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年人如何面对孤独?如何减小孤独带来的负面影响?

 优雅a 2020-11-16

01.

前阵子,我在网上偶然看到一个项目招募:

在内蒙古与俄罗斯边境接壤的草原上,有一栋黑色混凝土的方形小屋。被选中的驻留者,要在这里度过三天完全不与外界联系的生活。

期间没有同伴,没有手机,没有钟表。任何电子设备、音乐、书籍都不能携带,觉得很有意思——我就鬼使神差的报名了。

朋友们纷纷表示震惊,因为他们都知道,其实我是一个挺难忍受孤独的人。一到周末就聚会,一个人在家也会开着语音云喝酒,这么一个耐不住寂寞的人要去那么偏远的地方独自生活72小时?开什么玩笑呢。

说实话我的确不太喜欢孤独,可我从来没有体验过“彻底的孤独”。平时就算一个人呆着,但只要拿起手机就能聊天,无聊了也可以刷剧看电影,从未与外界真正的断联过。

所以我在想,如果把一个人放到一个完全失联,也没有任何娱乐的空间里,又会发生什么呢?也许会被“逼疯”吧,不过,说不定也会很享受。但无论如何,那一定是种很不一样的体验。

于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我开始了这趟72小时的孤独旅程。

抵达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封存手机,和亲人朋友们简单交代后,我把手机锁进了玄关的黑盒子里。起初还有很多不舍,真正放进去那一刻心里在想:好像也不过如此嘛。

我住的地方分为上下两层,楼下是餐厅和厨房,楼上是卧室、工作间和洗浴室。

大多数时间我都在房间里写东西或是画画,厨房里备有新鲜的食材,饿了可以给自己煮东西吃。有时候我也会去附近的草原散步、发呆,我凭借日升日落去判断度过的时日,但永远不知道当下具体的时刻。

就这样,不知不觉过完了三天。

三天后,当我走出小屋,重新与外界恢复联系的时候,我发现,我对孤独这件事有了很多全新的、不一样的感受。

02.

其实人们对孤独的认知,普遍来说是比较负面的。

从情绪体验来说,人们排斥孤独。很多时候,我们都喜欢约上三五好友一起活动。社会属性的存在让我们感受到归属感和安全感,与他人的交流和连结让我们有了更为丰富的情感体验。

弗吉尼亚大学Wilson教授(2014)曾做过一项实验。220名受试者被要求存放好所有物品,包括手机,然后在一个房间里独自度过6-15分钟的时间。结果,有四分之一的女性和三分之二的男性,宁愿选择轻度电击,也没有办法接受被剥夺了外部刺激,什么都不能做的独处。

从科学研究方面来看,孤独也并不是一件好事。孤独会引发焦虑,弗洛姆认为,因分离体验而来的焦虑是所有焦虑的来源。Hawkley (2010)也指出,孤独的人可能表现出更多抑郁症状,很多心理障碍都与孤独感紧密相关。

更有许多神经科学方面的研究发现,孤独不仅会损害我们的思维能力,甚至还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Cacioppo,2009)。研究发现,孤独的心理状态会让一个人的死亡风险提高26%,而长期孤独会削弱人的免疫系统,导致孤独者更容易过早死亡(Knowles et al., 2015; Cacioppo & Patrick, p.77)

所以,不论从什么角度来说,孤独都被认为是不好的,应该被避免,甚至消灭的东西。

03.

在三天和孤独的深入接触后,我却发现孤独也许没有我们想的那么糟糕。相反,恰如其分的孤独,还能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心理收益。

孤独其实是一种必要的社会隔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中,我们的情绪和生活步调不断被外界影响。只有当人们从当前的生活环境中移开时,才能彻底脱离原有环境中令人迷失和焦躁的因素(Suedfeld,1982),才能看清自己是如何被这种环境所塑造和影响的,继而对生活保持更高的觉察。

在孤独中我们还有了向内聚焦、重构自我的机会。当一个人有充足的时间和自己相处时,所有的经历和回忆都会涌入脑海。通过观察、梳理它们,我们能找到自己的生命脉络,看清来路和将要去往的方向。在孤独中,我们的社会身份被消弭了,社会角色也得到弱化,这也是打碎自己,重新认识自我的机会(Storr,2005)。

(但这也要求我们对情绪有一定的掌控力,否则,就很可能被负面的、消极的回忆淹没,在孤独中走向崩溃。)

此外,孤独可以激发创造力的发展。独处的72小时里,大部分时间我都在写作或者画画,我感受到了久违的“灵感倾淌”的感觉。好像只要提起笔,我就能不断的输出。

孤独让我们暂时远离了框架,思维不受束缚的延展和想象。Suedfeld (1982)指出,当外部限制和刺激下降到一定程度时,人可能会开始产生(或更敏感地感知)内部刺激,如身体感觉、白日梦、新奇的想法等等,这都是孤独对于创造力促进作用的体现。

不仅如此,孤独还会提升我对于关系的亲密感受。听起来似乎有些矛盾。可是,当我从社会关系中脱离后,反而能感受到一种更紧密的情感牵连。

我会更频繁的想起来自己生命中重要的人。尤其是在夜幕降临的时候,孤独开始变得浓烈。它会不断激发起因隔离带来的痛苦,还有孤立无援的恐惧。但是,通过回想现实社会中和自己关系紧密的朋友、亲人,可以获得力量感和心理支持。

所以,即便没有真实的相伴,孤独也会强化我们与他人的连结感(Nisenbaum ,1984),让我们认清对自己重要的人,并更加珍惜和他们的关系和感情。

04.

孤独对成年人来说,并不陌生。尤其是在今年疫情的影响下,很多人都经历了一段完全隔离、孤独的状态。可是,大多数人不仅没有感受到孤独的好处,反而出现了焦躁、抑郁的情况。如何应对孤独才能减小损伤,并尽可能实现它的功能?

首要的一点是:接受孤独的存在。以前我总想着逃离孤独,用各种办法去回避。但很多时候反而会因为暂时的无法改变,对眼下的生活产生更大的埋怨和厌恶。接受孤独可以帮我们缓和焦虑感,至少,当它再出现的时候你能更平和的面对它。

然后,我们需要调整对孤独的认知。正如之前提到,人们觉得孤独是不好的,所以身陷其中时会放大那些负面感受。你要意识到孤独也有它的好处和必要性。就算你暂时还无法认同这一点,你也可以把它当成一场与自我有关的冒险,带着好奇心,看看会发生什么。

然后,你可以试着投入孤独。这里所说的投入,指的是忘记孤独的含义、形式、影响等一切与之有关的东西。用你的一切知觉和感官去接触它,体会它。

我举个例子,如果你抱着“孤独会带给人创造力”的想法时,你就会从生活的细枝末节去不断印证自己是否发展了创造力。那么,你可能会因为答案不够满意而沮丧,而且当你这样做的时候,对创造力本身就是种阻碍。

孤独是一个充满力量的场域,只有你将自己完全打碎,不抱任何预设的时候,才可能看到一些新的可能,那就是孤独带给你的惊喜。

但是,这不是说你可以毫无头绪的一头栽进孤独。设置一些计划、有准备地进入孤独是必要的。

我自己的感受是,当人转换到另一种生活模式的时候,可能会产生一些不适的身体和心理反应。比如疲惫的嗜睡,或是容易陷入思考的漩涡,情绪崩溃。

那时你没有办法通过倾诉或活动转移,所以你需要给自己制定一些计划。比如完成某个写作任务,或是跑步、早起看一次日出。这些清晰的任务可以帮助你对抗孤独中的失控,调节情绪和身体,确保安全。

最后,适时放弃。如果实在没有承受孤独的能力,不要强迫自己,去寻求同伴的陪伴。解除孤独的状态也是一种应对孤独的方式。

你可以主动与好友联系,参加活动增进社交,或是寻找长期稳定的亲密关系,也可以寻求咨询师帮助。没有说一定要体验孤独才是好的,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

05.

从内蒙古回来后,我不是说完全脱胎换骨,重新做人了,但这三天深入孤独的体验,确实让我发生了一些改变。

回归后的一段时间,我维持了超乎寻常高的工作效率。以前天天迟到的我,竟然可以在无闹钟状态下早起,而且至少持续到了今天还没有失效。我开始自己做饭,重油重盐的食物让我觉得难受不适……

朋友们听起来都觉得有些过于玄幻了,但这就是真实发生在我身上的故事。

其实孤独是一种私人化的感受,至今还没有任何科学论断指出究竟要以何种方式去实践孤独,或是达到什么程度才可以起作用。

有的人会在孤独中练习冥想,也有人会徒步、锻炼、或创作,当然,也有的人可能什么都不做。也许,你只要去接纳并感受这种状态,然后顺应着自己的心去行动,那些看似飘渺的好处也许就会恰如其分的发生。

所以,不如也让自己体验一次纯粹的孤独吧。看看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情发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