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妖魔化的朱温:我们不能只记得他的恶迹,无视他的贡献

 今古言堂 2020-03-04

前言:禽兽不如的朱温

说起曹操,很多人记得他多疑,但求才若渴,任人唯贤,文韬武略,统一北方,为当时天下第一。

说起朱元璋,很多人记得他滥杀,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铁腕治国,肃贪反腐,百姓拍手称快。

说起朱温,我们记得他什么?翻看各大自媒体,不外乎以下内容:

滥杀,制造“白马驿之祸”,屠杀清流士大夫。

乱伦,儿子在外打仗,让儿媳妇入宫侍寝。

淫贼,公然奸淫张全义妻女,张全义敢怒不敢言。

弑君,废唐哀帝,篡唐自立,违背君臣之义。

不光网络大V恶评如潮,一千年来,朱温的口碑就没好过。不妨看看古代大咖对朱温的恶评:李克用:全忠(朱温)妒功疾能,阴狡祸贼,异日必为国患。

王夫之:朱温起于群盗,凶狡如蛇虺,无尺寸之功于唐,而夺其三百年磐石之社稷。

方浚师:他若曹丕之收父妾,朱温之奸子妇……呜呼!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

欧阳修:梁之恶极矣!自其起盗贼,至于亡唐,其遗毒流于天下。天下豪杰,四面并起,孰不欲戡刃于胸。

如果我说朱温的荒淫恶行是被后世有意刻妖魔化,有些根本经不起考验,朱温的贡献远远大于他的过犯,甚至可以与曹操媲美,你会相信吗?不相信,我们就来看看一个全面的朱温是什么样。

后梁太祖朱温画像

贡献:不亚于曹操的朱温

虽然以《三国演义》为代表的的演义小说将曹操视为“奸贼”,但曹操的贡献不可抹杀,他镇压黄巾起义,讨伐董卓,消灭割据,降服乌桓、鲜卑等,逐渐统一北方,恢复经济发展,稳定社会秩序,为魏国代汉、三家归晋奠定了基础,这是世所公认,即便抹黑曹操之人,也肯定他的积极贡献。

朱温呢?实际上,朱温的贡献比起曹操不遑多让,却很少得到正面肯定。

一、朱温的发迹史,从黄巢起义到篡唐自立

朱温,安徽砀山人,出生书香世家,祖父和都是当地颇有名望的学者,但朱温幼年丧父,家道中落,不得不随母亲帮佣为生。失去父亲的朱温不仅生活贫苦,也缺失父爱和教育,长大后成了像刘邦一样的小混混,整天无所事事,游手好闲,但与刘邦不同的是,朱温性格剽悍凶狠,一向以豪雄英勇自许,是十里八乡有名的无赖霸王,乡邻大多都很反感他。

这样一个流氓无赖+社会混混,怎么会有出息?但同为流氓无赖,不被人看好的刘邦,却能打下江山,打败项羽,建立了大汉王朝,因为他生逢秦末乱世,时势造英雄,英雄也改变时势。

朱温的运气同样很好,因为他生活在唐末乱世,比秦末还要乱。当时山东、河南和安徽一带连年饥荒,朝廷赈灾不力,百姓流离失所,饥民成群结队,黄巢大起义就在这种形势下爆发。起义军不断裹挟饥民入伍,规模迅速壮大,席卷整个北方,形势十分混乱。这种混乱的形势正是朱温这种人施展抱负的舞台,一向“以豪雄英勇自许”的朱温就在此时投入黄巢军中,成为一名普通士兵。

朱温英勇善战,在军中如鱼得水,他协助黄巢攻占长安,立下汗马功劳,成为黄巢麾下数一数二的大将,但唐朝国运未衰,纠集力量对起义军发动反击,黄巢起义军前景不妙,加上有人故意排挤朱温,朱温为个人考虑,便听从部下建议,率部投降了唐朝,反过头来镇压黄巢起义军。

唐末黄巢起义路线图

别管朱温有多不仗义,但他确实擅长打仗,无论是站在起义军一边,还是站在唐朝一边,他都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战功比谁都大,这些是任何人都掩饰不了的事实,朱温因此被唐朝赐名“全忠”,不断加官进爵。883年,年仅32岁的朱温官拜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进封梁王。一个毫无背景的流氓无赖,经过军中的七年拼搏,成长为节镇一方的封疆大吏,朱温的经历足够传奇,也足够励志。

建节是无数人心目中的最高目标,此刻却成为朱温的一个新起点。他的宣武军节度使治所在开封,主要管辖河南一带,当黄巢起义基本被镇压后,朱温主要的对手就是时刻觊觎和想要吞并他的强藩大镇,而朱温只是一个没有背景的混混,被其他老牌藩镇环绕,简直就是任人宰割的肥羊。

谁都没有想到,处在强敌环伺下的朱温,毫无背景的朱温,硬是凭借自己的狡猾、剽悍、凶狠,带出了一支战斗力极强的部队,在长达二十年的时间里,朱温东征西讨,南征北战,镇压了一次次的叛乱,打败了一个又一个比自己兵多将广的对手,为唐王朝立下卓著战功,官职也越来越高。

884年,陈州之战,彻底击败黄巢,加封检校司徒、同平章事。

886—887年,蔡州之战,平定秦宗权,加封检校太尉、兼任中书令,进东平王。

892—897年,平定郓兖,彻底击溃天平军节度使朱瑄、泰宁军节度使朱瑾。

900年—903年,平定凤翔,击败凤翔、陇右节度使李茂贞,解救被俘的唐昭宗,守太尉、兼中书令、宣武等军节度使、诸道兵马副元帅,进梁王,加赐“回天再造竭忠守正功臣”。

随着地盘的不断扩大,职务的不断提升,朱温的野心也越来越大,他把皇帝当作自己的傀儡,封王已经不能满足他的胃口,他开始一步步酝酿篡夺唐朝。公元907年4月,经过长达四年的精心策划,步步为营,朱温在百官“劝进”下接受唐哀帝禅让,即皇帝位,建国号大梁,史称后梁,是为梁太祖。

后梁版图(五代十国前期形势)

二、朱温的四大贡献,从挽救唐朝到灭亡唐朝

唐朝名义上被朱温篡夺所灭,但在它寿命的最后几十年里,唐朝已经名存实亡。追本溯源,唐朝的衰落起于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后,朋党之争、藩镇割据、宦官专政,成为导致唐朝国力衰退的三大因素,农民起义则沉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而朱温强势崛起后,镇压了农民起义,终结了宦官集团,扫荡了衣冠清流,削弱了藩镇割据,最后轻轻一推,终于摧垮了摇摇欲坠的唐帝国。

1、宦官集团的终结者

历朝历代不乏宦官专权,而又以唐朝为甚。唐初严格限制宦官干政,但从唐玄宗开始,宦官开始受到皇帝重用,唐朝第一个著名大宦官就是唐玄宗最宠信的高力士,亲王、公主尊称其为“阿翁”,驸马尊称其为“爷”,但这一时期宦官为害不大。后来,皇帝不信任百官,而信任宦官,把禁军“神策军”交给宦官执掌,导致宦官的权力越来越大,开始了擅权跋扈的道路。唐朝的宦官权势之大,前所未有,已经到了任免百官,甚至废立皇帝的地步,唐代宗、唐宪宗等都是由宦官拥立,唐宪宗、唐敬宗甚至被宦官所杀,皇帝成了名符其实的傀儡,难怪唐文宗哀叹自己连汉献帝和周赧王都不如。

唐朝后期但凡意欲有所作为的皇帝,都试图从宦官手中夺权,唐顺宗时的“永贞革新”(即“二王八司马”事件),唐文宗时的“甘露之变”,都是皇帝联合文官集团,试图夺取宦官权力的斗争,但均以失败而告终,而且一次比一次败的更惨,宦官势力则一次比一次更嚣张。

终结这一局面正是朱温。之前夺取宦官权力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禁军掌握在宦官手里,“笔杆子打不过枪杆子”,皇帝只联合没有兵权的文官,显然干不过掌握兵权的宦官。公元901年,宰相崔胤试图联合朱温诛杀宦官集团,却被宦官抢先一步,大宦官韩全诲劫持唐昭宗跑到凤翔李茂贞处,朱温等人发兵攻打李茂贞,最终迫使李茂贞杀了韩全诲等人,把唐昭宗还给朱温。

这个时候的神策军战斗力衰退,已经不复往日神勇,真正的精兵强将掌握在实力藩镇手中,比如朱温这样的地方大佬,宦官没有神策军的帮助,就像没了爪牙的老虎,不复往日威风。朱温把唐昭宗变成傀儡后,以他的性格,绝不可能让一帮宦官跟自己争夺皇帝,他打着天子的旗号,一口气诛杀了700多名宦官,杀的血流成河,尸横遍野,几乎将皇宫里的宦官清除殆尽,只剩下几十个宦官充当杂役。

朱温的手段很血腥很暴力,很简单很有效,持续一百多年、人人唾弃的宦官集团被彻底终结,宦官专政基本告别历史舞台,此后的五代宋朝,虽有个别宦官弄权,却再未遭受宦官专权之害。

甘露之变:唐朝宦官专政的一个缩影

2、衣冠清流的扫荡者

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有政治的地方就有朋党。

唐朝的朋党之争,最典型的就是“牛李党争”,以李德裕为代表的李党,与以牛僧孺为代表的牛党,围绕最高权力开展了旷日持久的争夺,双方不管谁上台,都会对另一方大肆打击,尔虞我诈,你方唱罢我登场,斗的不亦乐乎。唐朝皇帝对这种激烈的党争见怪不怪,甚至刻意维持两边的势力均衡,时而重用牛党,打击李党,时而重用李党,打击牛党,两党斗争越激烈,皇帝的位置越稳固。

牛李党争既有政见不和,也有门户之见、意气之争,而且越到后来,意气之争越激烈,双方以互相打击报复为己任,而不是励精图治,富国强兵,唐帝国就这样在无休止的内耗中逐渐衰退。牛李两党的成员背景不一,既有靠门荫入仕、拼爹当官的权贵门阀子弟,也有科举出身、自己奋斗的官员士大夫,很难将他们截然分开,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自恃清高,一向鄙视朱温这种穷苦出身的粗人。

朱温身居高位,意欲篡唐,朝廷很多高级官员自诩“清流”,瞧不起他,朱温认为这些人是自己篡唐称帝的最大障碍,必须想办法铲除,他的谋士李振出身寒微,早年屡试进士不第,异常痛恨那些世家大族豪门子弟,也嫉妒科举出身取得高位的官员,极力主张把不听话的“清流”杀掉了事。

朱温征战数十年,习惯了杀人舐血的人生,杀个把人对他而言简直是小菜一碟。公元905年,朱温在李振的鼓动下痛下杀手,在河南滑州的白马驿杀害裴枢、独孤损、崔远、赵崇、陆康、王溥、王赞等出身权贵的“衣冠清流”三十多人,李振意犹未尽地对朱温说:“此辈常自称清流,应当投入黄河,使之变为浊流!”朱温笑而从之,将裴枢等人的尸体投入黄河,史称“白马之祸”。

豪门士族发源于魏晋,尽管隋唐时期科举取士,不断打击豪门势力,但豪门士族力量仍然强大,在党争中拥有相当能量,成为“官僚政治”的极大障碍,即便经过黄巢起义的大扫荡,豪门士族犹如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朱温制造“白马之祸”,血腥屠杀“衣冠清流”,虽然方法简单粗暴,却一举清除了豪门士族的最后势力,让豪门士族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也结束了无穷无尽的党争。此后的五代宋朝,科举出身的官员士大夫占据政坛,形成了文官集团,我国封建王朝进入“官僚政治”阶段。

唐朝的衣冠清流(漫画)

3、藩镇割据的削弱者

藩镇割据起源于节度使的设立,最初的节度使只是军事要员,后来朝廷不断赋予他们权力,使之掌握了军事、财政、行政、司法等大权,成为真正的封疆大吏。安史之乱中,唐朝中央军无力平叛,藩镇成为平叛主力,并且一发不可收拾,在全国遍地开花,他们表面上服从朝廷,实际上拥兵自重,割据一方,世代传袭,一个个成了“独立半独立王国”,一度导致“天子政令不出关中”。

藩镇割据,各自为政,最不高兴的当然是皇帝,但藩镇有钱有权又有兵马,皇帝也拿他们无可奈何。唐朝中后期的皇帝,除唐宪宗大力改革弊政,平定藩镇之乱,开创短暂的“元和中兴”外,其他皇帝都对藩镇割据束手无策,任由他们不断互相争战,抢夺人口和土地,不把朝廷放在眼中。

唐朝晚期的藩镇中,朱温的地盘位于河南,属于典型的四战之地,易攻难守,也属朱温最缺乏背景,完全靠自己一个人奋斗,他起家的条件“与曹操略同,而狡猾过之”,但朱温利用将近二十年时间,不断消灭或控制周边不听话的藩镇,扩大自己的地盘。等他篡唐称帝之时,已经控制了大小二十一个藩镇,使得后梁版图北到黄河,东抵大海,南至秦岭淮河一线,西达关中,不仅有效削弱了唐朝中期以来的藩镇割据,也奠定了后来五代政权的基本版图,甚至为宋朝的基本统一奠定了基础。

唐朝藩镇割据形势图

4、农业生产的恢复者

朱温杀人无算,但那是对不听话的政敌,实际上他是一个爱惜人才,知人善任的帝王,他不喜欢空谈误国的“衣冠清流”,却重视具有真才实学、文韬武略的人才,他的麾下聚集了一大批当时最为优秀的文臣武将,李振、敬翔、庞师古、杨师厚、王彦章等人都是一时名臣名将,辅佐他建立王霸之业。朱温还专门下诏让文臣武将举贤不避亲,向朝廷推荐“有文行可取者”的优秀人才,“以广疏材之路”。

在治国施政方面,朱温的基本政策是轻徭薄赋,休养生息,《旧五代史》记载:帝(朱温)忧民重农,尤以足食足兵为念……梁祖之开国也,属黄巢大乱之余,以夷门一镇,外严烽候,内辟污莱,厉以耕桑,薄其租赋,士虽苦战,民则乐输,二纪之间,俄成霸业。及末帝与庄宗对垒于河上,河南之民,虽困于辇运,亦未至流亡。其义无他,盖赋敛轻而丘园可恋故也。

这段记载不仅充分肯定了朱温“厉以耕桑,薄其租赋”的治理政策,还传递出“士虽苦战,民则乐输”的信号。也就是说,虽然朱温治军严格,长年打仗,士兵苦战,但百姓却乐于缴纳赋税,使得朱温迅速崛起。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即便朱温死后,末帝朱友贞继位,与后晋常年恶战,军费开支巨大,百姓赋税负担有所加重,后梁却没有出现百姓流亡的现象,这究竟是什么原因?根本就在于后梁轻徭薄赋的政策,河南百姓尽管承担赋税,但跟其他地方比仍是比较轻的,还能生活下去。

另外,一向贬低朱温的《资治通鉴》有这么一段记载:梁太祖击淮南,掠得牛以千万计,给东南诸州农民,使岁输租。自是历数十年,牛死而租不除,民甚苦之……帝(郭威)素知其弊……其田、庐、牛、农器,并赐见佃者为永业,悉除租牛课。

这段记载表面讲坑害百姓的“牛租”,却是朱温发展农业生产的最好证明。耕牛是古代最重要的劳动工具,普通农户根本买不起耕牛,直接影响耕作效率和生产积极性。朱温将数万头耕牛低价租给百姓,可见他对农业生产的关心绝非嘴上说说,而是采取实实在在的措施,有效恢复和发展了农业生产,从后梁以后的五代政权,均将都城定在河南的开封或者洛阳,很大程度上就是朱温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恢复和发展农业奠定的经济基础,这是朱温不容抹杀的重大贡献。

古代农民耕种图

灭掉后梁的后唐又是如何对待百姓的呢?《旧五代史》有如下记载:及庄宗平定梁室,任吏人孔谦为租庸使,峻法以剥下,厚敛以奉上,民产虽竭,军食尚亏。加之以兵革,因之以饥馑,不三四年,以致颠陨,其义无他,盖赋役重而寰区失望故也。

误会:被妖魔化的朱温

朱温做出如此贡献,为何在后人眼中只留下了暴虐淫乱的印象?这跟后世史学家的偏见有关。

现存系统记载五代历史的史书主要有两部,一部是北宋初年官方编修的《旧五代史》,另一部是欧阳修个人编著的《新五代史》。《旧五代史》史料丰富,对后梁和朱温的评价比较客观,肯定较多,《新五代史》则对后梁和朱温评价很低,关于朱温暴虐、淫乱的记载多出于《新五代史》,特别是朱温与儿媳乱伦、霸占下属张全义妻女的情节,都是欧阳修摘自野史小说《北梦琐言》。

同样成书于北宋,为何新旧五代史对后梁和朱温的评价如此之大?主要是史学观的变化。

我国古代史官编修史书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效仿孔子的“春秋笔法”,即在甄选史料和评价史实上注意褒贬,像朱温这样“篡夺之君”违反儒家正统思想,是应该贬低的对象。然而,唐朝五代时,儒学在思想界学术界尚未取得统治地位,编纂《旧五代史》的薛居正等人没有使用“春秋笔法”修史,对史料进行主观性的添油加醋,刀削笔裁,因此对朱温的评价有褒有贬,比较客观和全面。

欧阳修则不然,他是新儒学的发起者和代表人物,北宋思想界学术界的领袖,推崇儒家道德观,评价朱温的总基调是批判,因此在甄选史料时使用“春秋笔法”,采纳了很多野史小说中关于朱温暴虐淫乱的记载,而摒弃了朱温的善政,欧阳修本人在《新五代史梁本纪》专门阐述过这一点:(欧阳修)曰:“圣人之于《春秋》,用意深,故能劝戒切,为言信,然后善恶明。夫欲著其罪于后世,在乎不没其实。……使为君者不得掩其恶,然后人知恶名不可逃,则为恶者庶乎其息矣。……《春秋》于大恶之君不诛绝之者,不害其褒善贬恶之旨也,惟不没其实以著其罪,而信乎后世,与其为君而不得掩其恶,以息人之为恶。能知《春秋》之此意,然后知予不伪梁之旨也。”

很明显,欧阳修明确表示自己在修《新五代史》是使用了“春秋笔法”,大幅记载朱温和后梁的恶劣事迹,其目的是将朱温树立为“篡夺者”的典型,让他的种种恶迹传于后世,广为人知。

欧阳修编纂的《新五代史》

欧阳修的目的确实达到了,自从南宋开始,新儒学中最主要的一派、强调封建伦理道德和秩序的程朱理学地位不断提升,《新五代史》的历史观越来越“政治正确”,越来越受到士大夫集团的认可,而篡夺唐朝、品德有亏的朱温则越来越被后世所厌恶。后来,《旧五代史》逐渐散轶,直到清朝才从《永乐大典》中辑出,但其影响力已经彻底被《新五代史》超越,朱温被妖魔化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不可逆转,以致人们一提朱温,便只知道他的篡夺、滥杀和乱伦,对他的贡献几乎一无所知。

时至如今,千年已过,我们应该给朱温一个更为公允的评价,他是宦官集团的终结者、衣冠清流的扫荡者、藩镇割据的削弱者、农业生产的恢复者,虽然私德有亏,但贡献莫大,不可抹杀。

参考文献:《旧五代史》、《新五代史》、《资治通鉴》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