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迎风臭十里,回首香千年——中国香具略考

 闲情偶的 2020-11-15

北宋初年的大宰相丁谓著有《天香传》,中云:“香之为用从上古矣。所以奉神明,可以达蠲洁。”意思是,上古时期,人们焚香主要是为供奉神明,其次是为辟秽清洁。

丁谓的话很实在,达蠲洁,这是香道在古代能大为流行的原因。

美剧《权利的游戏》。

西方比较爱写实,电影电视都重考据,即便如《权力的游戏》这样的魔幻剧也力求尽量符合史实。皇后瑟曦这句台词也实在,古时西方便是首都味道也不好闻,直可说臭气熏天。

中国古代会不同吗?我比较悲观。

一、迎风臭十里

史料记载汉长安城经历800年之后,由于垃圾、粪便等污染环境,造成百姓不适宜继续居住的状况。“汉营此城,将八百岁,水皆咸卤,不甚宜人。”造成长安城地下水污染变咸的原因虽有多种,但粪便、垃圾起了重要作用。

明人笔记《万历野获编》也记载:“街道金陵最干净,最脏的就是汴梁。晴天时,风一吹,满城灰尘;雨雪时,则全是粪便泥浆。”

晚清街景。

清代《燕京杂记》则描绘了家家户户将垃圾堆积在门外道路的情景,“灶烬炉灰,瓷碎瓦屑,堆积如山,街道高于屋者有丈余,人们则循级而下,如落坑谷。

土,灰尘这还是轻的,严重的是什么呢?

那就是粪便!这个问题古代城里的人是怎么处置的呢?

晚清民国时的小掏粪工。

答案就是直接倒在路上。明·陈龙正在《几亭全书》就有说,北方路上到处是屎尿,人大白天到处随地大小便,牛马的粪便到处都是,不仅路上到处是屎尿,而且沟渠里也是(中国古代一直以明渠排污为主)。

陈龙正还说,屎尿垃圾长期乱排乱放,集聚到后来连城市里的水都变咸了,这其中的屎尿含量得达到什么地步了呢?这明代的情况和之前汉长安一模一样,并无改善。


二、民间自救

于是我们看到“高大上”的一幕幕出现了。

在家里。焚香。

在院子里和小姐妹“打麻将”。焚香。

清代许庄绘《仕女行乐图》(局部)。

就连郊外野游。也焚香。看来马远同志已经成习惯了,你说山上风那么大,还焚香,怪不得画中童子真挠头……

南宋马远《竹涧焚香图》。

开个玩笑,野外焚香古之常有。如唐代李密就很喜欢独自一人携香具香品入山岭之中,选一平坦之地,席地而坐,焚香后让香气与山中的树木清香融为一体,“舒啸情怀,感悟天地之理” 。

三、皇家香味保护壳

对帝王将相来说出行“逛街”闻到臭味是万万不可的,于是在随行仪仗里也要安排熏香,给自己形成一个牢固的香味保护壳吧。

比如走过来的这个队伍就很夸张。

唐朝张萱《唐后行从图》,此图为北宋摹本(局部)。

这里描画的是武则天出行的场面,被簇拥着的就是女皇本尊。在画的左边上角出现了两人抬着一个硕大的莲花造型的熏香炉,看起来为了给武则天形成香味保护壳这劲可是费得不小。

如此费力费工,不可或缺,那时的香和香具自然也是极其讲究的精工细作之物,我们来看看古人都有哪些选择吧。

四、品质讲究型——合香香盒

明代画家文震亨《长物志》描述焚香情形:“于日坐几上,置倭台几方大者一,上置炉,香合大者一,置生熟香;小者二,置沉香、香饼之类;瓶一。斋中不可用二炉,不可置于挨画桌上,及瓶盒对列。夏日宜用瓷炉,冬日用铜炉。

这一大堆说的是什么?先来说其中的香合。

香丸和香饼。

宋代以前,熏香所用香料往往制成圆丸或块状,这种香叫“合香”。合香按“君臣佐使”的道理调配香药,主香配上佐香,使其发出来的香味更加丰富,有层次感,每个时段会有不同的香味。

而放置这些香丸和香饼的器物就是《长物志》里说的“香合”(也称香盒)了,比如这件南宋赣州窑花卉纹香盒。

南宋赣州窑花卉纹香盒,元素艺拍11月18日《余香千年》专场拍品,欢迎参与竞拍。

这件香盒圆口,盖略隆起,盒底圈足,子母口上下开合,盖面模印折枝花卉纹,模印图案清晰顺畅,器型庄重典雅,美观大方,形制规整。

南宋赣州窑花卉纹香盒,元素艺拍专场拍品。

此香合为赣州窑烧造,施黑釉,釉薄处呈黄褐色或深黄褐色,底足露泥胎,胎足修饰熟练自然。《长物志》有论述香盒以宋代漆器为最上品,但宋代漆器流传甚少,而这件香合便是仿宋漆器所制。

明代漆制堆朱堆墨剔犀如意纹香盒,上海匡时2017秋季拍卖会,成交价:RMB 230,000。

赣州窑窑址在赣州七里镇。赣州七里窑陶瓷烧制始于唐末五代,盛于两宋,终于元代,明清以后不见烧制,是与景德镇窑、吉州窑齐名的宋代今江西境内著名窑场。

北宋末,随着金兵南进,北方流民南下,赣州府人口激增,这时期七里镇的烧瓷技术达到高峰。从各地流入七里镇的窑工,创烧了赭色釉瓷,褐釉瓷、黑釉瓷,其中的仿漆器赭黑色釉是七里窑独具风格的产品。

南宋赣州窑花卉纹香盒,《余香千年》专场拍品。

赣州七里窑黑釉瓷之所以较少且珍贵与烧制的难度有关。因为,在瓷器烧制时,青釉、褐釉、黑釉,所用的釉料都完全相同,只是烧制温度不同。温度较低,呈现的是青釉,如南北朝、唐朝多为青釉瓷器;温度较高,转为褐釉,以宋时居多;温度达到1300度以上时,则可能烧制出黑釉瓷器。以古时的烧窑技术,要达到稳定的1300度以上的窑温难度很大,所以物少价贵。

五、品质讲究型——合香香炉

香丸和香饼需用“隔火焚香”。步骤时先再香炉中铺满香灰,然后埋入一烧燃的碳块,隔着香灰放上“隔火”。《长物志》中说“隔火”首选砂片,其次是定窑瓷片,再次是玉片,金银为下品。“隔火”之上放置香丸或香饼,其隔火受热出香。

隔火焚香。

此法宋朝盛行,前面既然有个仿漆器的赣州窑香合,与它最配的无外乎是这个同为宋赣州窑的黑釉三足鬲炉了。

宋赣州窑黑釉三足鬲炉,11月18日拍品。

此件鬲炉折沿、束颈、鼓形腹、下承三袋足,为仿青铜鬲造型。形制端正,全身施黑釉,釉色幽亮,更显古朴。

鬲形始于4000多年前龙山文化时期,从一开始便是陶制炊具,商周大量用青铜铸造,工艺精美。宋代青铜鬲的造型开始出现在南方各个窑口香炉碗盏的形制里。其黑釉炉中又以赣州七里窑黑釉鬲炉之敦实浑厚,刚劲挺拔,线条优美流畅为之最。

宋赣州窑黑釉三足鬲炉,元素艺拍拍品。

赣州窑黑釉盏多采用浸釉工艺,施橘皮状黑釉,釉水向下自然流动,口沿处圆棱凸出处和砂粒凸出处均因釉薄呈芝麻酱色。上下釉水均匀,釉面完整,釉色肥厚、莹亮,只见不明显的流釉现象,有明显的压手感。胎质密度和比重都高于吉州窑,胎土褐色偏红,甚为稀罕,是难得香道雅器。

六、品质讲究型——合香香瓶

因为“隔火焚香”需埋碳,拾取香饼、香丸,要用到香筯(铜筷子)。埋好碳块后需抹平香灰,用到匙香(小铜香铲、香勺),于是就有了著名的“炉瓶三事”。

插放香筯和匙香的瓶子最常见为筯瓶,也有用贯耳瓶、观音瓶的,需注意的是瓶不能太轻,以防扑倒,如铜香瓶就挺适用。

清中期铜香瓶,《余香千年》拍品。

此瓶喇叭口,细长颈,圆鼓腹,高圈足。上手极具分量,显然与清代冶铜技术密不可分。整器各部比例协调,做工精细,造型端庄典雅。因年代久远,通体锈迹浑实,包浆古朴,皮色温润,宝光内蕴。实为一件难得的文房清供之佳物。

清中期铜香瓶,11月18日拍品。

此瓶上还残留有武汉市文物商店的标签,可谓传承有序。

七、外出云游型——行香炉

古时香事极为普遍流行,除了室内燃香也有可随时手执行走使用的炉具,这种炉称为“行炉”。

北宋鹤壁集窑白地黑花行炉,元素艺拍专场拍品。

陶瓷“行炉”之名,极有可能来自宋《番王礼佛图》中的香炉图式,行香者所执单柄香炉。

宋代赵光辅《番王礼佛图》绢本,美国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藏。右侧一人手捧行炉,与上图炉形制几乎一模一样。

从南北朝开始,朝廷即举办“行香”法会。系法师主持法会,升座说法时,向他燃香礼敬。这种法会要手捧香炉围着道场绕行三圈、七圈或更多。宋·程大昌《演繁露》卷七“行香”条载:“‘行香’即释道之谓行道烧香也。这样的行香活动唐宋时期十分盛行,并一直延续到明清。 

北宋鹤壁集窑白地黑花行炉,《余香千年》专场拍品。

行炉可手持行走燃熏也能放置在原地使用。这件炉是北宋鹤壁集窑烧制,鹤壁集窑属磁州窑系。此炉造型端庄古朴,炉上部为圆形宽口沿,中为圆形直腹,下为喇叭形长足。

以白地黑彩描绘纹饰,寥寥几笔,如花绽放,布局有致,挥洒自如,足露涩胎。黑彩墨重处呈黑色,墨淡处呈红赫色。全器造型优美,赏用皆宜,黑白装饰对比鲜明,为磁州窑系之典型器。 

八、简便快捷型——炉插线香

最方便快捷的熏香就是使用线香,这也是我们现今最常见的燃香方式。

线香

在元代时开始出现线香,线香发明后因其使用方便、价格便宜,长期成为主流香品。

元代钧窑系悬足炉,元素艺拍拍品(不包含炉内香插)。

如这个香炉就是典型元代,搭配线香正好合适。元代常将一部分炉的外底做高,使底着地,而三足悬空,成为一种装饰,被称为悬足炉、吊脚炉。这种现象在南宋和明清是不见的,时代特征很明显。

龙泉窑瓷中也常出现代悬足炉。

炉上置香插,插上线香一只,方便快捷。此炉属钧窑窑口系烧制,钧窑系属北方青瓷系统,创建于北宋初,在北方诸窑中最晚形成一个瓷窑体系。到金、元时期才形成窑系。它影响甚大,不仅在河南属县境内发现窑址100多处,且在河北、浙江、广西、山西等地都有仿其风格的瓷窑,形成一个遍及四周的庞大钧窑系。


元代钧窑系悬足炉,元素艺拍专场拍品。

炉口沿外撇,短颈,腹部圆鼓,浅比,三足悬空,下承圈足。炉心及底足露胎。通体素面无饰,天青色釉,釉层较厚,局部有开片,不甚透明。器型制作规整,造型古朴典雅,形体庄重,敦实憨厚,圆浑秀美。

九、简便快捷型二点零——插线香

除了用炉燃香还可香插燃香,这种方式更为简便,香插都不大,通常一手可握,方便携带。

清乾隆御制鎏金铜内堉佛手香插(一对),香港蘇富比2005秋季拍卖会,成交价:RMB 763,200。

但如要雅致也需讲究,比如这个古朴的清代石狮形香插就很入品。

清代石卧狮香插,《余香千年》专场拍品。

香插是用于插放线香的带有插孔的基座。基座高度、插孔大小、插孔数量有各种款式,以适用于长短粗细不同规格的线香。

清代石卧狮香插,11月18日专场拍品。

这件香插质地温润,包浆古朴。随形圆雕卧狮,雕塑形象生动自然,打磨精细。石狮屈曲伏卧,云鼻大口,双目圆睁,凝目回首。狮身躯鬃毛雕刻细腻,肌理毛发清晰可见。除写实刻画外还在背脊处饰以方条状几何纹样,有工有写,装饰效果强烈,充满意趣。雕工大刀阔斧,不拘细节,有汉代石兽雕塑之气魄,朴拙豪迈,颇见神采。为难得文房香器。

十、线香伴侣——

线香也称作“安息香”。明清时,线香制作技术成熟,品质优良的线香往往被当作珍贵的礼品。随着线香的普及,还出现了装线香的香筒。

民国老红木香筒,元素艺拍拍品。

这个香筒为民国老红木整挖而成,呈桶状,直身直壁,平唇平底,线条简洁明快。棕眼细腻,纹理自然质朴,质感温和。此香筒手感沉重,表面经近多年之风化、把玩已生玻璃质的光润陈包浆,为香器上品也。

十一、香器承具——

香炉之下可置香盘,香插之下亦可置香盘。一些香巾,香勺之类的器具也可放置香盘中。

晚清民国老红木香盘(不包含盘上瓷香插和铜勺),11月18日拍品。

香盘,又称香台,是焚香用的扁平的承盘,多以木料或金属制成。

晚清民国老红木香盘,《余香千年》拍品。

此香盘呈长方形,一木整做,光素无纹饰。撇唇浅身,圆口沿底四足,造型简洁淳朴。整器做工精细,色泽红润温润,包浆亮丽润泽,圆熟可爱饶古趣,保存完好,极为不易。

十二、香粉成字——篆香炉

宋洪刍《香谱·香篆》:“香篆,镂木以为之,以范香尘为篆文,燃于饮席或佛像前,往往有至二三尺径者。”

篆香以模压出的篆文为美。炉形有方有圆,篆文多种多样,又能赏香还能赏字,一举两得。

香篆又称香印,在焚香的香炉内铺上一层灰,将干燥的香粉压印成篆文形状,字形或图形绵延不断,一端点燃,后循线燃尽。

民国白铜寿字纹篆香炉,元素艺拍拍品。

篆香炉以篆模印出的篆文为美。如这件民国白铜篆香炉,篆文为一圆形寿字,炉盖分三层纹饰。最外镂空一圈回纹,后饰以梅花纹,最中心饰以寿字纹,寓意吉祥,规矩工整,繁而有序。炉身不做装饰,与炉盖繁复的纹样装饰形成强烈对比。炉分上下分四层,最上层燃香,下面可盛放香灰和香粉,一举多得,美观实用。

民国白铜寿字纹篆香炉,元素艺拍11月18日《余香千年》专场拍品,欢迎参与竞拍。

整件炉以白铜为质,雕刻精致,花纹线条流畅,小巧精致,质朴无华,色泽光润,清雅秀丽。另还附带老木盒一只,木盒古香古色,配之更显雅致。

香道历史在我国历史悠久,余香千年。盛唐时期品香已成文人墨客的艺术追求,而宋代则到顶峰,焚香作为“宋人四雅”之一,甚至有感叹“无香何以为聚”。

时值岁末,诸事繁杂,环境污秽。真的能够静下心来焚一炉香,饮一瓯茶,善莫大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