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灵璧记忆】在灵璧版图消失的这个地名,有多少人知道?

 灵璧家园 2020-11-16

学栋乡和学栋人民公社

文/同龄人



  这是灵璧县人民政府命名的一个地名,也是 灵璧县地名文化中最应该记载的一个地名。因为这个地名与灵璧县的一位英雄人物有关,这位英雄人物就是灵璧县九顶区高圩乡堌塘村泥湖庄人——张学栋。

   张学栋,1920年3月出生于一户贫苦农民家庭。因为贫病交加父亲和母亲先后去世,他16岁时成了孤儿,跟其叔叔长大成人。

  1949年1月,在著名的淮海战役中,张学栋毅然决然地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被编入二十八军二二四团一营泰安连五班当战士。他在解放军的大熔炉里锻炼成长,政治觉悟迅速提高,进步很快。他入伍才三个月,就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组织。仅仅又过了三个月,他被提升为班长。并且在淞沪战役的激烈战斗中,他荣立二等功;在解放大军南下福建前线途中,他又荣立一等功。他没有上过一天学,在部队里自学文化知识,苦练军事技术,担起了全连机枪手教练的重任。

  1953年7月16日,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在海军、空军的配合下,国民党军12000余人窜犯福建省东山岛。蒋介石叫嚣:“东山一战是反攻大陆的序幕战。”

  我解放军东山岛保卫战打响了。为了全歼灭来犯之敌,二二四团奉命增援兄弟部队。这时,五班长张学栋身患严重胃病刚出院,身体还没有恢复健康。指导员决定让他留下来搞后勤,不让他上前线参加战斗。张学栋听说自己不能上前线,心里很难过,他找到指导员说:“狗咬上门来了,我怎能不去打呢!”在全连指战员整装待发,汽车就要开动之时,张学栋带着武器急忙赶上去,再次找到指导员,坚决要求说:“我要去,就是三天不吃饭,有任务也照样干。”在张学栋的一再请求下,指导员只得同意他参加战斗。

  为了保卫国防,保卫社会主义建设,张学栋表现出一名共产党员、革命战士的英雄主义精神,和部队指战员一起,迎头痛击来犯之敌。在解放军的猛烈反击下,敌人丢盔弃甲,狼狈逃窜。

  7月17日下午二时许,敌人被逼迫到东山岛214高地。前面就是大海,已经到了穷途末路。敌人狗急跳墙,急忙拼凑两个连的兵力,企图利用214高地上的几个地堡和一些战壕负隅顽抗。

  解放军前线指挥所决定首先拿下214高地,这个艰巨任务就交给了泰山连二排。214高地是个光秃秃的山头,既陡又滑,没有隐蔽物。敌人居高临下,火力集中,疯狂地阻击。张学栋带领全班战士冲锋在最前面,几次冲锋都没有成功。在冲锋的道路上,排长身负重伤,副排长壮烈牺牲,全排只有九人能继续战斗。在这紧急关头,张学栋挺身跳出战壕,举起钢铁般的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为祖国立功,为牺牲的战友报仇!”他一边喊,一边端起轻机枪,带领战友们,冒着枪林弹雨,向敌人发起了猛烈地进攻。在进攻中又有两名战友牺牲,他心中燃起复仇的怒火。张学栋迅速地从受伤的战友手中接过轻机枪,勇猛地冲向敌人的火力点,在离地堡大约十米远的地方,他的胸部和大腿负了重伤,昏倒在地。敌人的枪声把他震醒,他忍着剧痛撑起身来,投出一颗手榴弹,“轰隆”一声,敌人的一个地堡炸了。他再次昏了过去。后面的战友刚要冲锋,突然遭到另一个地堡里敌人的机枪压制。张学栋再次苏醒过来,立即向着敌人的枪眼射击,子弹很快打完了。就在这决定战斗胜利的关键时刻,张学栋从枪林弹雨中站立起来,高喊:“同志们,为了祖国,冲啊!”他同时纵身一跃,用自己的血肉身躯堵住了敌人地堡的机枪眼,敌人的机枪立即变成了哑巴。张学栋壮烈牺牲了!二排战士刹那间冲上高地夺取了地堡,把红旗插在了214高地上面。阵地周围响起了:“消灭敌人,为张学栋报仇!”的怒吼声,一举围歼全部来犯之敌,东山岛保卫战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东山岛战斗结束之后,各地隆重集会,追悼张学栋烈士!1953年8月2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发布命令:批准张学栋同志为“华东军区黄继光式的一级战斗英雄”;华东军区党委首届党代表大会批准张学栋同志为“模范共产党员”;并且授予他生前所在班为“张学栋班”。

  与此同时,灵璧县人民政府报请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把张学栋烈士的家乡——灵璧县九顶区高圩乡命名为“学栋乡”,高圩小学命名为“学栋小学”。1958年8月,灵璧县撤区倂大乡,全县倂为十七个大乡,原九顶区八个小乡倂成两个大乡,即学栋乡和渔沟乡。同年10月1日,全县十七个大乡,成立十七个人民公社,学栋乡成为“学栋人民公社”。1961年12月,灵璧县设区划小人民公社,原学栋人民公社辖区恢复设立九顶区,下辖朝阳、陆圩、崔楼、唐庄四个小人民公社。至此,存在八年多时间的“学栋乡”和“学栋人民公社”,在灵璧县的版图上消失了,只留在七十岁以上老年人的记忆中。

            

  作者:  马香俊;灵璧县科学技术协会退休干部;安徽省散文家协会会员,灵璧家园网资深作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