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人知识库—中国古建筑「七-瓦件」

 兰博2000 2020-11-16

学习是贯穿一生的技能包,温故知新绝对是最简单的方法,在回看古人的智慧结晶时,我们会发现,有很多东西其实都是先人们给我们总结好了的,我们后来的创新也要有根可循,而这本书便可视为根的一部分。一个好的建筑没有所谓的好看不好看,但是有没有文化,有没有根是很关键的。

继续分享……

第七章 瓦件

原始土屋阶段还无法生产出瓦件,夏、商时代虽然已经脱离了原始社会,进入了奴隶社会,但建筑的发展是依技术与艺术的发展逐渐积累而不是一蹴而就的,此时还没有“瓦”的出现,所以即使贵为帝王宫室,依然多为“土筑草覆”,较为低级、原始。当然,在建筑结构上是趋于完整的。

经过周代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瓦'开始广泛用手宫殿建筑。同时,各诸侯、霸主开始竞相营造高台宫室,如战国时的齐都临淄城、赵都邯郸城中,都有高台宫室遗址。高台是由夯土筑成,台上为木构架建筑,这与屋顶瓦料结合,使宫殿建筑终于摆脱了原始的土屋状态。

瓦的产生还是比较早的,这从《史记》中就可以得知。《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秦军鼓噪勒兵,武安屋瓦尽振”的描写,这就非常清楚地说明在战国时代瓦已有所应用,并且还较为普遍。后来,随着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瓦出现了多种材料类型,包括有青瓦、铜瓦、金瓦、铁瓦、明瓦等。

  • 青瓦
国人知识库—中国古建筑「七-瓦件」

青瓦是不上釉的普通的青灰色的瓦,清代官式名称为布瓦,一般也叫片瓦,它是用泥土烧制而成。青瓦可以做成板瓦形式,也可以做成筒瓦形式。

  • 金瓦
国人知识库—中国古建筑「七-瓦件」

金瓦是在铜片上包赤金的瓦片,鱼鳞状,钉在屋顶望板上,清代常将它用于喇嘛庙建筑。而《旧唐书.王晋传》载:“五台山有金阁寺,镂铜为瓦,涂金于上,照耀山谷。”也是将金瓦用在寺庙建筑上。此外,铜片和铁片瓦也多是用在庙宇建筑上,极少见于民居。

  • 明瓦
国人知识库—中国古建筑「七-瓦件」

明瓦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瓦,它是用蛎、蚌之类的壳磨制成的薄片,多嵌在窗户和天棚上,通透明亮、利于采光。

  • 板瓦
国人知识库—中国古建筑「七-瓦件」

中国的屋瓦除了以材质来分,有青瓦、铜瓦、金瓦、铁瓦、明瓦等区别之外,从形状上来分,还可以分为板瓦和筒瓦两大类。板瓦和筒瓦这两种形式主要是由青瓦做成。

板瓦,简言之,就是看起来比较平整的瓦。准确来说,板瓦是横断面小于半圆的弧形,并且瓦的前端比后端稍稍窄一些的瓦。据考证,西周时期的板瓦长约55cm,宽近30cm,而清代时的板瓦长宽只有20cm左右,尺寸的逐渐减小主要出于实际需要,一是便于施工,二是破裂时易于更换。

  • 筒瓦
国人知识库—中国古建筑「七-瓦件」

筒瓦与板瓦的区别是横断面呈半圆形。在给建筑物的屋顶铺瓦时,将板瓦的凹面向上顺着屋顶的坡面叠放,上一块大约压着下一块的十分之七,从下至上摆成一条沟,每一列板瓦摆出的沟与沟并列,沟与沟之间自然也形成一条缝。 如果是小式瓦作,则在缝上覆以同样的板瓦,如果是大式瓦作,则在缝上覆盖筒瓦。

根据现有资料推断,筒瓦的出现晚于板瓦。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对瓦的使用也有严格的规定,只有上等官和高于上等官建筑的房屋,才能使用简瓦,当然也可以使用板瓦,而普通民居只能用板瓦而不准用简瓦。不过,到了封建末期,这种情况有所改变。

  • 鱼鳞瓦
国人知识库—中国古建筑「七-瓦件」

鱼鳞瓦就是瓦片形状有若鱼鳞,与普遍常见的近似方形或长方形的瓦不同,瓦形线条更为优美。用鱼鳞瓦铺设屋面,一样整齐有序,又显得非常特别。鱼鳞瓦铺设屋顶的建筑实例并不多见,在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中的须弥福寿之庙内,其主体殿堂妙高庄严殿的殿顶就覆盖着鱼鳞瓦,而且是铜质鎏金鱼鳞瓦,耀眼夺目。

  • 石板瓦
国人知识库—中国古建筑「七-瓦件」

石板瓦本是石片而并非瓦,由于是铺设在屋面上作为瓦件使用,并且作用等同瓦件,所以称为“瓦”石板瓦的做法是将小块较规整的薄石片有序地排列在屋面上,它是一种民间建筑中使用的瓦作。用石板瓦铺设屋面的建筑称为“石板房”。

  • 大式瓦作
国人知识库—中国古建筑「七-瓦件」

“大式瓦作”是房屋瓦作的形制之一,多用于宫殿、庙宇等建筑。大式瓦作的特点就是用简瓦骑缝;屋脊上有特制的脊瓦,同时脊上还有吻兽等装饰构件。大式瓦作从材料上来说,除了可以使用青瓦之外,还能使用琉璃瓦。

  • 小式瓦作
国人知识库—中国古建筑「七-瓦件」

“小式瓦作”也是房屋瓦作的形制之一,是与大式瓦作相对而言的。小式瓦作主要在不重要的、一般的建筑中使用。小式瓦作的特点是多用板瓦(小青瓦)骑缝,作为合瓦使用,也有极少数使用简瓦作为合瓦的;屋脊上没有吻兽等装饰构件。小式瓦作从材料上来说,只能使用青瓦,也就是“黑活”。

  • 仰瓦
国人知识库—中国古建筑「七-瓦件」

仰瓦就是在铺设建筑屋面的时候,将瓦的凹面向上,或者说,建筑屋面上的凹面向上的瓦,就称为“仰瓦”。仰瓦一般不用简瓦的形式。

  • 合瓦
国人知识库—中国古建筑「七-瓦件」

合瓦是相对仰瓦而言的,也就是铺设屋面时,凹面朝下的瓦。合瓦盖合在每两列仰瓦之间的缝隙上,以防雨水渗入屋瓦下腐蚀木质的梁架。合瓦可以是板瓦,也可以用简瓦,但要依据建筑等级而定,普通民宅房屋一般只能用板瓦,而上等官家房屋和皇家宫殿可以用板瓦也可用简瓦。

  • 缅瓦
国人知识库—中国古建筑「七-瓦件」

缅瓦是我国云南西双版纳傣族民居和寺庙中使用的一种瓦。缅瓦的特点是:其断面几乎为一条直线,而平面近似方形。

  • 仰合瓦
国人知识库—中国古建筑「七-瓦件」

仰合瓦也称“仰合瓦盖瓦顶”。其形象就是板瓦和筒瓦或者板瓦和板瓦相对铺设,形成相合之势。在实际操作时,是先将仰瓦凹面朝上一列一列铺在苫背或椽子上,然后在一列一列的仰瓦和仰瓦之间覆以盖瓦(即合瓦),仰瓦和合瓦合称“仰合瓦”。

  • 朝鲜族瓦
国人知识库—中国古建筑「七-瓦件」

朝鲜族瓦就是朝鲜族民居等建筑中使用的一种瓦。朝鲜族瓦的形体一般大于汉族建筑中使用的瓦。朝鲜族瓦在铺设时常常在戗脊与正脊处使用堆砌法,层层叠叠,形成一个高高的、突出的脊端,造型非常特别。

  • 瓦当
国人知识库—中国古建筑「七-瓦件」

在屋面上覆盖瓦缝的筒瓦,其最下面一块有半圆形或圆形的端头装饰,这就是“瓦当”,也称为“瓦挡”、“勾头”。瓦当最早见于西周晚期,其后经过不断的发展与变化,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形象。在战国时期的都城遗址中,发现有半圆形带花纹的瓦当,其中的花纹有动物纹也有植物纹。秦汉时期的瓦当已比较常见了,瓦当形状多为圆形,瓦当上面的纹样更为丰富,不但有龙、鱼、鹿等动物纹和花草等植物纹,还有如意纹和“万寿无疆”、“延年益寿”等文字纹。南北朝时期的瓦当,除了文字纹为一大类外,还有一类最为常见的就是莲花纹,因为南北朝时期佛教极为盛行,而莲花与佛教密切相关。唐代时的瓦当花纹也以莲花为主,比较南北朝的莲花更为华丽。唐代之后,文字纹瓦当渐少,而龙、凤、花草逐渐增多,至明清时期,花纹最为丰富多彩。

  • 四神纹瓦当
国人知识库—中国古建筑「七-瓦件」

在历朝历代的瓦当纹样中,汉代的四神纹可以说最为闻名,同时也是汉代瓦当中造型最为完美的纹样。四神指的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种传说中的动物形象,古代常用它们来表示方向,分别是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或者是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

  • 文字瓦当
国人知识库—中国古建筑「七-瓦件」

文字瓦当就是在瓦当上刻有文字。考古出土的早期瓦当中,文字瓦当较为常见。文字瓦当是文字与图案,线条等相结合,造型美观,而风格古朴浑厚。文字瓦当中,有一字瓦当,即瓦当上刻有一个字,如,出土的秦代“空”字瓦当。除一个字的外,也有两个字或四个字的瓦当,也有出土实物。

  • 宋代瓦当
国人知识库—中国古建筑「七-瓦件」

在宋代早期,瓦当纹样还基本承袭隋唐,大多为莲花纹。只不过,莲花瓣由早期的双瓣并突起,渐渐变为低平并且多是单瓣,宋初时莲瓣已成为长条形。除了莲花纹之外,宋代瓦当纹样还有其他许多形式,如梅花纹加外圈宝珠、写生花卉、凶猛的人面像等。

  • 秦代瓦当
国人知识库—中国古建筑「七-瓦件」

秦代瓦当是在圆形或半圆形的瓦当边框中,再划分出内外圆或作左右对称结构,于其间雕饰各种纹样。秦代瓦当纹样有鹿、鸟、虫等动物,还有吉祥语等篆字。而最主要的纹样是云纹,但云纹的表现在柔美中还带着坚硬特点,显然是对商周时代青铜器雕饰的继承。

  • 隋唐瓦当
国人知识库—中国古建筑「七-瓦件」

隋唐瓦当,尤其是唐代瓦当,大多是饱满的圆形,极少有秦代时的半圆形。而瓦当最富特点的部分是其表面上的纹样与雕刻,隋唐瓦当的纹样以莲花纹为主,莲花的花瓣突起较高,并且花瓣是双瓣形式。唐代大明宫遗址出土的瓦当就是这样的形象。

  • 明清瓦当
国人知识库—中国古建筑「七-瓦件」

明清时期,瓦当的花纹与前朝各代相比,最为丰富多彩。其中以龙、凤、花草纹样最为常见,皇家建筑中大多使用龙纹瓦当。

  • 瓦垄
国人知识库—中国古建筑「七-瓦件」

屋面上仰置的瓦,瓦的凹面向上,两侧又有凸面向上的合瓦相夹,仰瓦自然在屋面上形成一条沟垄,这就是瓦垄。

  • 滴水
国人知识库—中国古建筑「七-瓦件」

在建筑物屋顶仰瓦形成的瓦沟的最下面,有一块特制的瓦,叫做“滴水”。目前可知的最早的滴水形象见于唐代的绘画和石刻。宋、辽时期滴水多用重唇板瓦,明清时期渐渐演变发展成为如意形滴水。

  • 花边瓦
国人知识库—中国古建筑「七-瓦件」

小式瓦作的建筑物中,滴水大多为略有卷边的花边瓦。不论滴水的整体造型是如意形还是花边瓦,其表面的纹样在明清时都是非常丰富的。

  • 勾头
国人知识库—中国古建筑「七-瓦件」

勾头也就是“瓦当”。“瓦当”是元代以前的称呼,到了明清时期称为“勾头”。勾头端部表面的纹样,内容非常丰富。在各个时代也都有当时的特色,并且纹样种类有一定的变化、发展。因此,根据勾头纹样甚至能判断出其生产的年代。

  • 排山勾滴
国人知识库—中国古建筑「七-瓦件」

排山勾滴就是安放在建筑山墙上面的勾头和滴水,这里的建筑主要是指歇山、悬山和硬山建筑。在歇山、悬山、硬山山面的博风板上,排列有一些勾头和滴水,它们与垂脊成正角形,也就是说,它们的排列与走势和重脊呈垂直、交错形式,而不是和垂脊呈并列、平行形式。这里的勾头和滴水就被称为”“排山勾滴”,即排山勾头和排山滴水的合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