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灵璧故事】杨疃老街的前世今生

 灵璧家园 2020-11-16

灵璧随笔

自 古 杨 疃 趣 事 多

文/胡荣谦

  杨疃老街地处灵城北三十华里的灵房公路东侧,古时是一个只有十多户人家的小村落。远在唐宋(618-907)时期,杨疃周围为水乡,到处一片汪洋,惟少数几处高滩。开始,有山东一杨姓人家前来逃荒,至今杨疃处搭庵棚定居,其后一些外地逃难者,陆续来此居住。因杨姓先至,故称此处为杨疃。

  杨疃四周湖中物产丰富,水深处多生鱼鳖虾蟹,水浅处芦苇、莲藕、菱角、蒲草茂盛。来此讨生者,秋可割芦苇、蒲草以售,春夏可捕鱼、扒藕、捞苲草为食。故至今杨疃周围尚有打席王、蒲包陈家、草窝刘家、丝网周家、打枪李家、虾笼王等村名。这些村名都与杨疃湖物产有关。打席王家以割芦苇编席为业,蒲包陈家以割蒲草编蒲草用品为业,草窝刘家以割水草打草窝子(一种用草编的鞋,专用于阴雨天蹅泥所穿)为业,虾笼王家以编虾笼(一种用芦苇编的渔具)为业,丝网周家以织丝网为业;打枪李家以鸟铳(俗称打鸭子枪)打野鸭为业。因杨疃地处一条南北古道旁,四周村庄多来卖鱼卖藕,故早在明朝就成了当地的贸易中心,并建成了一条南北街道。

  杨疃街于明宣德年间便逢集,集日为“三、六、九”日。街北头为鱼行、粮食行、故料行;南头为猪羊行;街西为牛马市。粮食行里,地上放几个大笸箩,行人将大斗放笸箩里,手拿一根长尺子,买卖粮食时,将粮食倒入斗内,倒得满满冒尖,行人用长尺将斗中粮食尖刮平,落在笸箩里的粮食便归行人所有,当作佣金。牛市里树桩上栓拉几条縆索,上边栓满了牛马驴骡,几个行人手中各拿一杆小鞭,他们来回穿梭,为买卖人讨价还价,有的在扬着小鞭溜牛马,有的在讨牛钱人面前赌着咒。因为牛行人说话多不算数,所以牛行人赌的咒被称作“瞎巴咒”。

  杨疃街自明朝即为地方官署所在地。民国期间,这里是联保办公地。一九四二年之后,这里既是国民党的乡公所,又是八路军游击队杨疃区队所在地,区队政委名石玉喜。新中国成立后,杨疃一直是当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先后为杨疃区、杨疃人民公社、杨疃镇。现在的杨疃街已发展至灵房公路的两侧,且建成了四纵四横的八条大街。

  昔日的南北老街今已成了幽静的居民小区。当年老街南头那停靠小船卖鱼虾的湖边,已变成了林立的高楼。就连那街西外当年盛满污水的臭汪也变成了繁华的贸易市场。

(作者胡荣谦,灵璧杨疃镇人,中共党员,退休干部,曾在国家级报杂志发表百余篇文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