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伟:幕·后

 纪实影社 2020-11-17
影师简介
刘伟(网名:琴岛石头)

刘伟,男,52岁。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卫生摄影协会会员、青岛市摄影家协会理事、青岛市卫生摄影协会副主席、青岛五月风摄影俱乐部创始人,山东省“泰山文艺奖”获得者、青岛市“金快门奖”获得者、山东省摄影家协会“德艺双馨”优秀会员、青岛市摄影家协会“德艺双馨”优秀会员、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摄影专业。


刘伟 | 幕·后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在有着百年历史的青岛海云庵糖球会主会场,看到一辆拉着演员和演出家当远道而来助兴的戏班专车,从车上下来的人就忙活布置戏台、收拾行头、开始化妆开唱。到现在我也不清楚唱的是什么戏什么戏种,反正是古装戏,而且很受欢迎,戏台下观众爆满,多数是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当时感觉很热闹,被这种场面所吸引,连续跟着拍了两天。现在来看,就整组片子的故事结构、连贯性来说,缺少台下观众的画面及多视角、多角度的展现,因为年轻及对专题摄影理解的局限性影响了整组片子的节奏和感染力,但是,自己对这组片子选题及想法还是比较满意的。


挤满观众的海云庵广场。青岛海云庵糖球会,1995年。

演员们在剧务的帮助下做登台前最后的准备。青岛海云庵糖球会,1995年。


伴奏是戏班重要的组成部分,缺少伴奏画面是这组图片不足之一。青岛海云庵糖球会,1995年。



即将登台的女演员。青岛海云庵糖球会,1995年。

后台有趣的一幕。青岛海云庵糖球会,1995年。

演出间隙,演员和剧务在后台等待、聊天。青岛海云庵糖球会,1995年。

准备上台的男演员。青岛海云庵糖球会,1995年。

因为条件有限,只能在露天化妆。青岛海云庵糖球会,1995年。

一位饰演丑角的演员等待上场,背景是他们的专车。青岛海云庵糖球会,1995年。

两位花脸演员演出间隙在一起交流。青岛海云庵糖球会,1995年。

因台下观众爆满,少部分观众挤在戏台一角观看演出。青岛海云庵糖球会,1995年。

一位老奶奶目不转睛观看演出。青岛海云庵糖球会,1995年。

台上演出与后台演员形成有趣的一幕。青岛海云庵糖球会,1995年。


场下吃糖葫芦的演员。青岛海云庵糖球会,1995年。

一位剧务和一位演员在等待中。青岛海云庵糖球会,1995年。

演出间隙,两位演员互相交流沟通。青岛海云庵糖球会,1995年。


戏间,后台经常会有这样有趣的画面。青岛海云庵糖球会,1995年。


没戏活的配角演员在车里无聊的四处张望。1995年,青岛海云庵糖球会。

因为是正月里,天还冷,没戏的演员很注意保暖。青岛海云庵糖球会,1995年。

一位摄影师在后台拍摄。青岛海云庵糖球会,1995年。

休息中的女演员。青岛海云庵糖球会,1995年。

一位妈妈在演出空隙照顾跟班的孩子。青岛海云庵糖球会,1995年。


没演出的男演员坐在车里聊天吹牛。青岛海云庵糖球会,1995年。


午休时,一位女演员在整理服装。青岛海云庵糖球会,1995年。

午餐是由糖球会组委会提供的盒饭。青岛海云庵糖球会,1995年。


午休时的女演员。青岛海云庵糖球会,1995年。

下午要继续演出,午饭时脸上的妆还要保留。青岛海云庵糖球会,1995年。


演出结束,演员们互相帮忙卸妆。青岛海云庵糖球会,1995年。

卸妆时开开玩笑是缓解一天劳累的最佳良方。青岛海云庵糖球会,1995年。

海云庵广场竖着的巨大脸谱与戏班的舞台遥相呼应,吸引众多戏迷前来糖球会游玩。青岛海云庵糖球会,1995年。


对话刘伟

月:月光  刘:刘伟

月:文中提到拍《幕.后》时您还年轻,能否简单说说您的摄影经历?
刘:好的,我的摄影启蒙阶段是在上高中时的八十年代初,当时班里有位很要好的同学有一台135卡片机,在那个年代是很少见的,当时还是海鸥120双反流行时代。我们几个要好的同学经常周末一起骑车出去玩,然后找时间晚上不回家,就在学校的化学实验室用晒箱印相,可能就是那时候给自己以后的摄影之路打下了一点点的基础和兴趣。我真正接触摄影是1989年,后来就走上了摄影这条路,拍《幕·后》那年我28岁。

月:在九十年代青岛海云庵糖球会是非常热闹的场面,也吸引了不少摄影人去创作,您也拍了很多,其中最得意的是哪张?

刘:那时候每年的糖球会是必去的活动之一,因为每届都有摄影抓拍大赛,汇集了岛城摄影界的众多高手参与,能获奖是非常值得炫耀的一件事,记得有一届摄影抓拍大赛俺一人包揽一二三等奖,三等奖《台上台下》就是本组图片的第十三图,到现在还是吹嘘的资本之一。

月:这组片子是胶片摄影,简单给我们说说那个年代的胶片摄影吧!

刘:《幕·后》记得是用乐凯黑白盘片拍摄的,那个年代彩色胶卷是奢侈品,一个月工资也就是百十块钱,一个彩色胶卷要二十块钱左右,再加上冲卷、扩印照片,半个月的工资就搭进去了。正规的黑白胶卷也不敢经常买,用的最多的是乐凯黑白盘片(例图1),也就是录制黑白视频用的电影胶片,用冲洗过的彩色胶卷盒(例图2)在暗袋(例图3)里加工成简易黑白胶卷(例图4)用,这是最省钱的办法。






月:哪位摄影家的作品对您的摄影创作影响最大?

刘:我的摄影之路受很多摄影家的影响,具体来说影响比较大的有三位。九十年代初期,我买到一本台湾摄影家阮义忠著的《当代摄影大师》一书,书里有三位摄影家的作品对我影响很大,分别是奥古斯特.桑德、卡蒂埃.布列松、约瑟夫.寇德卡,影响最深的还是卡蒂埃.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直到现在我的摄影创作一直坚持抓拍,一次性构图。

月:对许多摄影人而言,摄影是一种表达自己的方式,那对您而言摄影意味着什么呢?

刘:对我而言,摄影是生活的一部分。艺术源于生活,一位有经验的摄影师要善于从普通的现实生活中,发现值得拍摄的各类题材,在平凡的生活中,挖掘不平凡的主题,找到值得关注的影像精髓,然后运用视觉语言捕捉每一个画面,再经过精心整理编辑进行传播。我的作品《理发》、《80后白衣天使》、《露丝学中医》都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

我们还是时代的见证者,我们正处在一个日新月异快速发展的时代,“现在”就是“将来的历史”,记录当下是一个摄影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时间,只有时间会给我们一个答案,它才是历史的见证者。

月:您觉得什么样的照片算是“好照片”?

刘:首先我要强调一点摄影没有高低之分,加拿大摄影家杰夫.沃尔说过:“摄影有着丰富的可能性,不存在某一种比另一种更好”。风光摄影、纪实摄影、人像摄影、商业摄影、创意摄影、观念摄影等等都有“好照片”。一幅“好照片”首先要有思想、情感、故事、艺术感染力,其次是能够感动拍摄者自己,最后才是感动观众,引起共鸣,这样的作品才称得上是“好照片”。

月:有什么摄影上的经验分享给大家?

刘:谈不上经验,谈谈自己三十年摄影之路的一点心得,我一直推崇快乐摄影,适合自己就是最好的,拍自己喜欢的。上面我说过,摄影没有一定之规,想拍啥就拍啥,但是,摄影一定要有自己的思想,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这样,你的作品才有别于其他作品,才能脱颖而出。

月:您从90年代到现在拍摄了很多青岛的照片,对于这些照片今后有什么想法吗?

刘:我的创作自九十年代初开始,那时还是胶片时代,大约拍了几万张青岛各种活动及街拍等胶片,因为种种原因只保留下来少数的各种底片资料,有彩色正片、彩色负片、黑白底片,黑白底片保存得多一些。因为身体的原因,现在拍的少了,2019年底开始整理这些底片资料,目前已经整理出两组黑白图片,一组是九十年代初的街拍《我镜头中的九十年代》,一组就是在糖球会上拍的《幕·后》。我会慢慢整理,希望能早日与大家分享。






刘 伟 :城·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