后续成年时第二次重逢,情定布拉格。

中年大叔异国“尾随”女大学生,久旱逢甘霖,必备绵绵细雨。

辗转后第三次重逢,自知年龄悬殊,选择克制不打扰。

看爱人挽着另一个年轻的他擦肩而过,场景自然切换到暴雨。

文戏的全部重量,几乎就靠这一场场雨量不等的“及时雨”来承担。

一幕幕朦胧的mv画面,叙事上没见多少说服力。

要说最大的功用,大概也只是造了一种矫情的、凄美的氛围。

03.

爱起自年少时荷尔蒙的冲动,当然可以。

我们不是不能唤醒这份冲动,陪男主奋不顾身地追爱。

但上了年纪的成年人,最迈不过去的坎是什么?

轻奇幻的纯爱设定,并不代表完全不用顾及现实逻辑。

穿越而来的林格,似乎永远不缺钱。

他不曾存在,没有身份,却能一次次满世界乱跑。

除了女主邱倩,对其他所有人包括自己父亲,都没有过深的感情。

电影光顾着告诉我们,男主可以为了爱情,往返于轮回付出时间和生命。

但两人之间的经历,却让人感受不到与之相对应的深度和广度。

它立于现实的情感升华在哪?

没有这类支撑,使得本该虐心的爱情更像一盘沙,都不用风吹走两步路就散了。

其实一部影片,需要靠冲动观影,才能带来沉浸式的体验。

这早已经是扒拉观众底裤的行为。

对大多数人来说,爱情故事可以没有那么浪漫,那么童话,那么完美。

但它至少,不能是一场尴尬的自圆其说。

七夕之后,《我在时间尽头等你》也许会很快被打回原形。

像今天它排片与票房的大幅下降,就已说明:

纯爱片,不能只是电影制作者为了满足情侣约会需求的一日限定。

它还是应该有更高的追求和更深的立意,去塑造更加真实的美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