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淑兰丨圆梦韶山冲

 读在现场 2020-11-17


从我会唱“东方红,太阳升……”这首歌时起,就一直在梦中构想着韶山的神秘,韶山的雄奇,韶山的瑰丽,韶山的璀璨……骨子里的这份神圣一直伴随着我。今年草长莺飞的五月,我终于走向了这块神奇的土地,实现了一个积淀将近半个世纪的渴望。

大巴车从武汉出发,开往韶山,道路在延伸着,车窗外风光绮丽,秀色独韵。凭窗远眺,那山苍翠欲滴,婆娑繁盛,突兀而起,如龙,如虎,腾跃于云雾飘渺之中。竹林深处掩映着白墙黑瓦的民居,流水潺潺,牛铃摇荡,山山水水透露出一股灵气。车厢内,导游小姐用湖南口音的普通话,娓娓动听地讲述着讲述着韶山“相传舜帝南巡到此,见风景优美,遂奏韶乐,箫韶九成,百鸟和鸣,引凤来仪。‘韶山’故此得名。”接着导游小姐又说道“‘韶’字,它的左边‘音’字拆开就是‘立日’,立,顶天立地,‘日’,太阳升起,再看右边‘召’字拆开就是‘刀口’,刀代表武状元,口代表文状元,寓意韶山必定出文武全才的人。结果,韶山正是出了个文韬武略的伟人毛泽东。”

讲到兴致处导游小姐情不自禁地领着我们唱起了:“浏阳河弯过了几道弯,几十里的水路到湘江……”

在歌声中我们下车了,展现在眼前的是一排排高耸的楼房,一条条整洁的马路,花香扑鼻,树绿成荫,微风吹来,倍觉清爽。放眼望去,群山环绕,林秀俱中,茂林修竹,青翠欲滴,山川绮丽,田园秀美,让我不由想起了刘禹锡的“山不在高,有仙则灵”。

我们沿着马路步行,远远地看见一座高大的毛主席塑像屹立在广场。啊,韶山,我梦想的地方,我来了!当我真的踏上这片红色土地时,才发现笼罩在神秘光环下的韶山,有着一种超乎寻常的深沉、厚重和安详,尽管如此,信步走在韶山冲纯净的土地上,想着这里的灵山秀水孕育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伟大领袖,我的心訇然涌起了万般情愫,是激动,是兴奋,是神秘感,是幸福感,我说不清,只觉得内心升腾起来的感情激流,像一股巨大的冲击波,推动着我疾步如飞,奔向那梦中见到的圣地。


广场气势恢宏,庄严肃穆,精美的浮雕、名贵的盆景,高大的雪松,苍翠的竹林,错落有致,互为映衬。有如林苑花园,人间仙境。我们跟随导游,怀着崇敬的心情向伟人铜像走去。耸立在广场上的主席铜像,身躯魁伟,体态稳健,面带微笑,目光炯炯,重现了主席在开国大典时的伟人风采。铜像身高六米。基座高四点一米,站在塑像下面,人还不如基座高,抬头仰望,伟人的身影直插青天深处。我仰望着铜像,遥想毛主席纵横挥洒、波澜起伏的一生,仿佛听见当年开国盛典时那激动人心的巨龙之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啦”!

铜像前聚集着来自各地的游客,其中不乏各种肤色的外国人。虽然人海如潮,川流不息,但井然有序,并不喧嚣嘈杂。大家都用庄严的方式表达对主席的怀念和敬仰,一群群敬慕者不时地在铜像前献花、鞠躬。我们跟随着队伍,缓缓前移,也向主席敬献了花篮,近距离瞻仰了主席容颜。导游也开始惟妙惟肖地给我们讲述主席铜像广场构建数据的象征意义,以及铜像迁徙、安放过程中所发生的趣事,特别是“车滞井冈山”、“冬开杜鹃花”、“彩蝶飞舞”、“日月同辉”等故事,虽早有耳闻,但还是让我感到新鲜,感到神奇。

在广场另一端的中轴线大道两旁,映入眼帘的是相互对称的六处奇石景观,皆刻有毛主席诗词;另有一处酷似中国地图的奇石景观,更是引人注目,在其背面,刻有“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几个大字。是啊!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是人民的大救星。是他老人家领导中国共产党,赶走了日本强盗,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解放了全中国。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沿着弯弯的小路,踏着毛泽东当年千万次走过的印迹,我们到了上屋场毛泽东的故居。故居门前的池塘,碧水清波,荷叶田田,杨柳依依;茅屋后青山倚靠,苍松翠竹,满目葱郁,生机盎然。那茅屋前清澈的池水,孕育了毛泽东的毕生清廉,屋后的青松翠竹,锻造了他威武不屈的刚毅,巍峨的韶峰则赋予了他伟大的人格。徜徉在上屋场,我仿佛看到了少年毛泽东在荷塘里,云水激荡,浪遏飞舟的英姿,看到一个翩翩少年挥毫书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做声”的情景。

故居仍保留着上世纪二十年代的风貌,是湖南农村常见的“凹”形结构,古朴的土木结构,泥土墙,小青瓦房屋,保存完好。堂屋大门楣上挂着邓小平同志于1983年题写的“毛泽东同志故居”的匾额,一切一切都是那样古旧肃穆,古旧得让人感到有些沉重,然而景仰之情却愈加浓重。

站在主席的故居前,眼前的一切都是那样的熟悉。这屋后的山林,这门前的荷花池……都如是流动的故事与传奇,向我们诉说着历史的沧桑;那一道道门,一扇扇窗,甚至一张桌,一盏灯……告诉着我们关于领袖成长的经历。在这里,我们可以真实地感受到主席年轻时救国救民的宏伟大志;在这里,我们可以深深地领悟到主席“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青春风彩;在这里,我们还可以细细地品读毛主席的革命家史,为了中国革命的事业,毛泽东有六位亲人先后壮烈牺牲;在这里,毛泽东和杨开慧主持了韶山第一批农民积极分子的入党宣誓仪式,成立了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在这里,毛泽东写下了指导中国革命几十年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这看似极其普通山村农舍,却引来国内外游人,从四面八方涌来瞻仰。我觉得这些摩肩接踵,络绎不绝来此的游人,不仅仅是为了把视线投向韶山冲美丽的风景,满足于好奇,更多是把心灵投向毛泽东,表达对毛泽东的敬仰和崇拜。


从毛泽东故居出来,我们又来到了毛泽东纪念馆,纪念馆里收藏着毛泽东生平有关的文物、资料、和照片一万多件。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1910年秋,17岁的毛泽东写下一首《赠父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从此,他决心彻底与父辈的生活决裂,勇敢地冲破家庭的束缚,离开了闭塞落后的韶山冲,开始了他上下求索,追求真理,在时代大潮里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光辉革命历程。

尤其是当我看到杨开慧的画像时,我的心一下子沉了下来,那忧伤的眼神,让我感觉到那是慈母对不知下落的儿子毛岸英、毛岸青的忧伤,是对为革命事业而不知生死的丈夫毛泽东的担忧。此刻,我真正感受到了毛泽东挥泪写下“我失骄杨君失柳”山河为之哭泣诗句的凄怆。一代伟人用怎样的胸怀容纳了逝去六位亲人的痛苦“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胸中总被这种牺牲精神填塞得我感动无言、歌泣无声。此时此刻,我无比分明地感受到儿时听了无数遍的“新中国来之不易、美好生活来之不易”这句话所蕴含的一份沉重,所深透的一份萧寒。而我最应深思的是今天的我怎样才能对得起这份沉甸甸的“来之不易”。

三个小时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在导游的催促下,我们集合了。踏着毛主席曾经走过的小路,回头眺望韶山,我的心渐渐地趋于平静,韶山布满了毛泽东的足迹,悠悠岁月几十年,谁能泯灭韶山的辉煌!我倏然间对韶山肃然起敬了,同时我自己也感到无比的自豪、幸福,因为我终于如愿以偿,圆了一个久远的梦。


作 者 简 介

刘淑兰,笔名“飞雪”。黑龙江省绥化市人,特级教师。绥化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著名行走散文作家联盟成员,新媒体《行参菩提》签约作家。喜欢业余创作,作品曾在《甜草》、《格木克河文艺》、《绥化晚报》、《天籁之音》等刊物及多家网站上发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