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们在广袤的撒哈拉沙漠中,找到了0.8克的月亮

 kanglanlan 2020-11-16

这是颗几乎需要显微镜来观察的小小陨石,它来自月球。

不知你有没想过,0.8克的陨石是如何被发现的?我们又是怎么确信它来自月球呢?

0.8克的月亮

我先来讲另一块陨石的故事。

1979年,日本南极科考队在南极发现了一堆“破石头”。这片大陆被平均2-2.5公里厚的白雪覆盖,所以这些石头肯定不是来自南极大陆本身,科考队员经验丰富,能确定它们是陨石,但也得不到更多信息,索性就拿了回去。

又过了两年,当科学家把通过质谱仪分析后的结果存进数据库时,突然发现,这组数据竟然与之前美国阿波罗号飞船带回的月球岩石标本对上了。这才知道,原来南极科考队带回来的正是月球陨石。

地月之间有38万公里,原来我们早就千里传信。

这块0.8克的陨石发现地撒哈拉沙漠,是另一片陨石容易出没的地方。因为撒哈拉沙漠风化极其严重,如同南极一样地表罕见石头。所以在这发现的小石头都有些陨石嫌疑,如图中这颗小陨石,比对后便可验明正身。

陨石是宇宙坠落地球的遗骸,是触手可及的流星。它们很可能诞生于太阳系创始之初,携带着最古老的信息,在遭遇小行星撞击后裂成碎片,被地球意外捕获。据推测,地球每年接收的来自宇宙的尘埃碎块高达数万吨,但找寻的过程却远比描述的复杂,每年新发现的陨石远不足万分之一。

它们可能个头太小,没到地面就燃烧殆尽;可能结构松散,刚触到外力就四分五裂;若是个头很大、很结实的陨石,落地产生的巨大能量反而会让自己灰飞烟灭。

即使它们顺利降临地面,大多数也将在漫长的岁月里遭遇各种“不测”,宽广的海洋、漂移的板块、锈蚀、风化都会掩盖住它的真身。

所以,只有质地、大小、运气都恰到好处,陨石才有机会进入人类的视野。人们再一寸寸地寻找、一点点挖掘和分析,才能找到这些来自宇宙的哑谜。

5亿岁的贝壳

每个贝壳里都寄宿过一个柔软的生命,远在人类没有诞生之时,它们就起码陪伴了地球五亿年。如果把伸开的双臂比作地球的历史,贝壳存在过的时间就是一只手的长度。“只要拿一把指甲锉,就可以把人类历史整个抹去”。

碳是贝壳的主要成分,也是地球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物质之一。碳元素以碳酸钙的形式被不断固定在地壳中,存在于石灰岩山和奇奇怪怪的溶洞里。贝壳这些小动物,也在进行同样伟大的过程。

贝壳固定碳的规模虽然不大,但无疑是碳元素固定下来最多姿多彩的一种形式了。它们有不同的颜色和形状,其中大多数却并不一定对生物本身有什么用处……

贝壳个头渺小,但积少成多,也能形成像地层一般宏大的印记。死亡的贝壳由于海浪的作用,不断被冲刷到岸边形成贝壳堤。随着海岸线的进退,它们现在出现在内陆的各个地方。

人类活动也参与了这过程。甚至在最近的100年间,洱海边上依旧有人拿螺和着泥巴筑墙。那种螺现在已经灭绝了,反而只能在云南洱海边的墙上才能看见。这便是沧海桑田的轮回,沉积在岩石中的贝壳为我们带来了古老地球的讯息,就如同陨石记录着宇宙的讯息。

天津古海岸遗迹博物馆的贝壳堤 | 新华视觉

数百万年前,贝壳还介入了的人类活动。海边的原始人喜欢把吃剩下的贝壳堆在固定的地方,形成贝丘。如今的我们再把它们挖掘出来,就能回溯先民的食物构成和工具技术。

这便是文明的讯息。

By Mikelzubi - Mikel Zubimendi, CC BY-SA 4.0, https://commons./w/index.php?curid=385157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