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俞敏洪说错了吗?我是女性,如果没有当妈妈,我觉得人生不完整!

 愫说育儿 2020-11-16

俞敏洪又上热搜了,他又被炮轰了。

近年来,俞敏洪屡屡因其奇葩言论被群嘲——

“越是名牌大学,精神出问题的越多,北大学生出精神问题的不在少数”,所以,他决心让儿子必须进普通大学,而不是去名牌大学。

“因为中国女性的堕落导致整个国家的堕落。”

……

今年3月17日,俞敏洪又在直播中鼓励大家多生孩子“生两个孩子成本太高,这是你想象出来的。”

他说:“我甚至觉得有四五个孩子会更好。”

网友们再一次群情激愤——

“吃穿用度能花几个钱?真正花钱的是教育,花费更大的是精力!”

“他那是没带过孩子,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典型。”

我也曾忍不住发文吐槽:俞敏洪直播惹众怒,海清吐槽太犀利,妈妈:不生二胎的真相都在这

然而没有“消停”太久,前几天他在《共识》节目中的一番言论,再一次将自己推到了风口浪尖。

名门痞女洪晃率先发短视频炮轰俞敏洪,得到诸多网友(尤其是女性网友)的共鸣与支持。

但这一次,我却觉得俞敏洪没有错!而洪晃说的,也代表了很大一部分人的心声,是不争的事实。

这一次,俞敏洪又发表了怎样惊世骇俗的言论?

这期《共识》节目的主辩题是:女人不生孩子人生不完整

俞敏洪选了正方,即赞同这个观点。

如果简单地断章取义进行解读,势必形成“站队”的模式,——要么极力赞同,要么驳斥抨击。但是如果我们不选择站队,而去看到观点背后,俞敏洪真实想要表达的内核,也许会有更多的思考。

俞敏洪旗帜鲜明地表示:

男女在一起繁衍后代是整个人类进步的标志,作为一个女性,如果没有当过妈妈,她对于女性自身的理解,以及对社会和家庭的深刻理解是达不到那种深度的……

同时,他的原话还有后半句:“就像我也认为男人如果没有生孩子,就是说男人如果没有子女的话,我觉得这个男人的人生也是不完整的。”

从某种角度上,我认同俞敏洪的观点,做妈妈/爸爸的体验,对于个人体验的丰富性,完整性和深刻性上,和没有养育孩子经历的人相比,从感受和体验的角度来说,理论上的确是更胜一筹,但这也因人而异——

有的人懵懵懂懂地当了父母,浑浑噩噩地养育着孩子,从来没有对“父母”这个角色进行过深刻的思考和自省,这样的人即使生养了再多的孩子,却不会有丰富、深刻的感受,甚至不会思考“完整”的意义。

这也正是为什么很多妈妈对于“母亲”角色的理解和体验特别深,痛并快乐着,而很多爸爸虽然当了父亲,却仍未“成长”,这是因为他没有真正用心投入进角色里,没有参与这个角色的喜怒哀乐,俗称“隐形爸爸”。而这也正是洪晃提出的“很多女人想要娃,却不想要那个男人”的真实原因。

而接下来,对分辩题的观点阐述,也更好地引导我们去思考主辩题,在5个分辩题中俞敏洪有两个赞成(✓),三个反对(✘):

①人生没有孩子是一种遗憾(✓)

②女人应该为孩子牺牲更多(✘)

③不生孩子的婚姻很难维持(✘)

④无力抚养孩子就别生(✓)

⑤年轻人不婚不生孩子是一种进步(✘)

就我个人的感受而言,生娃,我不后悔!如果没有生孩子,我会觉得遗憾!

因为这是一种不可复制也无法替代的人生体验。

俞敏洪说:

“从个人发展的丰富性来说,和孩子共同经历过的感情上的,带着孩子成长的,看着孩子成长所产生的内心的喜悦,甚至在很多方面,他们长大后开始超越你以后,所产生的一种欣慰,我觉得这些都是没有孩子的话,原则上你是不太能体会到的。”

深以为然!

否则为什么中国自古就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父母之爱子,则为其计深远”……

还有“养儿方知父母恩”,正说明了没有所谓真正的感同身受,除非你亲自体验过。

甚至于我曾经觉得结婚后的生活和恋爱时并没有太大的不同,而一切的转折皆因为孩子——

为了以最好的状态迎接他的到来,给他的早期成长提供最有利的“土壤”,我竟然开始拒绝熬夜,锻炼身体,对垃圾食品说NO,我开始看养生和育儿的书籍;

当他来到我的生命里,与我融为一体,我是那样小心翼翼,又充满欢喜。每天清晨打开播放器,听着世界名曲,抚着肚子乐呵呵地刷牙洗脸;那天,我在电梯里感受到第一次胎动,出了电梯便激动地给孩子爸爸打电话,分享这奇妙的感受,随后便在日记里记录下这美好的一刻……

忍着剧痛把他生下来,整个过程我都没有哭过,却在听到他的第一声啼哭时,和医生将他送到我身边让他的小脸蛋贴在我脸上时,我两度落泪,哪怕现在在键盘上敲下这些感受,我的眼眶竟然有些湿润。

父母与孩子血脉相融,那是一种天然的与生俱来并且无法割舍的情感,无可替代。

还有孩子每一个成长阶段的点点滴滴,我们在情感的互相给予,那些我都视若珍宝。我很难想象,如果我没有亲自生育并养育一个孩子,我的人生和感受上的丰富性和完整性将会有怎样的缺憾。

相较男人,女人在养育和陪伴孩子的过程中的确需要付出更多,但不要把“牺牲感”变成“控制欲”

“牺牲感”是最伤害关系的,不论是亲密关系还是亲子关系。

小时候可能我们无数次听自己的母亲说:“要不是因为你,我早就……”

当年,幼年的你是什么感受?

我当时特别惶恐,感觉自己犯了滔天大错,但又不知该如何弥补!

冯仑说:

“因为有‘牺牲’这个概念,很多家长会认为你应该在任何时候都要听我的,所以我就有一个‘无限索取权’,你一定要满足我,把早年的一部分的奉献或牺牲,逐渐变成未来限制束缚子女成长的一种桎梏,你的爱变成了他的负担。”

俞敏洪也提到自己的母亲,在他上大学以后跟到北京,无微不至地照顾他,却也给他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和负担。

这种现象在当今社会还很普遍,被父母偏爱的孩子,往往最终却被偏爱所伤。

我钦佩一种母亲,她们在孩子年幼时给予强烈的亲密,又在孩子长大后学会得体的退出,照顾和分离都是母爱在孩子身上必须完成的任务。

亲子关系不是一种恒久的占有,而是生命中一场深厚的缘分,我们既不能使孩子感到童年贫瘠,又不能让孩子觉得成年窒息。

做母亲,真是一场心胸和智慧的远行。

无力生养孩子,就别生孩子

俞敏洪选择了赞同,这很容易让人理解为歧视穷人。

没钱就没有权利生孩子了?

当然不是。

我想这里的“无力生养”,指的是“生而不养,养而不教”。

还记得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印度电影《何以为家》吗?一个12岁男孩赞恩将自己的父母告上法庭,他说:“我要起诉我父母,因为他们生了我。

“我希望,无力抚养孩子的人,别再生了。”赞恩在法庭上说出自己内心的期望。

俞敏洪说:

父母把孩子生下来,应该满足孩子的基本的受教育权利,意味着他必须有这能力把孩子从小学到中学,至少要让他读完这个书。

第二个我觉得必须在情感上给予孩子足够的支持,这个情感不是给孩子买多少东西,也不是天天大鱼大肉,而是作为父母对孩子的情感的安全性的提供。

我想,就是清清楚楚地生孩子,明明白白地养育孩子。

换言之,一个人的生育,不应该是出于单纯的繁衍本能,而应该是更具理性带着更多的思考,以及对生命全心的尊重与热爱,来生养孩子。

洪晃:很多女人真实的想法是,我特别想要一个娃,但我不想要那个男人!

一众在婚姻里吃尽苦头,受尽委屈的女人们闻言拍手叫好!

真相了!

朋友小菌说:原以为,结婚是找个志同道合的人共同抵御人生的风雨,结了婚生了娃后才发现,原来他就是“风雨”

  • 生了个娃,却买一送一,左手幼儿,右手巨婴!

  • 丧偶式育儿还不够,“死没死透,偶尔跳出来诈尸”;

  • 婆媳矛盾爆发时,她才真正地体会到什么叫结了个假婚

有研究显示,在孩子出生第一年里,大概有67%的女性对婚姻满意度急剧下降。

曾经海誓山盟的是那个男人,他说从此我来保护你照顾你,替你遮风挡雨!

可事实是,婚姻里所有的风雨皆来自于他。

解铃还需系铃人,是不是?

写在最后

做父母是一个慎重的决定,它决定了另外一个生命一生的发展,应该理智、慎重,是一次真正的热爱和体验。

引用冯仑和俞敏洪在节目中的话,做个总结——

冯仑:“生孩子不是义务,是你的权利,可以生,也可以不生。生了也不算伟大贡献,但不生也没有错。”

俞敏洪:“个人进步的标志是,个人可以没有任何心理障碍地选择自己法律范围内想过的生活;社会进步的标志是,社会允许每一个人做出自我选择。”

这一场辩论你怎么看?孰是孰非还重要吗?

——感谢阅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