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身体的“艺术”

 昵称gscVD7fg 2020-11-13

笛卡尔到尼采、福柯、德勒兹,人们的关注焦点终于从灵魂转向了身体——这一时时刻刻被我们所感知、所触摸的客观实在。不同于过去宗教中的“肉身”概念与作为劳动力的身体的概念,后现代社会中的身体则以一种功用性客体的形式被广泛应用于消费实践。乍看之下,现代社会中人们的身体正在得到解放,但这样的解放却并不是以真正认识身体为目的,解放的背后实行的却是一种比之前更为迷惑、更为深刻的异化,它以塑造“美丽”、“健康”、“礼仪”作为面具,背后却以一整套生产逻辑去控制人们的身体并逐渐将这样的标准上升至道德律令的高度,从而使其获得类似于前话语的权威地位。这样的异化在女性的身体上体现的更为明确:美容院、化妆品、时尚的服饰、健身房等一系列产品充斥着女性的生活,而女性也在这样的魅惑中逐渐丧失了自己的身体,以一种功用性物品的形式存在。


身体的艺术

文/任婧 湘潭大学社会学系学生

一、身体关系的新伦理

在宗教的概念中,身体以一种纯粹“肉身”的形式出现,它是肮脏的、污秽的,区别于人的灵魂并被排除在正统之外。工业时代中的身体则以劳动力的形式存在,这是身体的第一轮异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身体不再属于个人本身,而是变成隶属于资本家的生产工具,人们无法通过劳动获得他们真正渴望的东西,劳动带来的只有变本加厉的压迫和痛苦。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关“身体解放”的口号越来越鲜明,人们不愿再忍受身体被奴役的现实,而转向掌控属于自己的身体,发现自己身体的美丽和秘密,从而获得真正的快乐。然而,这种脱胎于工业时代中对于已经异化的身体的“解放”的需求却被另一种更为隐秘、更加深刻的异化模式所利用。与马克思的意义中的异化不同,这种新型的异化模式不会让人觉得痛苦,反过来它会带给人一种正在得到解放、实现自由的错觉,让人们心甘情愿的臣服在这种话语实践之中,不断操演着这其中的要求与标准从而使其制度化、教条化,这种新型的异化形式就是消费。

现代社会中,我们经常能够体验到各种各样针对于身体的商品与福利,在日益庞大的消费帝国中,化妆品、保健品、时尚的服装等一系列消费品逐渐成为市场中的主流,越来越多的人对健美的身材、精致的衣着与出众的外貌趋之若鹜,并且这一潮流对于男性和女性都同样适用。早年就开始流行的弗里内运动和健身运动就是最好的引证 。人们将身体当作一种遗产、一个偶像去进行自恋式的投入:女人们开始越来越频繁的出入美容院,并感叹美容后自己容貌发生的改变。越来越多的男性进入健身房,同时购买健身器材与健身产品。更进一步的,女性们开始崇拜减肥后纤瘦的体形,她们以白为美、以瘦为美。与之相应的是,一系列美容护肤产品与减肥产品应运而生,占据市场,女性们也毫不吝啬的对自己进行投资,去实现她们心目中所谓的对自身的解放。同时,社会中的主流杂志、报刊等一系列媒体也在大力鼓吹为了以后更幸福的生活,女性要好好保养自己的身体这样的观点,当然是按照社会中的标准进行。在这样的消费逻辑背后始终贯穿着一个概念,那就是如果女性不完成上述要求,她们就不会在婚姻中、生活中得到幸福。这一潜在的恐怖主义思想深刻的影响了女性的消费实践,进一步加重了她们对于自己的身体进行自恋式的毫无保留的投资的砝码。与之相匹配的商品自然也被抢购一空。

人们除了对美丽趋之若鹜之外,消费也入侵了身体中的另一个重要领域——性。我们可以发现,不论是在现代的广告中还是品牌的时装秀中,女性开始越来越多的暴露自己的性敏感部位,或以衣服遮掩的方式强化人们对敏感部位的关注。针对于女性身体的广告与宣传也在向外界传递着丰满的胸部与性感的身材的美妙,并且这样的身材也常常与身体之外的一些因素相关联,例如健康与幸福的婚姻抑或是成功的人生。性不再是单纯的性,身体也不再是纯粹的身体,试想一下,当你的身体被迫与你最关心的健康、成功等要素结合,你还会任性的为所欲为吗?你还能够对广告中的宣传语、漂亮完美的宣传片视而不见吗?这其中掺杂进了社会的规训与生产的逻辑。法国著名社会理论家让·鲍德里亚在他的著作《消费社会》中就引用了法国权威时尚杂志《她》中的一段话来证实这一趋势:

您的身体既是您的局限也是您的第六感;应该对自己在场,学会阅读自己的身体。您平躺在地上,展开双臂。用右手中指极缓慢地画一条从无名指沿着手臂直到肘窝、腋窝的无形的线。您的腿上也有这样的线。这都是些敏感线。这是您的爱情国地图。还有其他一些温柔线:脊椎沿线、脖子、腹部、肩膀······假如您不了解它们,就会造成身体的压抑,就像在心理上造成压抑一样······您的敏感不存在的、您的意识不造访的那些身体部位,都是失宠的部位······那里的循环情况很差,他们缺乏活力。甚至蜂窝织炎(!)就会在那里决定性的扎下跟来······。换句话说,假如您不进行身体护理,假如您因疏漏而犯错,您就会受到惩罚。

我们可以看出,美丽与色情是消费话语对身体进行重构的重要武器。它们将真实的身体与个人分离,并塑造出一副美丽的皮囊,在这种情况下,人是活在皮囊中而不是存在于真实的身体之中。消费不仅重构了身体,也建构了新的社会秩序,这种新的社会秩序以人们身体上的商品为判断标准,将这副皮囊当作社会地位能指之一去运作。对美丽与对性感的追求乍看之下是对身体的美化与重新掌握,而实质上这种对美的追求是在一种指导性的解放话语下诞生的,这种指导性的解放指导人们将瘦和白作为美丽的标准,指导人们去取得“健美的身体”,也同时规定了人身体上的敏感带 与裸露的区域。人们被指导着发现自己的身体,然后去追求早已被话语限定了的美丽、性与健康等等,而这样的追求早已和正常的对身体的认知活动渐行渐远,因此,身体处于一种更深刻的但却十分隐秘的新一轮异化之中。实质上,被改编成解放的神话的背后运行的是一种竞争的、经济的生产逻辑,这种被资本重新占有的身体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马首是瞻 ,对商品的过度追求与对身体的自恋式投入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弘扬。处于消费秩序中的人们,在被眼花缭乱的商品和形形色色的模特、广告迷惑了双眼之后,也逐渐丧失了甄别真实的能力。这样的现状令人感到恐怖却又无能为力。

二、消费女性——连衣裙背后的秘密

不难看出,虽然市场中有各式各样的消费品,但绝大多数商品针对的服务对象却是女性,显然,相对于男性,女性得到了更为彻底的利用。在大肆宣扬“解放”观念的今天,我们可以看到女性的地位好像真的得到了提升,女性也好像真的越来越受重视了,美容院更受欢迎了,女性专柜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好像所有的商品、所有的服务都是为女性量身定制。但是,事实果真如此吗?当我们问道那些美丽的女性:“你们为什么要把自己保养得这么好?原因是什么?”的时候,她们会回答道“如果我不把自己打扮得如此漂亮,如果我不对自己的身体负责,那我就要为我婚姻的失败负责”。很明显,女性对于自己身体的关注并不是出于真正对身体的了解与控制,而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男性和婚姻,为什么就没有对于男性这样的潜在的约束呢?针对这样的现状和事实,法国第三代女性主义理论家吕斯·伊里格瑞曾一针见血的提出了“阳具 (phallus)逻各斯中心主义” ,在阳具逻各斯意指经济体系中,女性不仅仅只作为一个“性”而存在,女性也不能被当作一个可再现(represent)的真实性别而存在。不仅仅只有一个“性”的意义在于女性如同商品一样具有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等多重性质:只具有使用价值的女性被称作妇女,只具有交换价值的女性被称为处女,而既具有使用价值又具有交换价值的女性则被称为娼妓。再现指的是被恢复为具有独立性别身份的“人”,伊里格瑞认为,在阳具逻各斯中心意指经济中,女性是无法获得再现的,因为女性就不是一个完整独立的“人”,而是货架上任人挑选的商品,女性的身体与性则作为商品被出售给男性。对于女性型商品的投资就在侧面进一步的强调了女性就是一个独立且特殊的少数人群的概念,这一群体本身不会得到社会上的认可。相反,只有在女性对自己进行了所谓的“投资”之后,使自己变得更具使用价值之后,她们才会获得社会中那来之不易的认同。这样的强盗逻辑也同时被运用于婚姻市场中,在择偶时,男性会用自己所拥有的社会地位和财富来交换女性较好的容貌与温柔的气质,并且越成功的男性,他们就更有可能娶到越漂亮的女性 。除了在消费领域对女性进行物化之外,在语言领域,也出现了戴着解放的假面而实质上是在进行对女性的排除的活动。在语言中,竟然会出现“女性书写”,表面上看起来是对女性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而实质上却是把女性排除在主流语言之外实行另眼相待。这样的行为与消费逻辑中的连衣裙、护肤品、保健品等产品的功能相同,都是在以另一种形式实现对女性的压迫。伊里格瑞是反对一切带有特殊标签的产品与语言的。

三、小结:“解放”的原因

进一步来讲,人们之所以在今天产生了对女性和对身体实现解放的诉求,是因为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女性和身体都是处在受压迫、受奴役的地位。这就好比黑人如今被关注被解放的原因是在过去他们曾被当作非人的“乌木”来对待。然而,大写律法在实行压迫时往往也生产出了颠覆的可能,它既具有压迫性,又具有强大的生产性。女性和身体在经受了长期的压迫之后,已经成为了社会中最具革命性的部分。如果女性在某一时刻突然意识到了自己真正的身体的形态和长久以来受到的异化和压迫,那么她们时时刻刻都具有颠覆社会的能力和可能。消费以及对自己身体进行的自恋式的投入则成功的抹掉了女性真正的觉醒,也抹掉了随时都有可能发生的革命的可能性,将受压迫群体的目光转向了消费所编织成的所谓的美丽与健康的谎言,而这又成为了新一轮更深刻的压迫,并且意识到这一点的难度要比过去高得多。实质上,这样的解放是一种全方位的监控与规训,凭借着对女性/物品的消费来消解女性社会解放及身体解放所带来的一切危害。

参考文献:

1、【法】让·鲍德里亚著。《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

2、【美】朱迪斯·巴特勒:《性别麻烦》,宋素凤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1月,第一版。

3、【法】伊里格瑞,《此性非一》(This Sex Which is Not One)。凯瑟琳·波特与卡罗琳·伯克译,伊萨卡,康奈尔大学出版社,1985年。

4、李煜,徐安琪. 择偶模式和性别偏好研究——西方理论和本土经验资料的解释. 青年研究,2004年第10期:1—11。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