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灵璧一位作家的书引起大反响,你读了没?

 灵璧家园 2020-11-16


读吴恒侠散文集《柳的另一风景》有感

一颗心念追梦初心,一笔宝贵精神财富
文/灵中1967届校友刘培廷

   我怀着謙㳟的心拜读了恒侠学兄散文集《柳的另一风景》,心境感慨万千。如晏金福老师所言,恒侠学兄不仅是干行政轰轰烈烈,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做生意风生水起,打造济南花卉行业第一品牌;写文章,更能行文驾轻就熟,为社会奉献有史料价值的、砥砺启迪后人的精品精神财富!

  恒侠学兄的成功,源于他不忘初心,“对散文的痴情、对亲人恩人的深情和对大自然及传统文化钟情”的博大情怀!

  恒侠学兄最初在我脑海里的记忆仅是灵璧中学老三届那个时代的符号。我1973年即离开了故乡。下学后至离家前,我是地道的生产队社员。灵璧县大部分“公社”都未去过。直到拜读恒侠学兄散文集时,还误将行政乡镇的朝阳当向阳。四十多年来,虽常回老家探亲,因时间仓促短暂,都是怱怱而来怱怱而去。亲朋、同学几无往来,家乡的人际关系及政治生态更是一无所知。家乡的发展变化也是路边观花。家乡的农耕文化、风俗民情随着时光的流逝,也已渐行渐远。

   灵中老三届联谊大会让我收获满满、福乐满满的同时,还意外收获了恒侠学兄的赠书。尽管至今仍未能拜见恒侠学兄。通过“大作传媒”,感觉已正在走近恒侠学兄的高大身影,走近大发展的魂牵梦绕美丽可爱的故乡!

   学弟斗胆坦言,恒侠学兄的散文集,是用他独特“三观”视野眼光,用他人生践行与心血,用他追梦的初心,为读者呈献了一份沉甸甸的珍贵地方文化遗产,奉献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散文集还从一个侧面概述记录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之路的艰难曲折发展历程。记录了社会各个阶段各层面舞台上自强不息、不屈不挠、忠厚善良、大爱无垠、坚守底线、勇于奉献、敢于担当的可歌可泣、传递正能量的群英豪。他们象一面面冲锋向前的旗帜、象一座座至尊巍峨的丰碑,感染感动着读者!更启迪后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一

   农耕文化,是中国劳动者数千年来,在农事生产生活、生存发展中与大自然斗争融合、与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中形成的融入血脉里的文化遗产。农耕文化有有形的“村庄原生态”和典藉文字记载,更多的是无形的各类农事活动经验及劳动人民的生存生活状态。用“经验大似学问”来理解农耕文化应该是重要的出发点。

   千百年来形成的村庄并与村庄融为一体的水塘(水塘和村庄同时诞生),似是农耕文化一个重要支撑点;花生及五谷杂粮、家禽家畜,野生动(鱼)植物(马儿菜)等都是农耕文化对象或根基。

    农耕文化的核心内涵或就是“天人合一”哲学思想。

   《家乡的水塘》饱含深情、真实生动地描写记录了延绵数千年的、现在农村已难得再见的、那生机勃勃、人与自然和谐、其乐融融的田园生活图景!”水塘的水,一年四季都是清澈的。洗礼村庄,陶冶村子里男女老少的心性,造就庄稼人恬淡豁达的情怀。日月星辰四季风雨眷顾着村庄的水塘,水塘又把天地人微妙地连在一起,描绘出一幅人与自然互相依存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那具有强大生命力、“瘠薄旱涝不离弃,风吹雨打花自艳”忠于大自然的生命态度,和“毫不利己,专门利他”的博大情怀、“没有它就没有我们一家人”能救命的《马儿菜》;那繁衍能力极强、唯一地上开花、地下结坚果、具有强大“吃苦耐涝”抗灾能力的、平等博爱为天下而生的、足让作者《向花生致敬》的赞美,笔者何尝不是在表达其人生态度和对生命的敬畏!

    传统农耕文化,农民自种自劳自吃自然经济的农业生态环境,乡村水塘鱼虾类等生物种群分布都是相对稳定的。水塘鱼虾类活动,往往随夏季降雨量、塘水涨落,扩、缩它们的活动范围。6至8月盛夏雨季,隔三差五下雨,大雨过后雨水沟满河满,鱼虾遍地,“大豆开花,地沟捉鱼摸虾”自然又是村民一个重要农事活动,《鱼趣》也是一个重要农耕文化风景。

    在特定历史时期,鸡在农村农民生活中享有重要地位,《农家鸡的风景》记录的“鸡屁眼是银行,掏出鸡蛋赛大洋”经济学故事,让人终生难忘。

    对鸡的敬畏,不仅仅是时代赋予它担当过“银行”的使命。而符离集人对当地的麻鸡和符离集烧鸡的崇拜,简直就是个传奇。“一只只生生不息的符离集麻鸡,一只只散发特色美味的符离集烧鸡,都是色彩斑斓的鲜活文物,承载着中华大地几千年的家禽与饮食文化。”(《爪印》)。

    “五谷杂粮,是我们的祖先历经千百年培育出来的食物精华,繁衍于万顷良田,养育了华夏子子孙孙,延续着一个文明古国,”成就了天人合一的农耕文化。古老的小杂粮,纯洁且有灵性,它们的一生总是把痛苦、磨难藏得很深很深,表现出来的则是一路风景一生情。前半生生根发芽、春华秋实,后半生则是物华天宝。小杂粮生命中的每一次裂变,都是经历了一个“死而后生”的过程。就连它们生命最后一程的风景里,也蕴藏着“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豁达与壮烈!(《赵小英,和它二亩地里的风景》)。

    随着青壮年农民进城打工,以农耕文化为支撑点的村庄渐成“空心化”态势(《铁蛋的故事》、《农家鸡的风景》),加上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良种推广、化肥、农药过量施用,以及塑料制品的使用、有毒有害垃圾对土地、水体的污染,原有的农业生态环境糟到了严重破坏,原有的良性循环生物种群结构被彻底打乱。那“黄瓜茄子上了架,地沟里飞来小鱼虾”的风景早已无了踪影(《鱼趣》《农耕日记》)。不知道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到底还能走多远?

                                 (未完待续)

写于2019年7月,2020年7月12日修改于六安

安徽作家,灵璧中学1967年初二的老三届校友。灵璧人,现居六安。灵璧家园网优秀作家刘培廷老师近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