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徐州形胜 今徐州文兴 打造新时代汉文化弘传新高地

 七里山人 2020-11-16
       “古徐州形胜,消磨尽,几英雄。想铁甲重瞳,乌骓汗血,玉帐连空,楚歌八千兵散,料梦魂应不到江东。”元代词人萨都剌以一首《木兰花慢·彭城怀古》歌咏徐州及两汉文化。清啸长吟,680年后的今天,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音指导李修平以同首词中的“画眉人远,燕子楼空。人生百年如寄,且开怀、一饮尽千钟。”将1045万徐州人民及全国观众的思绪寄予“首届汉文化论坛”。
      
       10月17日,由江苏省委宣传部、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中共徐州市委、徐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首届汉文化论坛盛大开幕。江苏省副省长马欣出席开幕式并讲话。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侯云春,国家行政学院原副院长周文彰,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张江,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等150余名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高校负责人、文旅行业领军人物、文化企业家、知名作家齐聚徐州,一起品味和解读汉文化,紧扣汉文化传承与发展发表真知灼见,为推动汉文化传承创新贡献“智慧力量”。
      
       本次活动,感谢上海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大力支持。
      
       近日,总书记深刻指出“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伟大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要结合新的实际发扬光大。”两汉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标志着中华文明的历史源流,构筑了国家治理的基本形态,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国家基础,为中华文化的整体性建构了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徐州是汉文化的发祥地,弘扬两汉文化精神,徐州责无旁贷。近年来徐州市积极打造汉文化名片,努力争做在亚洲大陆桥沿线国家、京杭大运河文化带、淮海经济区节点城市之间的文化使者,积极推进两汉文化的对外传播和交流对话,不断提高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实现了软实力和硬实力的跨越式发展。
      
       是资源禀赋也是责任使命
      
       两汉文化的最大历史贡献,是推动了“大一统”文化体系的构建与形成,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不仅是世界性的文化符号,更代表了中国人归属的精神家园。作为两汉文化的发祥地和桑梓之地,徐州文化资源丰富、文化遗存灿烂,在国内外广泛享有“两汉文化看徐州”的美誉,也构筑了江苏“南有吴韵、北有汉风”的鲜明资源禀赋和文化发展版图。
      
       汉文化赋予徐州独有的发展优势和鲜明的资源禀赋的同时,也让徐州有了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汉文化中“尚和合、崇明德、讲仁义、守信用、重家国”等核心思想,潜移默化着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徐州高擎起传承发展两汉文化的大旗,不断深化对两汉文化的挖掘、梳理和阐发,深入提炼展示两汉文化精髓,传播推介汉文化形象,提升人民群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参与度和积极性。徐州市委将“打造世界级汉文化传承与旅游目的地”写入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会报告、列入重点工作,持之以恒的以汉文化中的“明德”引领社会风尚,系统推进公民道德、自愿服务、诚信社会、网络文明等,让明大德、守公德、赢私德成为更多人发自内心的信仰和行动,为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供给新滋养。徐州正在努力让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吸引群众、感染群众,丰富丹心美德、涵育文明根脉,推动文化自信体现到民智、落实到民心、扎根于民魂。
      
       是固本培元也是探索创新
      
       古人留给我们汉代三绝——汉墓、汉兵马俑、汉画像石,还有汉字、汉服、汉礼、汉乐等等文化瑰宝,它们既从历史中走出来,又在现实中成长,徐州长期以来积极作好汉文化弘扬大篇大文章,深入研究汉文化的起源和特质,挖掘其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解放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以来,徐州先后发掘了9个地点的20多座汉代的诸侯王陵,把汉文化的标识和精髓提炼展示出来,固本培元,延续文脉,在学术理念、理论体系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推进,为中华文化基因理念体系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创新体系建设,近年来徐州市委、市政府不断创新文化表达和传播载体,同时高度重视文旅融合发展,以“舞动汉风”工程为引领,持续推进世界级汉文化传承与旅游目的地建设。徐州策划组织了专题宣传片《大风起兮》、舞台剧《大风歌》、美丽江苏环省行暨“醉两汉 最徐州”创意短视频大赛、汉文化文创产品大赛获奖作品展、“名家十人看徐州”文学创作采风系列活动、汉服设计大赛及展演、中国徐州汉服超模大赛、“国潮汉风·筝情燃放”风筝节、《石说历史》汉画像石专题展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徐州以文化创新为导向,唱响“国潮汉风”“缤纷文旅 共享生活”四季歌,塑造了“走遍五洲、难忘徐州”文旅创新品牌,昔日“兵家必争之地”日益成为众多游客向往的“诗和远方”。
      
       是汉文化中心的也是都市文化中心
      
       江苏省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主任周琪在参加首届汉文化论坛时指出,老子思想成于徐州,孔子思想长于徐州,儒道后学发扬光大于徐州。徐州及周边地区不仅是轴心时代的中华文化摇篮,而且是道家思想的原创区,儒家思想的成长区,诸子思想的融汇区,从而成为大汉文化的源头和发祥地。徐州市博物馆既有公共博物馆的特色又有遗址博物馆的特点,可以说是全国的创举。国家博物馆考古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信立祥先生曾经多次和考古学同仁们说:“中国秦汉考古的,如果不到徐州来参观徐州市博物馆、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就不知道什么叫大汉文明。”
      
       京杭运河在徐州境内绵延181公里,徐州作为大运河江苏段的最北端,线路长、遗产多,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优势明显。大运河是江苏文脉建设的纽带,汉文化是徐州运河文化的标志性文化,通过运河,徐州串联起淮海经济区各个城市,实现了多点交汇的文化发展战略,今天的徐州是淮海经济区文化中心,如同上海引领长三角经济区,徐州正在带动整个淮海经济区快速发展,同时作为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重要参与者,徐州从文化、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产业链都做出了重要贡献。江苏的“南京大都市文化圈,苏锡常大都市文化圈,徐州大都市文化圈”三大都市文化圈已经连成一线。
      
       是江苏的也是世界的
      
       江苏历史底蕴深厚,文化源远流长。以徐州为中心的楚汉文化与吴文化、金陵文化、淮扬文化一道,共同塑造了江苏的文化体系。赓续传承的徐州两汉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江苏文化的重要一极,为江苏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滋养。新时代,新江苏,新征程,需要更有力的文化支撑,更持久的文化推力。总书记2014年在江苏考察时作出了推动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的重要指示,2017年底视察徐州时强调,实施乡村振兴要物质振兴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徐州在江苏连续两年的高质量发展考核中,都处于名列前茅的态势,徐州始终抓住精神文明建设这一根本,紧扣文化建设高质量为目标,着力构筑思想文化引领高地、道德风尚建设高地,文艺精品创作高地。
      
       汉文化的推进,是从地理意识走向文化意识,从文化意识走向世界意识。在当前全球化语境下,徐州深入挖掘阐释两汉文化价值,系统凝练其中代表性强、识别性强的元素,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与世界文明进步想结合,充分激发人们对汉文化的认同、共鸣和共融。为地域经济社会发展、为江苏文化建设、为中国文化发展提供根源动力,并努力为解决世界性文化难题做出独特贡献。作为书写“汉赋”的策源地,徐州牵头制定汉文化振兴规划,出台地方性汉文化建设法规,聚焦两汉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主题,借智借力开展联合攻关,高水平编撰徐州史纲、徐州通史等重点文化丛书,推出一系列理论水平、时代精神的重大研究成果,努力构筑了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汉文化研究中心。
      
       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在徐州调研时指出,“要站在云端看徐州”,紧扣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目标定位,创造更多的徐州经验、徐州典型。未来的世界中华文化的本源是汉文化,徐州正在逐步成为新时代文化创造的新的实践者、探索者和成功者,徐州人敢拼敢闯,成为推进世界汉文化复兴的重要力量,徐州让新时代的年轻人已经开始接受汉文化是世界顶级的文化。今天的徐州放眼全国、走向世界,从构筑国家核心意识、引导社会核心价值、凝聚人民核心力量的高度,充分发掘两汉文化蕴含的精神力量,不断创新文化表达,唤醒文物、遗产、文字,赋予其时代性、先进性、多样性,服务淮海经济区建设、服务“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未来,徐州将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江苏,进而了解和理解汉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铸就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