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灵璧故事】起外号

 灵璧家园 2020-11-16

禅堂湖民俗风情:起外号

文/胡桃夹子

     外号,又称“绰号”,雅号,诨号,江湖中人又叫“混号”。


   “外号”多是根据一个人的形象、性格、特长来起的。有的“雅”,有的就“混”。


    人混得好,名声高,“外号”叫得就响,人混得差,也会有人送外号。


    久而久之,这“外号”就会取代了本人的真姓名了。


    尊重又好听的“外号”,呼者心上充满着敬意,受者心下飘然舒服!带有蔑视,污辱性的外号,当然是呼者轻视之,听者翻白眼啦!


    “外号”自古有之。不管人物大小,能力高下,只要是受人睹目,大家就会给你送上一个外号。只是有平民叫“外号”,贵人称“雅号”的不同罢了!


     历史上的唐朝,诗才辈出,所以就有了“诗圣”,“诗鬼”,“诗颠”等雅号。李白斗酒诗百篇,人送雅号诗仙矣!

     明朝皇帝朱元璋,平民起兵,打下江山,政权稳定后,即滥杀功臣,民间恨其无情无义,斥称“朱大麻子”。

     袁世凯窃国复辟,因其个矮头大,国人蔑称“袁大头”,连以他头像为图案,造币厂出的银元也沾了光,亦称为了“袁大头”。

     拿书上来说,《水浒传》中,人的外号可谓罗列的最多,最集中。一百零八个好汉个个都有外号。宋江为人仗义,急人之难,故江湖中送上“及时雨”这一雅号。吴用有智慧,计谋多,人送外号“智多星”,李逵人黑性子急,办事雷厉风行,江湖尊称“黑旋风”。西门庆是城西一霸,百姓敢怒不敢言,违心的送了个“大官人”称号。武大郎卖烧饼,虽然心地善良,但贱民一个,人家就送他一个“三尺丁”。


     普通百姓在生产劳动中,也不忘互送(起)外号,以给生活增添乐趣!


     我的家乡禅堂湖的乡亲们,早些年给别人起外号成风。现举几个例子与读友分享:有一位妇女性格泼辣强悍,与人打起架来是拼命向前,撕抓啃咬,不打解气不停手。人们就送她个外号“派力撕”(当年一种布的名字),这个外号直喊了一辈子。我的邻居刘大哥,因年轻时候调皮捣蛋,在生产队干活吊儿郎当,被生产队长送外号“白板”,一直叫到现在。还有一个哥们因性格随意,整日嘻嘻哈哈,人送外号为“瞎鼻温”,“哈大利”,至今,这位老哥还享用着这个外号。

    六七十年代出品的红色电影了中,“外号”更是形象搞笑。什么“周扒皮”,“南霸天”,“黄世人”,“活阎王”等,让人至今记忆深刻。


    我们学生时候,同学们都会互送外号,多是恶搞带有污辱人的意思。所以经常会因为起外号引起干架的不少。特别是有些调皮胆大的学生私下里给老师送外号,后被其他同学举报,挨老师批评,甚至挨揍的也是常事。


    因为这“外号”诙谐有趣,朗朗上口,常让人记忆深刻。以至此风常盛不衰,所以久尔久之,就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民俗“文化”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