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田野见闻:“乡村城市化”之怪象

 昵称gscVD7fg 2020-11-13

硕士毕业在即,我回到家乡做田野调查,我此行目的十分简单,即为自己的家乡做一个口述史专题研究。在调研主题之外,我同时也发现了很多其他怪象,其中之一即为病态城镇化造成的严重社会问题,如生活与生产空间的分离、学习与教育资源的分离、居住与生存环境的分离、小镇建设与规划的分离。

(一)生活与生产空间的分离

快速城镇化的同时,小城镇却不能为居民提供就业岗位,农民必须重新回到农村务农,造成了生活和生产空间的分离。

黄村原为一个几十户的单姓村落。目前为止,村落中一户不剩,全部在镇上买了新房。开始了小镇生活。但是村民们的生活并不顺利,我对原来居住在黄村的黄英的生活费做了一个简单调查。黄家目前居住在镇上的有四口人(夫妇两和两孙,子女在外务工),刨去大宗消费品,黄英家日常的生活费用(包括水费,电费,电视费,煤气费,手机费,买菜和买米等),一个月的生活费用大概为1200元。黄为了养家,便在集镇上帮米店老板清理谷壳,每天160元,每月工作时间大概为5天,这样下来,每个月可挣800元。然而这些钱不能支付一家在集镇的生活,为了不给在外务工的儿子添加负担,无可奈何,他便重新开始了农民生活。集镇离黄村有12里的路程,每隔几天,黄英便从集镇骑摩托车回老家务农,今年他种植了1亩水稻和一些蔬菜。隔三差五,他便要回去照看这些粮食和蔬菜。而原来的老房子被其开辟成了养鸡场,鸡养得不多,10多只而已。这样下来,勉强可以度日。但是和原来相比,务农的来回奔波,让其很不方便。于是我便问:“这样的话,为什么你们要举债买到集镇去呢?”,他回答道:“都是为了小孩上学?”

(二)学习与教育资源的分离

所谓“都是为了小孩上学”,反映的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这里有一个背景,近些年来,伴随着新农村建设,村级小学数目不断被取缔,学生们上学的距离越来越远。除此之外,未被裁撤的小学规模也越来越小,最近的一个措施是,全镇村级小学六年级全部被裁撤,六年级必须全部到镇中心小学就读,这样的结果是大多小学生(约12岁)成了寄宿学生。而由于有些学生年龄较小,父母们不放心其独自生活,所以他们只能在镇里买房,让爷爷奶奶们再镇上陪读。这也导致镇上人口的飞快增长。但是,有些已经在集镇买房子并在集镇生活农民的小孩并不能都在镇中心小学上学,如果他们是五年级及以下的学生的话。因为学校规模的限制,这些小孩只能又折返到村小学上学。这就造成了一个尴尬,村小没落的同时,镇上中心小学又不能有效接收这批小孩,这就造成了生活与学习空间的分离。

另外,集镇人口大量增加的另一个原因是婚姻经济的推动。如今,农村结婚的前提是有一套房在镇上,这又刺激了镇上房子的价格。在小镇上,房价是每平米1000元,也许对于城市居民来说并不是很贵,但是对于一个农民而言,却是沉重的负担。农民的购房的成本平均在12万,再加上装修价格,基本在20万左右。加上结婚的彩礼(15万左右),对于一个普通农民而言,这是个天文数字。

(三)居住与生存环境的分离

虽然,农民积极进入小城镇生活,但是城镇的居住环境却不适合农民生存,在我所调查的小镇,水污染已经一直是一个极大的问题。这些历史问题被悬置已久,却不能得到有效解决。水污染的原因为附近的石材场,这些石材厂切割石板的污水污染了地下水,导致小镇上自来水都是厚厚的白石灰污垢。居民平时只能用这些水洗衣,而不敢用来饮用。

村民在进入小镇生活后,面对着不适合生存的水源,只好求助于原来农村的水源。村民们每隔几天便会往返于乡下与镇上之间运水。自从此种趋势流行之后,在小镇上甚至衍生出一种新的职业——“送水工”。这里的“送水工”区别于城市中的送水工,特指小镇居民向那些原来住在农村的居民买农村的水源,价格在每桶2-10元。镇上地下水被污染之后,小镇仍然在扩张,何时能解决,小镇居民均是一头雾水。

而当农村水源成为稀缺资源之后,便又出现了农村地区为了争水源引发的冲突。不久前,周村两户居民为了争夺村庄中的一口水井,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并最终导致了周村水源也遭受到了破坏。

水污染问题的症结在于政府监管,而问题的解决也寄希望于政府的努力,居住环境都不能得到保障的城镇化是不可持续的。

(四)小镇建设与规划的分离

“乡村城市化”大跃进的另一个隐患是房屋建设的无规范性。商家纷纷逐利的情况下,小镇的房屋建设基本处于无序状态。只要有空地,便到处建,小镇无任何一块绿化,房屋见缝插针,为了节约成本,也无消防设施。这种状态的最大隐患便是火灾,由于房屋太过于密集,楼与楼之间基本无任何保障,并且大多建的是6层高楼,一旦发生火灾,后果将不堪设想。

小镇建设另一个问题是房屋的产权问题。小镇新开发出来的房产大多为小镇原有村民宅基地自建房(一般建成高楼,再整层卖给本村或者外村村民),属小产权房,买房的村民均没有房产证。在没有房产证的情况下,未来存在着很大的风险,权益可能得不到保障。

城镇化是不可阻挡的趋势,我们呼吁的是健康的城镇化,呼吁农民也能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但是小城镇的无序的扩张无疑与这种精神背道而驰,我们希望小城镇能够健康发展,希望小城镇就业市场,教育资源,居住环境和基础设施及时跟上,科学规划建设。只有这样,城镇化才是持久的。

本文作者为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硕士研究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