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迈向金融法律Alpha时代!第十届外滩金融法律论坛释放了哪些信号? | 律新社在现场

 律新社 2020-11-13

第十届外滩金融法律论坛如期而至。

昨天(11月12日)下午,黄浦区“四套班子”齐聚第十届外滩金融法律论坛,百余名金融界、法律界、实业界专家及代表再聚外滩、共话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下的金融及法律新格局,为上海金融经济及法律服务发展建言献策。


当下,放眼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为国际政经格局造成了“史无前例”的影响。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10月25日,因新冠肺炎疫情的流行,全球已有114.7万人丧生、4250万人感染。今年,全球经济每月直接损失3750亿美元约5亿的工作岗位消失,大量企业陷入困境。
外滩金融法律论坛是上海地区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金融法律论坛之一,在促进金融业与法律业交流、积极推动法律风险防范下的金融创新、助力金融业持续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何破解企业关注的“执行难”问题,全力提升企业的获得感与满意度?金融和法治将如何助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新阶段发展?破产企业应如何转危机为机遇?本次论坛上,各界专家给出了答案,干货满满。
律新社了解到,本届论坛由上海市律师协会、黄浦区金融办、黄浦区律工委、上海交通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金融法律研究中心、上海邦信阳中建中汇律师事务所共同承办。

01


金融法治齐携手
打造上海西岸金名片

近年来,黄浦区深入推进外滩金融集聚带建设,持续凸显区域金融核心功能,不断优化金融综合生态,对全球金融要素资源的集聚、配置和辐射能力稳步提升。黄浦金融作为黄浦区的“经济引擎”,在过去10年内的年均增长率超过11%,增加值在黄浦GDP中占比超过40%,遥遥领先于其他行业。
今年3月,黄浦区发布“外滩金融18条”,提出围绕“资产管理”与“金融科技”两个增长极,引导与鼓励资产管理机构、金融科技企业集聚发展,以科技赋能金融创新为引擎,持续提升外滩金融集聚带发展能级,培育区域经济新动能。
在这非常特殊的一年,第十届外滩金融法律论坛,聚焦于当前宏观形势下的金融与法律新格局,关注在受到新冠疫情影响下的世界政经格局大变化的环境当中,如何围绕企业纾困、法治营商、特殊资产投资机遇等具体问题展开研讨,希望能够把握机遇,应对挑战,保持金融与法律的良性互动,也能够构筑金融法律秩序的良性发展。

数字经济的发展壮大,离不开金融支持。黄浦区坚实的金融产业发展基础和高水平发展现状,是区内数字经济进一步快速度、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保障。

▲ 杲云 中共黄浦区委书记
中共黄浦区委书记杲云在开幕式致辞中强调,金融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法治的有力保障,营商环境的优化更需要夯实法治的基石。黄浦区始终致力于完善法治化的现代金融治理体系,坚决守住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作为上海的“心脏、窗口和名片”,黄浦区今后将以更加开放、创新、包容的姿态,持续加强制度探索和实践创新,营造更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着力打造金融开放新高地、金融创新试验田、金融发展生态圈,不断提升外滩金融集聚带的辐射力和竞争力,助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向更高能级迈进。

▲ 刘卫萍 上海市司法局党委副书记、市律师行业党委书记

上海市司法局党委副书记、市律师行业党委书记刘卫萍致辞,她希望外滩金融法律论坛在各界的支持及参与下,能够助推黄浦区乃至全市金融业和法律业持续健康发展,为上海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贡献知识力量,为法律服务行业与金融行业加强沟通交流、共商金融法治建设搭建良好平台,为金融决策和制度建设提供智力支撑和理论支持。

02


全球化发展观
助力国际金融中心新未来

“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更加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仅是中国自身发展需要,而且将更好造福各国人民。”今年我国疫情控制良好,复工复产顺利,实现了V字型的反弹。虽然航空旅游业尚未复苏,但面对全世界的整体出口量均呈现增长趋势,10月出口增长1%。
从整体来看,中国经济发展仍具有巨大的潜力,2019年人均GDP10000美元,约为欧美的20%;工业化程度70%,30%左右的劳动力是农民,而美国仅有1.7%;城市化程度58%,发达国家高达80%;追赶指数(CUI)为16.5%,国际认可超过55%为高生产力国家,低于30%为低生产力国家。我们是发展中国家唯一一个城市化进程落后于工业化进程的国家。
对此,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国家高端智库中国深圳综合开发院院长樊纲与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交通大学兼职教授、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执行理事屠光绍分别就“大变局、双循环与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金融法治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从三个维度看金融法治建设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意义”两大主题作了主旨演讲。

▲ 樊纲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国家高端智库中国深圳综合开发院院长

樊纲强调,“全球化不可能停止。”各行各业包括金融企业都要着力于进一步的开放、进一步的全球化配置。中国在经历了以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经济发展第一阶段,走过了学习、模仿、形成新兴产业的第二阶段,迈入了自主创新的第三阶段。真正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追赶、走向前沿,才具有真正的创新能力。“双循环”不仅仅是扩大内需,供给侧需要技术创新,也需要改革——在技术创新上,首要问题是补短板,通过国内创新使市场具有自主循环的能力;在改革上,应消除堵点和梗阻,使完善的工业体系发挥真正的作用。需求和供给相互推动,形成良性循环。应充分利用大城市的优势,利用基础设施的规模化创造更多的就业与收入,利用人口和知识的聚集化产生更多的创新效应,真正形成国内大循环。
▲ 屠光绍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交通大学兼职教授、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执行理事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标志着上海正式开启了新时期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伟大征程,近三十年时间基本达成建设。屠光绍就三个维度讲述了金融法治建设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意义。第一,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历程,看加快金融法治建设的必要性;第二,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全球对标,看加快金融法治建设的重要性;第三,从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的新使命,看加快金融法治建设的针对性。
新循环格局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出新的要求,促进国家金融体系完善,提升中国在全球金融格局中的地位,形成境内与境外金融资源配置的战略枢纽和平台。未来,上海金融法治建设应着眼于完善健全的法律制度,树立专业化审判机制,建设国际化仲裁中心,打造高水平法律服务体系,不断实现金融法治建设的新突破。

03


法治化营商
将危机转化为商机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越来越多的企业陷入“难上加难”的困境。据相关数据,全球经济每月直接损失3750亿美元,约5亿的工作岗位消失,大量企业陷入困境。

聚焦国内,自2007年破产法颁布之后的十多年时间,每年全市破产案件约在两位数左右。上海破产法庭成立一年多以来,接受到案件总量破千,正式进入程序的已经有700多起。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如何探索和完善建立一个长效的企业纾困机制?如何在破产重整制度下更好为企业发展进行服务?圆桌讨论第一环节,在上海邦信阳中建中汇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陈鹏的主持下,来自法学会、法院、市委依法治市办、破产管理人协会的与会嘉宾围绕“企业纾困与法治营商”主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兼上海破产法庭庭长俞秋玮提出了三个关键词,止血、盘活、平息抢实,金融机构应及时启动、善于介入破产程序。上海市市委依法治市办副处长刘斌描述了一个良好的破产机制的特征,首先是债权人价值最大化,其次让可以挽救的企业得到重组,让真正失败的企业可以退出市场,并保护员工、供应商和经济发展。

华东政法大学教授、中国法学会商法学研究会副会长顾功耘从我国破产门槛较高,多数企业不能清偿的角度提出了几点建议。上海市破产管理人协会副会长、上海公信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董事、副主任周逸在谈到中小企业重组价值上,表示将个人责任和公司的重组价值有机结合起来,将为企业带来更加好的发展空间。上海破产管理人协会理事、上海邦信阳中建中汇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夏玲和与会者分享了通过破产重组起死回生的一个典型案例,法院、管理人、投资人、债权人甚至股东各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取得共赢。


圆桌讨论第二环节,来自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合规部总经理叶天蔚,浦发银行上海分行特殊资产管理部总经理陈从治,中国东方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省分公司总经理姜国勇,Pantheon Pacific Capital Management董事总经理、Skystar Bio-Pharmaceutical董事陈大江,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蒋展,上海交通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中国金融法治研究中心联席秘书长陈府申,围绕“当前形势下的特殊资产投资机遇”,关注在经济内循环下特殊资产作为逆周期属性的投资标的迎来的机遇及困局等问题。

这一环节,主持人瑞威资本董事会主席、总裁朱平发表总结,他认为中国已经从增量经济转入到了存量市场,不良资产是一个小概念,以不良资产为核心的特殊资产的市场是巨大的,需要我们调整思维模式去应对,相应的法律服务机会也会大大增加,不仅在于破产重组,甚至争议解决还要延伸到合规。

▲ 季诺 上海市律师协会会长

本届论坛在上海市律师协会会长季诺的致辞中拉下帷幕。季诺会长指出:外滩金融法律论坛是金融法律界的盛会,每届论坛聚焦金融法律热点,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与会嘉宾围绕金融与法治的联动关系、企业纾困、特殊资产投资机遇与风险防范等问题,从理论分析、政策分享、实践操作、创新展望等角度展开热烈的探讨,呈现了各界人士对于金融及法律新格局的多维思考。希望论坛持续办下去,进一步推动金融与法治的交流互动,也希望上海律师及各界朋友能积极发挥作用,为上海的经济社会法治发展贡献力量。

话音刚落,吉祥物Alpha牛跃然于屏幕之上,它的出现象征着外滩金融法律论坛始终争创第一、不懈开拓、始终卓越的内在精神,也代表了不断取得超出市场预期的汇报和收益的坚定信心。我们展望未来,清楚地看见科技引领金融和法治创新,金融法律新生力量生生不息。
责任编辑:Susan  |  版面编辑: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