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卓玛(སྒྲོལ་མ།)的想法

 LXPCN 2020-11-17

这本书我的阅读时间是33个小时,是今年最耗时的一次阅读,也是书评写的最长的一次。

    《我的应许之地》是一部以色列百年的建国史诗,是犹太民族自救的悲情故事。书名“应许之地”出自《旧约》记载,以色列人祖先亚伯拉罕由于虔敬上帝,上帝与之立约,其后裔将拥有流奶与蜜之地,就是今天的约旦河西岸。

      作者阿里·沙维特 是以色列著名的左翼专栏作家,也是中东问题专家。他以讲述自己家族故事为引子,通过访谈,信件,史料等多种方式,与几十个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交流,用他们的人生经历为我们还原了以色列的前世与今生,还原了犹太民族的荣耀与悲情。

     两千年前犹太人生活在巴勒斯坦地区,公元前960年在耶路撒冷建立了他们的第一圣殿,公元前586年第一圣殿被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所毁;后来波斯帝国(兴起于伊朗高原的古国)打败了巴比伦(位于今伊拉克),允许犹太人重新修建他们的圣殿,公元70年第二圣殿被罗马帝国将军提多所毁,仅留下西边一道围墙(哭墙)。公元135年犹太人不满罗马帝国的奴役奋勇反抗,起义失败后,犹太人被逐出巴勒斯坦,流落到世界各地。

     19世纪八、九十年代俄国、法国、德国先后出现反犹浪潮,于是锡安主义(即犹太复国主义)开始萌芽。故事是从作者的曾祖父赫伯特·本特威奇讲起,一位家境殷实的英国绅士,在1897年领着21名犹太复国主义朝圣者来到耶路撒冷,此行坚定了赫伯特移居的决心。要想继续生存下去,犹太人必须将大离散的民族迁徙状态转变为主权国家状态,巴勒斯坦是他们当时唯一的救赎之地。

     当时的英国也一直想在巴勒斯坦地区加强他们的殖民统治,英国人对锡安的向往不亚于犹太人,若犹太人能替英国代管巴勒斯坦是最好不过的事情。1903年在英国人的支持下西奥多·赫茨尔(锡安主义领导人)在巴勒斯坦的哈罗德山谷买下撒索克家族的土地,来安置欧洲反犹主义迫害中的幸存者。最初锡安主义者并不情愿用暴力疏散那片土地上的阿拉伯农奴,但17年后第一次世界大战令他们的心肠变得坚硬。

     此后犹太人开始在巴勒斯坦大量地买地,移民。到了1935年,雷霍沃特已成为巴勒斯坦最繁华的犹太人殖民地,在那里犹太人成立了一个个柑橘种植园,犹太人的勤劳与智慧使这片流沙之地结出最甜美的雅法蜜橘,当时在种植园工作的有犹太人也有阿拉伯人,大家和睦相处,可以说那个时候是犹太人与阿拉伯人的蜜月期。随着希特勒的上台,欧洲已成为犹太人的死亡陷阱,没有哪个国家肯敞开国门收容拯救饱受蹂躏的欧洲犹太人。犹太人只有在巴勒斯坦建国,才能拯救数百万濒临死亡的生命,那时的锡安主义就是正义的化身。

     二战后大量的大屠杀幸存者移居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生存空间急剧缩小,加之宗教信仰的不同,阿拉伯人与犹太人之间的冲突不断,1947年英国政府撤出耶路撒冷,让联合国决定巴勒斯坦的命运。联合国呼吁建立一个犹太国家和一个阿拉伯国家。然而 “阿拉伯民族主义正打算消灭犹太复国主义,使用野蛮的暴力摧毁巴勒斯坦的犹太社区。同样,犹太人必须保卫他们自己,因为没有别的人会来拯救他们”。为争夺巴勒斯坦,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发生了第一次中东战争,以色列打赢了这场战争后建立了以色列国。作者通过几位亲历者讲述发生在吕大城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犹太复国主义的黑暗隐私。以色列人清楚地知道在巴勒斯坦的中心就不能存在一个阿拉伯人的吕大。尽管当年攻打吕大的以色列 军团指挥官多年后回忆吕大仍是矛盾而痛苦的,但改变不了他下达大屠杀命令的事实,锡安主义者占领了吕大,同时丢弃了他们的民族精神。

    第一次中东战争中有96万巴勒斯坦人逃离家园,沦为难民。以色列人选择了遗忘,遗忘就不会受到良心的谴责。“如果以色列承认那些过去发生的事情,它将无法生存。如果以色列表现得善良或者同情,它将可能走向崩溃”。

     建国初期的以色列通过三个国家工程住房供给、农垦、工业化创造了经济奇迹,但同时以色列也“付出了昂贵的道德代价。那里没有人权、公民权利、没有对巴勒斯坦少数民族的平等观念,也没有对巴勒斯坦难民的同情,没有对离散犹太人的尊敬,没有对大屠杀幸存者的同情”。

     270万的以色列人生活在一亿两千万阿拉伯人的包围中,时时刻刻的不安全感让他们先是说服了法国同意了他们的曼哈顿工程,为什么法国人最先支持以色列的核工程,我觉得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法国人在道义上是亏欠犹太人的,当年叙利亚是法国的殖民地,约旦是英国的殖民地,英国建议两国各划分出部分殖民地供犹太人居住,法国人拒绝了。在二战期间,希特勒攻占了巴黎,法国沦陷了,又是法国的警察在希特勒的授意下把法国的犹太人投入死亡集中营的,同样是被占领,被授意,丹麦警察的做法完全与法国警察相反,丹麦人尽力保护本国的犹太人,也使得丹麦的犹太人成了二战期间受迫害比例最低的北欧国家。

     最终在西方国家的支持下以色列启动了核计划,核武器给了他们安全保障,也让阿拉伯国家加速了核武研发,拥有核武的未来是福是祸至今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1967年爆发了第三次中东战争,埃及、约旦和叙利亚联军被以色列彻底打败。以色列占领了埃及控制的加沙地带和西奈半岛,约旦控制的约旦河西岸和耶路撒冷旧城,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共6.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次战争使得以色列的领土扩大为原来的3.5倍。当以色列国防部长达杨第一次走进耶路撒冷老城,在哭墙前祷告,传说他塞进哭墙的纸条上写了两个字“和平”。

     以色列人提出用土地换和平被阿拉伯人拒绝了,他们要用武力夺回。于是1967年爆发了第三次中东战争,这一次战争严重地击垮了以色列人的士气,这也推动了定居点运动,在以色列政府的默许下越来越多的狂热的犹太复国主义者走出边境线,在阿拉伯人的土地上建立定居点,他们的初衷是希望以色列变得更强大,但实际上他们却削弱了以色列,他们让全世界看到了以色列人就是让人唾弃的殖民主义者。

     时光进入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色列人在加沙建立了拘留营,令一些犹太士兵震惊的是,拘留营与他们在课本中见到的德国的集中营极为相似,只不过上一次是关押犹太人的,这一次是关押巴勒斯坦人的。在作者看来“在几十年的漫长占领期,我们剥削加沙的居民,否认他们的人权、公民权和民族权利。加沙是占领的荒谬性的缩影。它是徒劳的占领,是野蛮的占领。它在给我们的生存抹黑,它给我们存在的合法性抹黑”。

    当阅读完《奥斯维辛:一部历史》我对犹太人经历的苦难深表同情,犹太人的确太需要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国家了。而这本书令我陷入矛盾中,以驱逐一个民族的方式拯救另一个民族的生命并不符合道义,然而不这样做,犹太人又没有生存的空间。

     阿拉法特曾坦言:“我们与谁实现和平?我们将与敌人实现和平。 我带着橄榄枝和自由战士的枪而来,别让橄榄枝从我的手中失落”。在阿拉伯人的眼里犹太人是永远的敌人,犹太人理想中的第三圣殿随时处于阿拉伯人的威胁之中,古老的圣城耶路撒冷三千年来一直上演着征服与被征服的悲剧,未来又会是怎样的情境呢?由衷地希望世界和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