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海经》是国家加密档案

 我心……飞翔 2020-11-16

《山海经》是国家加密档案

伏羲造书契,标志着以图画为表现形式的文字产生。它的优点在于简洁明了,容易识读,使得伏羲与其子孙后代挣脱了萨满史官的束缚,革弊上古绳政为少典氏文字,表面上看是文字的改革,实际上是一场政治革命,结束了弇兹氏几万年的结绳统治,而开创了以文字为统御的父系氏族社会。伏羲书契与弇兹氏绳文的区别在于,弇兹氏绳文是怕别人看懂,而伏羲书契是怕别人看不懂。

伏羲书契,文字容易识读,对文件的保密性就大打折扣。但上古文字是神授之物,真正使用、书写文字的人并不多,也只是统治集团内部核心的几个人物。加之伏羲封八子、授八艺,直接将文字的使用权交给少典氏,其它氏族也没有看到文字的机会。然而随着社会发展的需求,文字呈现出在贵族中普及推广的态势,文件的加密工作迫在眉睫。

从现有最古老的典籍《山海经》来看:上古官方书面语言与民间白话是一致的,我们看《山海经》文辞浅白,除了个别名词古奥难懂,通篇句子完全是口语化,中国官方书面语言与民间白话分道扬镳应该始于孔子,所谓的文言文,之乎者也大量出现,官方书面语言与民间白话才各成体系,独自发展。

给《山海经》这种口语化的文件加密,难度要大于给绳结加密,因为绳结自身就带有保密性,属于主动加密,而图画文字自身保密性并不强,少典氏史官,只能采取其它的一些加密手段被动加密。结合《山海经》的写作手法来看:少典氏史官在《山海经》中,主要采取了表音加密、切音加密、使用鸟兽图腾加密历史、使用五色图腾加密血缘等一些列措施。于是乎像《山海经》这样满篇怪兽的典籍就出现了。这些加密方法,只允许在少典氏史官之间以道家心法的方式流传,不能示于外人。少典氏史官之外的人,不得此心法,读书不知要领,读了《山海经》这样的书,必心生怪相,如入魔道一般。这正是少典氏史官所要达到的效果,事不怪而人心自怪,魔不生而心魔自生。

下面作者就结合《山海经》,讲述一下少典氏史官是如何给《山海经》加密的。文章说的是加密,实际上是在为《山海经》解密。

(一)、表音加密

表音加密,就是以同音字或近音字偷换关键文字的一种加密方式,加密之后改变阅读效果,致使一件普通平凡的事情产生云山雾罩的感觉,令人不知所云。

案例一:三天子鄣山

《海内南经》说:“三天子鄣山在闽西海北。一曰在海中。”

“三天子鄣山”,古今是谜,它到底是哪座山?位于何方?无人能解。其实只要是熟读了《山海经》,基本可以确定,“三天子鄣山”在湘陵南海之中,而帝舜就葬在湘陵南海。《大荒南经》还有这样一句话说:“帝尧、帝喾、帝舜葬于岳山。”这无疑等于告诉我们,湘陵南海附近不仅葬着帝舜,同时还埋葬着帝尧、帝喾两位天子,帝舜、帝尧、帝喾,这不就是三天子吗?那“三天子鄣山”,不就是“三天子葬山”吗?少典氏史官用一个同音字“鄣”,取代最为关键的一个字“葬”,一下子就令大脑里只装着“六书”理论的儒生们如坠云雾。少典氏史官,通过偷换文字的方式,给《山海经》加密,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帝王陵寝。

“三天子葬山,在闽西海北。一曰在海中。”现在读者看懂了没有?“三天子葬山”、“岳山”、甚至“闽中山”,都是说埋葬了帝尧、帝喾、帝舜三位天子的那座山,只不过是时代不同,称谓不同而已。那为什么少典氏史官把“三天子葬山”说的飘忽不定啊!一会儿在海里,一会儿在海北?这全部是为了保密,不管外人出于何种目的,都不让他找到帝尧、帝喾、帝舜三位帝王的陵寝。

案例二:女娲之肠

《大荒西经》说:“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

这句话里只要解决了两个文字,读者就一目了然了。

第一个文字“神”字:唯物主义对“神”的解释有两种:一是《易·说卦》说:“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二是《孟子》说:“圣而不可知之谓神。”这两句话的意思正好相反,第一句是说无所不知,皆能道出玄机的人,是神;第二句是说最智慧贤明的人也弄不懂的事,是神。这也就是说:神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帝佛仙道可以为神,日月山河也可以为神。上古政教合一,所有官员又都是神职人员,因此《山海经》中所有的“神”,都是上古官员,同时也都是萨满巫师。

第二个文字“肠”字:现代所有《山海经》译本,都把“肠”字翻译成“肠子”,这正中少典氏史官设下的圈套,少典氏史官目的就是让你看了这个字胡思乱想,永远也不让你看懂《山海经》。事实上“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这句话背后隐藏着一个伏羲娶妹的故事。伏羲在《山海经》里叫太昊或帝俊,女娲在《山海经》里叫娥皇。《大荒南经》说:“有人三身,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国,姚姓,黍食,使四鸟。”是说:伏羲娶了自己的妹妹女娲,生下一对双胞胎,大的叫后稷,小的叫台玺,由于伏羲要开创男祖帝国,不得不离家,以走婚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抱负,便丢下年轻的妻子和年幼的婴儿,留下十名侍卫,守卫在通往女娲居所的路上——栗广之野,保护女娲母子三人。

古代的“侍卫”叫“常侍”,是古代皇帝的侍从近臣。秦汉有“中常侍”,魏晋有“散骑常侍”,隋唐内侍省有“内常侍”,以上均简称“常侍”。“常侍”一般以武官居多,《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说:“以赀为郎,事孝景帝,为武骑常侍,非其好也。”

《山海经》是国家加密档案

图26 太微垣内常陈星

“常侍”,在星宫中叫“常陈”,对位天上太微垣里的常陈星。《晋书·天文志上》说:“常陈七星,如毕状,在帝坐北,天子宿卫武贲之士,以设强御也。”参见图26太微垣内常陈星。

地上的“常侍”也好,天上的“常陈”也罢,都可以简称为“常”。“常”与“肠”同音,少典氏史官用一个同音“肠”字,偷换掉了“常”字,故意令读者迷乱。

《大荒西经》:“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这句话本意是说:有侍卫十人,名字叫女娲常侍,十名常侍保护女娲母子有功,封有官爵(化为神)。他们守卫在通往女娲居所的必经之路——栗广之野,当道而立,阻断通向女娲住所的道路。

(二)、切音加密

切音加密,就是利用夏朝语言和商朝语言相互转换的“切读”手段,并用两个朝代的语言,把一件本是完整的事物,从阅读效果上进行拆分,让读者把原本的“一”看成“二”,阻断读者思路。

切音加密,我们在本书第六章山海经是双语词典中已经了解过,就是夏朝连绵词转成殷商甲骨文单字的问题,现在我们再回顾一下。

案例一:䟣踼

《大荒南经》说:“南海之外,赤水之西,流沙之东,有兽,左右有首,名曰䟣踼。有三青兽相并,名曰双双。”

当代所有的《山海经》译本,都把“䟣踼”与“双双”翻译成两种怪兽,其实这是伯子宇族徽在夏商两代的不同称谓,在夏朝写作“䟣踼”,缓读为“䟣踼”,急读为“双”,也就是说“双”这个字的字音是由“䟣踼”二音切读而来。在《山海经》中,凡是并列记载的图腾怪兽,前后语素,声母韵母有关联者,都可能是一种图腾的两种称谓。我们在阅读《山海经》时,必须注意这点。

对于像“䟣踼”这类名词,我们必须要找到它的字根,进行拼读,如果按照现代汉语读音,是无法准确地拼读出切音字的。作者就以如下公式的形式,去寻找“䟣踼”的字根:

䟣踼=[足术][足昜]=术昜

字根“术昜”,读音为shù yáng。取其前字声母shu,取其后字韵母ang, 切读为 shuāng。虽然取其前字声母shu,也包含了韵母u,但这只能说明夏朝连绵词转字的切读理论还不太成熟,并不表明《山海经》夏朝连绵词转字理论是特殊个案。

案例二:騊駼

《海外北经》说:“北海内,有兽其状如马,名曰騊駼。有兽焉,其名曰駁,状如白马,锯牙,食虎豹。”

文中的“騊駼”与“駁”都是伯鲧的白马图腾,在不同朝代的叫法。下面我们也找寻一下“騊駼”与“駁”的字根,看看它们之间相互转换的关系。

騊駼=[馬匋][馬余]=匋余

駁=[馬爻]=爻

使用字根“匋余”切读,即yáo yú 切读取其前字重音 yáo,舍去后字轻音yú,切读后的读音为yáo,即 “爻”。“匋余”切读为“爻”。

《山海经》中凡是遇上“余”字参与切读,全部切掉。如“不廷胡余”切“因乎”,也切掉了“余”音。这些规律,都要在阅读《山海经》时,慢慢领悟。

只要是在《山海经》中发现类似的图腾、国家、名词,都要以切音解密的方式予以验证,看看它们到底是不是被少典氏史官拆分的图腾、国家或名词,这对统一《山海经》的历史事件,至关重要。

(三)、鸟兽图腾加密历史

每一个图腾大旗背后都隐藏着一部历史,因此看图腾,是少典氏史官的必修课。看懂了图腾,就知亲达理,博通古今;看不懂图腾,就敌我不分,六亲不认。

案例一:穷奇

《西次四经》说:“又西二百六十里,曰邽山。其上有兽焉,其状如牛,蝟毛,名曰穷奇,音如獆狗,是食人。”

《海内北经》说:“穷奇状如虎,有翼,食人从首始。所食被发。”

不懂《山海经》是华夏图腾史,就会把穷奇当作怪兽。穷奇最初是一个人的名字,后来演变为氏族名称穷奇氏。多传穷奇是少昊氏之子,实际上看图腾,他是青虎罗罗颛顼后裔。《左传》说:“少嗥氏有不才子,毁信废忠,崇饰恶言,靖谮庸回,服谗搜慝,以诬盛德,天下之民谓之穷奇。”《左传》说穷奇是少昊氏后裔也不错,因为颛顼是少昊养子,代任姓王天下。穷奇是颛顼定九州娶九嫔,娶了来自扬州的少昊氏女子所生,母系血缘是鸟图腾,因此下文才说穷奇“有翼”。穷奇氏还是八方信风历中的广莫风伯,司掌着北方季风进出的观测。《淮南子·地形训》说:“穷奇,广莫风之所生也。”

确定了穷奇是一个人物或部族的名字,《西次四经》和《海内北经》这两句话就好理解了。

《西次四经》说:再往西步行二百六十里(合今79.3华里),有一座山名字叫邽山。山上生活着一个打着兽旗的国家,旗帜上画的族徽形状像牛,长着刺猬毛,族徽的名字叫穷奇,部族暗号口令像狗的嗥叫之声,他们是吃俸禄的人。《山海经》中所说的“食人”,全部是吃俸禄的人。

《海内北经》说:穷奇族徽的形象是老虎,象征他是颛顼青虎罗罗的后裔,“有翼”,长着象征少昊氏鸟图腾的翅膀,这与“颛顼十岁佐少昊”的历史相吻合。“食人从首始”,他们吃俸禄从一出生就开始了。“所食被发”,供养它们的部族,都是披发的部族。《山海经》披发的部族有“白民国”、“长股国”和“据比尸”,这几个位于西北方向的国家,必须无条件地供养穷奇氏。

案例二:跂踵

《中次十经》说:“又西二十里,曰复州之山 ……有鸟焉,其状如鸮,而一足彘尾,其名曰跂踵,见则其国大疫。”

《中次十经》所说的“跂踵”,在《海外北经》中自有答案。《海外北经》说:“跂踵国在拘缨东,其为人,大,两足亦大。一曰大踵。” 如果我们还要顽固地认为“跂踵”是怪兽,那也只能说是食古不化了!

“跂踵国”:是《海外北经》中,由西北向东北的第十个国家。“跂踵”一词的“足”字旁为意部,声部字根是“支重”二音,读“支重”。“支踵”,就是翘脚。《吕氏春秋·当染》说:“夏桀染于干辛、跂踵戎。”意思是说:夏桀内用奸臣干辛,外用媚侯跂踵戎,把国家上下弄的一团糟。跂踵国这个国家,尽管在历史上口碑不算太好,但其非常古老,“旗为人”,是人皇后裔。人皇氏的图腾有二:一为人,二为鸟,因此《中次十经》才说:“有鸟焉,其状如鸮,而一足彘尾,其名曰跂踵。”说他们也使用远祖燧人氏鸟图腾,族旗上画着鸟,鸟的形状是猫头鹰,猫头鹰是月亮鸟,证明跂踵国的母系血缘来自嫦羲,长着一只脚和满身猪毛,又说明这个国家还有猪首人身韩流的血缘,难怪夏桀听信跂踵戎谗言,原来他们共祖韩流。跂踵国族徽的名字,也就是国家的名字叫跂踵。

(四)、五色图腾加密血缘

《山海经》是一部易象之书,产生于阴阳、五行、八卦、九宫盛行时代。书中记载的内容逢“阴”必有“阳”,见“五”必合五行,见“八”必合八卦,见“九”必合九宫。五色合五河,五河合五帝,五帝坐五星。因此五色乃是五帝的代表色。伏羲是青帝,图腾代表色为青色;叔均是赤帝,图腾代表色为赤色;轩辕是黄帝,图腾代表色为黄色;少昊挚是白帝,图腾代表色为白色;颛顼是黑帝,图腾代表色为黑色。一旦图腾上出现了青、赤、黄、白、黑五色,我们就要仔细思考一下,是不是与五帝血缘有关了。

案例一:

《大荒北经》:“有人名曰大人。有大人之国,厘姓,黍食。有大青蛇,黄头,食麈。”

我们先分析一下大人国是谁的后裔。大人国厘姓,这个姓氏来自伏羲之子季釐。《大荒南经》说:“又有重阴之山。有人食兽,曰季釐。帝俊生季釐,故曰季釐之国 。”原来厘姓的祖先是青帝伏羲,伏羲图腾为蛇,图腾色为青色。所以《大荒北经》才说大人国,厘姓,“有大青蛇”,“有”是国旗,就是打着象征伏羲的大青蛇旗。又说这个大青蛇是“黄头”,很显然此时的大人国已经融入黄帝轩辕的血缘了。

案例二:

《海外东经》说:“黑齿国在其北,为人黑,食稻啖蛇,一赤一青,在其旁。一曰在竖亥北,为人黑手,食稻使蛇,其一蛇赤。”这句话记载的是炎帝叔均娶黑齿国(赤国)听訞之后,黑齿国的图腾便更改为,画着一个面目黑赤的人,吃着稻米,左手持着一面象征青帝伏羲的青蛇旗,右手持着一面象征赤帝的红蛇旗。

《山海经》中颜色最多的一个蛇图腾记载在《海内南经》叫“巴蛇”。《海内南经》说:“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其为蛇,青黄赤黑,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巴蛇这个部族竟然集青、黄、赤、黑,于一体,具有青帝太昊、黄帝轩辕、赤帝叔均、黑帝颛顼四位帝王的血缘。既然如此,有读者就会想:《山海经》中的蛇图腾是按颜色归属五帝子孙,五帝配五色,就是青帝太昊、赤帝叔均、黄帝轩辕、白帝少昊挚、黑帝颛顼,这样说:使用白蛇图腾的就是白帝少昊的后裔子孙了!读者莫须去翻看《山海经》,作者不用看都知道:《山海经》图腾里绝对不可能有“白蛇”图腾,因为少昊的母系是鸟图腾,“白鸟”图腾绝对会有,但《山海经》内绝对不会有“白蛇”图腾。

《山海经》是一部合乎阴阳、五行、八卦、九宫体系的书籍,记事手法严格地遵守着阴阳、五行、八卦、九宫,这个问题随着日后研究的深入,会越来越被证实。

少典氏史官通过以上表音、切音、鸟兽图腾、五色图腾等一些加密手段,迷惑读者,即使书生认识《山海经》中所有的文字又能如何?阅读《山海经》不得这些阅读心法,那也始终只能是一个门外汉。

作者作品展示:

《山海经》是国家加密档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