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前旭丨味道

 读在现场 2020-11-17

我和同事在羊城的大街小巷搜寻着。四月的羊城花团锦簇,气温适宜。此时已是晚上8:00时,这座城市即将拉开夜生活的帷幕。霓虹烁烁尽显着她的大气和华贵。虽然公认的“吃在广州,玩在杭州”,可我们俩还正是为这个“吃”在广州困惑着。我们商量好了,如果再没有合适的饭店,就买方便面回宾馆凑合了。这种情况已持续两天了,一到饭点儿就犯愁。吃什么呢?是呀,吃什么呢,街面上高、中、低各档的酒店、饭店到处是,况且全球美食在中国,中国美食中无论按四大菜系还是按八大菜系排,粤菜都占一席。在这“世界美食之都”为吃饭犯愁,怎么想都说不过去的。

粤菜清淡爽口,可能问题就出在这“清淡”上了,我俩满街寻找的就是那山西面馆。这个时候如果能实实在在吃一碗刀削面,那才叫妥帖。细长、筋道的削面加上小炒肉调和,配两匙辣椒,再来点儿太原宁化府益源庆的醋(不是老陈醋也行啊),如果有菠菜、小白菜煮点儿配上,那才叫味道!如果再有六味斋的酱肉来几片儿,那味道,晚上睡觉你都会笑醒在梦里的。吃完再喝碗面汤,那叫“原汤化原食”。这一小碗汤是万万小视不得的,外乡人在太原吃了面,吃的时候好吃,吃完了感觉那些面在腹中又紧密地团结在了一起,消化不了,胃胀。这汤的功效就在那个“化”字。至于原因吗,有人说是山西人最恋家,慢慢的山西的面食也恋旧。汤煮了面、成就了面,面在腹中看到汤也来了,立时兴奋起来,精神大振。握手、拥抱之后便相携着、高高兴兴地去成就人了。

你可别笑话我是山西“老醯儿”,因为我真的就是个“老醯儿”嘛。就像张明敏歌词里唱的“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几十年走过来,山西的山、山西的水、山西的风土、人情把我定格成一个道地的山西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的胃或许也是山西胃了吧。山西菜进不了“八大菜系”的,这和山西的地理环境、物产食材有关系。但山西的面食了不得,如果山西说自己的面食排第二,全世界怕是没人敢称第一的。山西面食有四百多种,你能想像吗?就我这个半吊子厨子,给你做十来种面食还是不成问题的。

在一个地方呆得久了,喝着那里的水,吃着那里的饭,慢慢的整个人都会和这个地方融合在一起。小时候吃什么,到老就香什么。在他乡闯荡的人,有时候突然间就想家了,有了乡愁,其实是猛然想起了曾经的某种味道。人可以抵达远方,但远方的味道是实难抵达你的心里的。

“味道”两个字,在中国人的理解中可是深奥得很呢,她不仅诠释你味觉的收获,她还能诠释你的生活、你的人生、你的精神世界。

在汉朝,有一位姓孟的女子,幼读诗文,长大研佛,很受乡里敬重,年老后被称为“孟婆”。她死后成为幽冥之神,在阴阳两界投胎必经之路建一座“临忘台”。又取酸、甜、苦、辛、咸五味做成类似于酒的汤,叫“孟婆汤”。投胎之人喝了此汤便会忘记往生,然后走入今生的五味人生旅程。所以,这人生从源头就是带着味道的;所以,没有谁的一生只有甜而没有苦。这“五味人生”少了哪一味也不圆满,关键处是你面对每一味时的态度。甜固美好,苦亦欣然,不贪一味,不嗔一味、不痴一味。“让她淡淡的来,让她淡淡的去”,五味俱全方算品得人生真谛。从另一方面说,生活也不会一味黑到底,从头苦到尾,总有那苦尽甘来、否极泰来之时。苦也罢,甜也罢都是对人的磨砺。细细品时,苦中带着甜,甜中含着苦,这便是人生的辩证吧。

此味也罢,彼味也罢,没什么好、坏之分,她的最高境界可能就“可口”两个字!

作 者 简 介

李前旭,微信名淡然,男,湖南籍太原人,1967年出生。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供职于太原幼儿师范学校。新媒体《行参菩提》签约作家。在岁月长河中捡拾生活的点点滴滴,焙成文字感动自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