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普|鱼类为何成群结队

 zhb学习阅览室 2020-11-16

在海洋馆的海底隧道里,或是与深海有关的纪录片中,我们都可以看到成群聚集的鱼儿游来游去。人们在惊叹之余,不禁好奇,鱼类为什么喜欢“成群结队”,鱼类的集群行为有什么生物学意义呢?

 

世界上有记载的鱼类2万多种。据估计在这些鱼类中,生存期间都集结成群的占25%,仅在稚鱼阶段集结成群的占50%,这些数字表明,鱼类的集群现象是相当普遍的。

科学家利用船舶和飞机对鱼群大小的调查发现,日本海鲐鱼群大多由5万尾~10万尾个体鱼所组成。当几万尾的鲐鱼群浩浩荡荡出现时,水色竟呈现紫红色或紫黑色。最大的太平洋鲱鱼群竟有100万~300万尾。显而易见,这些鱼群都是非常大的。

生物学家普遍认为,集群行为是鱼类经过长期自然选择而被保留下来的一种适应性,对鱼类的生存起着十分有利的作用。在生物学意义上,集群行为不仅可以减少饵料鱼被捕食鱼发现的概率,而且还会减少已被发现的饵料鱼遭到捕食鱼成功捕杀的概率。

乍看起来,由几千尾甚至几万尾鱼组成的鱼群也许十分显眼,但实际上在浩瀚的海洋中,一个鱼群并不比一尾单独的鱼更容易被捕食鱼发现。个中原因很大程度上涉及鱼群所处环境的光学特性。

由于海水中悬浮微粒对光线的吸收和散射,物体在水中的可见距离是非常有限的,即使在特别清澈的水中,物体的最大可见距离也只有大约200米,而且这个距离与物体的大小无关。假如鱼群的个体数为1000尾,对其中的一尾鱼来说,被发现的概率仅为这1000尾鱼分散时的千分之一。由此可见,鱼群组成的个体越多,个体鱼被发现的概率也就越小。

 

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开阔水域的小鱼为了应付海中缺乏遮蔽物的不利环境,便一尾跟着一尾,相互遮挡,从而形成了群体。当它们受到攻击时,鱼群会变得更加密集。此时,捕食鱼也许会把小鱼组成的密集鱼群看成“庞然大物”,这样一来,小鱼遭受攻击的机会就会大大减少,虽身处险境却安然无恙。对数量众多的小鱼来说,“成群结队”能够增加安全系数,保证它们在“大鱼吃小鱼”的环境里生存和发展。

集群行为在鱼类的生活中还具有其他各种各样的作用。首先,与单独的个体鱼相比,鱼群对不利环境变化有较强的抵抗能力。这种集团抵抗机制是由鱼体表所分泌的黏液决定的,集群行为不但能增强鱼对毒物的抵抗力,而且还能降低鱼的耗氧量。从水动力学的观点来看,鱼在水中集群游泳可以节省个体鱼的能量消耗,游泳中的鱼所产生的涡流能量可以被紧跟其后的其他鱼所利用。因而,鱼群中的个体鱼就可减少一定的游泳努力而不断前进。

科学家发现,集群行为在鱼类的洄游过程中也有一定的适应意义,甚至平常单独生活的鱼在洄游时也集结成群。集群性的鱼类也许能更快找到洄游路线,因为较易发现某些定向标记。

而集群行为在产卵时的作用也是很明显的,同一种鱼只有在同一场所集群,才可能使卵子和精子有足够大的相遇机会。而且许多个体鱼聚集在一块进行交配、产卵,在遗传因子扩散方面也起到了某些作用。

毫无疑问,这对于鱼类繁衍后代、延续种族有着决定性的意义。(作者系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纪委书记、正高级工程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