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参菩提】魂牵梦绕青城山/孙燕凌

 读在现场 2020-11-17

今年“五一”前夕,有幸来到魂牵梦绕已久的青城山。

一接近成都,“问道青城山,拜水都江堰”的广告语召唤似的越发撩人心扉。早听说青城山前山之幽,后山之秀。于是,在抵达成都的第二天一早,不随旅行团,不要导游,我与南阳文友季玲大姐结伴,一头扎向青城山的后山。

一路“S”行山道,百转千回,小中巴风驰电掣。担心前面没路了,却总是峰回路转,让人心惊胆战。

来到青城山脚下,看到一条委婉曲折的小河,犹如一条丝带缠绕着飘向远方,这就是传说中明末张献忠犒劳将士、倾酒江中满河皆香而得名的味江。晃晃悠悠的吊桥摇篮一样把激动而紧张的两个陌生女子推向了青城山。

拾阶而上,扑入肺腑的清新空气令人心旷神怡。因后山没有正式对外开放,听说上山的路因地震波及毁坏了不少,正在修复之中,所以游人大多奔前山了。大好河山,无人争睹,静待你我,岂不快哉?

如此陶醉着,不知不觉已钻进山的深处。展现在眼前的是怎样一番青秀而纯粹的气象啊——满山葱茏,青翠欲滴,每一个皱褶里都充满着灵动的深情,每一寸肌肤里都张扬着清新的个性。那满山浓郁欲滴的青幽啊,一下子溅了我一身,染了我一身。

季玲大姐说:“难怪你在论坛叫凌空飞燕,真的好‘凌空’啊!”一路领先的我开心大笑,惊得绿深不知处的鸟儿掠过头顶,盘旋而去。

小憩时,一四川汉子手拎两个大包上来。见了我俩,热情地说,家就在山上,开有饭店、旅店,他是下山采购食品的。甚喜,我俩套近乎到:带我们上山好吗?你店里有什么好吃的?见来了生意,汉子热情引导,我和季大姐一路跟随。

不担心迷路了,不由得口占小诗:

身在飘渺幽谷中,一路山水和乐行。

百转千回抖精神,直向青城我为峰。

不久,三公里山路已远远甩在身后。青城山古栈道近在眼前。

掬泉洗面,回首来路,我们已被袅袅雾霭抬到半空,亦人亦仙,如梦如幻。有沉重的脚步声伴着喘息声传来,定睛一看,是三三两两的驮夫追了上来,见有的用背篓背满水泥或砖头;有的肩驮钢筋或竹笆等建筑材料。累了只能停下来站定,让满脸的汗水大滴大滴地砸在石板路上,然后,又低头前行......

我心里的风景因为驮夫的出现而骤然增添了厚重的一笔——他们才是青城山的脊梁,才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有了他们,地震带来的创伤一定会很快抚平!

走近龙隐峡栈道了。据栈道碑记载:龙隐峡栈道为古代西入四川驿道之必经险道,古为木桩穿岩钵板,现为钢筋混凝土仿土重建,全长约600米,石梯、石栈、悬桥上下勾连,倚山曲折,或以巨石为柱,或以悬崖为依,架悬于飞瀑潭间。人行其上,溪光日影,蓝天一线;两笔掩饰,青赭斑斓,望而生叹。峡谷中有寒泉凌空飞泻,日出正午,随处可见彩虹飞舞,是人倍觉幽趣盎然......

我定定地站在只容一个人经过的栈道一角,把道路让给后来的驮夫经过。一任凉风包裹,扑面而来,直入心扉,洗去燥热,让我心静。栈道下的涧水,要么狂奔,似千军万马;要么舒缓,恬静如梦。

到了栈道的最险要之处,巨石封顶,如临深渊,只有一线缝隙透光,顿感清凉心透。仰望,植被欲滴,天悬一线;回首,阒静无人,空谷回音;凝神,今夕何夕,恍若隔世。那幽深的沟壑,交错其间,构成神奇的布局;那浓绿的古树,新花布满,装点成青色的海洋;更有老藤悬于峭壁,苔藓附于苍岩,幽兰藏于空谷,神鸟翱翔于林深处。陆游曾诗曰:辞去蓬莱恋青城,霜叶天风有啸声。戏栈跨云萦峭壁,危桥飞柱插上清。

走出古栈道,天梯飞练、长板桥又把我们带入“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的境界。仿佛走进一座超然世外的仙山,那被云雾藏于半山腰的殿阁楼台,恰似天宇中的琼楼玉宇;那高贵而珍稀的银杏树,似乎对青城山情有独钟,遍布漫山遍野,婷婷的身姿又让青城山多了几分尊贵与高雅。心中响起庄子的名句:“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豁然开悟:人迹罕至的后山用自然造化启发了我对生命的另一种理解,听到了庄子睿智的微笑。

在等待季玲大姐的闲暇里,轻吟诗句:

山舞潭转路回萦,一线栈道悬崖空。

代代驮夫何言累,家国尽在攀登中。

待凝神找寻时,负重的驮夫早已不知去向,只留深深的思考。

终于来到四川汉子所说的“有一村”山庄,真的名副其实。就在青翠密林的头顶、在蓝天白云的脚下,冒出个别致的人间烟火所在,一律的竹木建筑,古色古香,朴拙而可爱。

带我们上山的汉子一跨进家门,摇身一变成了老板,围裙一系麻利地为我们搞定了四菜一汤,清一色的山野菜,味道那个香啊!半个小时后,物质变精神的我俩告别而去......

从后山下来,却又记挂起前山。季玲大姐还形象地比喻说:后山像是一个人华丽的背影,而前山则是她的花容月貌。这话很具诱惑力。不是有一句很流行的话吗:除了诱惑我什么都能抗拒!面对青城山前山的诱惑,我什么也不能抗拒。

于是,又直奔前山。

有了四肢并用,攀岩爬壁上后山的经历,前山的层层台阶已相对轻松了许多,似乎是在不知不觉中就随着游人到了天师洞。想当年,道教创始人张道陵以一百零九岁高龄,从洛阳越秦岭历时一年,到达青城山,传播道教,以其“无为而化,清静自正”的学说教化众人,至终年一百二十二岁,葬于青城山混元顶。从此,“问道青城山”成了一个符号根植于道教文化。

许是受了道教思想的悟化,我不禁望着山路上上下下的人群,心想,这些人真的就是“问道青城山”而来吗?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手牵一个小男孩正吃力上爬;而一个花季少女却仰卧在滑竿上,让人抬着上爬。忽然想起庄子“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话,冲他们微笑了一下,毅然前行。

到此,我有点明白为什么对青城山魂牵梦绕了。后山之行,尽管历尽艰险,却风景无限,让人浮想联翩,给人以飞翔的翅膀,教我们在自然人格中自我超越,心灵遨游,从而达向求道之路;而前山之路平缓,一步一个台阶,充满人文风景与关怀,让我们在社会人格中自我实现,以身践行,符合儒家思想;中国文化的人格理想当为“神于天,圣于地”,天地人三才共生共长。那么,儒家给我们一方坚实的大地,道家给我们一片自在的天空,人在其中,既心灵无疆,又身体力行,才不虚掷生命、游戏人生啊!

2010年6月

作 者 简 介

孙燕凌,女,生于1968年11月21日,现供职于平顶山市叶县公安局。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平顶山市诗词协会理事,叶县《澧水》杂志编委。自幼热爱写作,并致力于散文、诗歌创作。有十万字的作品发表于国家级、省级、市级报纸杂志,并多次获奖。





投稿信箱:289341034@qq.com



微信查找公众号“jgyxcpt”进行关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