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俺娘自己在家

 灵璧家园 2020-11-16


灵璧随笔

谈空巢老人

文 / 尤凤瑛

(网络配图,图文无关)

  今天星期六,我和爱人回老家看看,我们每个星期六星期天都会回老家陪陪父母亲,陪他们吃顿饭,说说话,父母亲在,家在,就是时时刻刻的牵挂。我们是年轻化空巢小老人,不能让父母做真正的空巢老人。

  在大流动的社会,身边出现了越来越多,越来越年轻化的“空巢老人”,我似乎也在其中吧。自2016年女儿上大学开始,我就觉得自己步入了空巢的现实生活,开始不适应,经常因为想儿女而失眠,时常想他们在家的热闹,日子充实而陷入孤独感中,日常生活中,仿佛生活在期盼中,期盼暑假,期盼节假日,期盼他们能给我打电话,发消息……

  空巢老人习惯了孤独,习惯了寂寞,从自身体会而言,时间久了不怕孤独寂寞了,却怕生病,害怕生病之后没人照顾,更怕给孩子添压力添麻烦。在我身边有一位老人,照顾瘫痪在床的老伴已五六年了,照顾老伴的同时,自身也是高血压,血脂高等病在身,几个月前的一天,凌晨两点多,她起来小夜,不小心摔倒了,怎么也爬不起来,老伴瘫痪在床,也没办法帮助她,又是冬天,平时连翻身都没办法做到的老伴儿眼睁睁的看着她躺在冰冷地上,无能为力,老伴嘴里呜呜啊啊呀呀的叫喊声,可只有他自己听的见,手机就在床边的桌子上,却没办法拿到手里,她躺在冰凉的地上起不来,直到她在寒冷的,零下几度的夜里,冻的发抖,慢慢失去知觉,没有了气息。他们的儿女都在外地打工,甚至邻居们的家都是空的,第二天早晨,有一邻居来找她赶集,敲门久久不见回应这才发现出事了,才通知了他们远在外地的儿女们。

  儿女们接到通知都回来了,他们见到的是母亲因为高血压跌倒起不来,而被冻僵的身体,和因为痛苦而扭曲的面部表情。孔子讲,“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对于现在人来说,之所以远在他乡,想必都是“游必有方”。在其内心深处,应该也不想让父母孤苦伶仃,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应该也会想家想父母。年轻时有梦就去追,异乡有着家乡没有的美。他们也未必不想把父母接到身边,只是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而不能做到。而且有的父母也不愿意离开生活一辈子的土地。事实上,父母在家乡成了“空巢老人”,他们在异乡也是“空巢青年”。社会使然还是现实使然?空巢老人,留守儿童都是以前没有的新鲜词。

  忽视现实条件的制约,在谈论“空巢老人”时,必须看到其背后的无奈。许多亲情的交流要用手机来做,不见其人只听其声,听着听着就没有了感觉,手机可以视频了,可以见了其人了,聊着聊着就没话了,他说他的事,你说你的事,两个空间的事无法交集在一起,聊着聊着就乏味了。正是在这样的语境里,才有了“常回家看看”说法。几个月前的老人半夜跌倒没人扶起而被冻死的悲剧,不只是这一起。对于子女来说,永远不要忘了“子欲养而亲不待”,不要给自己留下无尽的遗憾与后悔。

  就目前来说空巢老人之痛,依然需要子女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但也不能否认,这需要社会提供更多的支持。现在,很多城市都在追求城市的建设,留住大学生,留住人才的政策一个比一个好,有的甚至提出打造“大学生城”,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就业创业。然而,新旧相依,年轻人固然不存在养老问题,可他们有家庭,存在要养老问题。有几个人会考虑,我的父母亲不在身边,我要回到父母身边,为了照顾父母方便而选择工作地呢?

  记得某人说: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这句话我读起来感觉很无奈,甚至感觉凄凉,你们感觉呢?其实,好多人多想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说着笑着,家长里短的这事那事的,这才是过日子啊。

  空巢老人,是个新时代的新名词,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留下来的社会问题。也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吧。空巢现象不是一时半会能改变的现状,但愿每个空巢老人都身体健康,看着儿女渐行渐远的身影,保重自己吧!

尤凤瑛简历:尤凤瑛,安徽省宿州市泗县长沟街人,出生于70年代。平时喜欢画画,记日记,写文章。现住灵璧县奇石大市场8--12号。手机号码15955749269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