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洪建科丨初游拙政园

 读在现场 2020-11-17

中国是园林的国度。

闻名遐迩的四大名园,除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之外,苏州独占二座,即拙政园和留园。

八月三日上午,游拙政园,此时气温高达35度,光照强烈,但检票入园,一丝丝凉气扑面而来,顿觉浑身舒适,神清气爽,游兴正酣。

一入拙政园,到处树木葱茏,硕大的树冠,形成层层阴翳,把强烈的光线筛得斑斑驳驳、窸窸窣窣。游人鱼贯而入,摩肩接踵,或漫步观荷,或摇扇小憩,或拍摄留影,这块喧嚣都市中的人间福地,五百年来,让多少帝王官宦,才子佳人,黎民百姓,享受人生的福荫,品味生活的情调,寻觅自然的秘密。

拙政园是一座私家园林,初为唐代诗人陆龟蒙住宅,元为大弘寺旧址,由明嘉靖年间监察御史王献臣辞官归隐后所建,自1509年起,历时16年建成,借《闲居赋》(晋.潘岳)“筑室种树,逍遥自得……此拙者为政也。”句意而得名。时光荏苒,物是人非,漫长的岁月中,拙政园屡毁屡建,几易其主,起初由明吴中四才子之一的文徵明亲自操刀设计,后经数代园主、文人拓展、挖掘、润色,形成一个集水光山色,古树藤萝,莳花玩鸟以及亭、台、楼、阁、轩、榭等于一体的江南经典园林,被誉为“中国园林之母”,国家五A级景区,1997年被外人世界遗产名录。文徵明与王献臣为莫逆之交,具相同的政治理想、人生处世哲学与闲情逸致,在苏州这块富庶之地,呼吸着太湖湿漉漉的湖风,文徵明诗画般的灵感,在一尘不染的宣纸上恣意洇染、漫漶,一代名园在这位大才子的心中,一气呵成,呼之欲出。此后的时光中,多少清风摇曳的日子,或是雨打芭蕉的夜晚,这二位琴瑟之友,对烛举盅,剪窗夜话,挥毫泼墨,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墨宝和诗文,如文徵明的《王氏拙政园记》,其《拙政园图》,立意高远,运笔淡雅,远山空濛,水色含黛,成为绝世孤品。

拙政园与其说是一座园、邸共享的私家园林,毋庸说是一座品位极高的文人园林,一草一木,一池一荷,一山一石,一亭一阁,处处散发着归隐山林,诗意栖居的人文思想,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浅浅低吟,疑是千古陶公,从遥远的终南山飘然而来。

从拙政园开合有度,疏而不空,密而不闭,朗而不旷,静而不寂的空间布局中,可窥见拙政园是一座邃远弘阔,曲径通幽,动静渗透的园林体系,是一部爬满绿苔的线装书,古老而厚重。

拙政园天人合一的造园艺术,让人叹为观止。

拙政园以水为魂,七十八亩的总面积中,水面竟占了五分之三。苏州是水乡泽国,浩瀚的湖泊,星罗棋布的池塘水网,孕育了古老的良渚文明,建造这样一个划时代的古典园林,当然离不开一泓澄澈之水。在园中凿渠引水,清溪植荷,“林气映气,竹阴在地,日长若岁,水静于水”,枕水捞月,谈古论今,汩汩的清流,潜入草木之心,渗入人的骨头,那荷便婷出碧色,满园馨香扑鼻,早有蜻蜓立得入滋入味。清清溪流中,一尾尾红鲤卧波,一对对鸳鸯引颈交欢,直惹得无数游人不忍归去。

拙政园叠石置山,物象奇谲,山中见石,石中见奇,山石互衬,植被互托,于自然中见峥嵘,觅得人生的况味。

正是溽暑盛夏,拙政园里浓荫匝地,满园花木扶疏,争妍斗奇。高大的乔木古树,遍布山冈、水畔、草坪、廊檐、桥头,如 枫、柏、樟、槐、栎、松、柳、榆、梧桐等,长势茂盛,把炙热的阳光遮得密密实实,构成一个凉风习习的惬意空间,这些落叶与常绿混交林,有的树龄已达几百年,但见树干苍老,树枝遒劲,苔藓覆盖,透出满面沧桑。值得注意的是,一株170余年的枫杨树,树心完全蠹空,可容纳数人,为保护古树名木,园林管理处别出心裁地用竹竿随形编织围挡,予以护佑。同时,园内还广植品种繁多的低矮灌木,以及竹、梅、桃、蕉、海棠、樱花等观赏类花木,并配置点缀兰、菊、荷、杜鹃等奇花异草,四季风景绮丽,香气袭人,它们或立于亭台、楼榭,或绽放于水湄山石,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植物群落。此值盛夏,满地的荷叶摇曳生姿,荷花粉白相间,开得酣畅淋漓,让人想起李商隐的诗句:“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春天来了,拙政园里岸芷汀兰,杜鹃啼血,紫荆怒放,“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柳暗花明处莺歌燕舞,游人如织,好不热闹。如果是炎热的夏天,清荷滴翠,木槿盛开,蝉鸣如诉。秋天的拙政园,清风朗月,淫雨芭蕉,红枫似火。冬天来临,满园的梅,几度梅开,暗香浮动月黄昏。这偌大的园子,四季有花、鸟、树、人,生命相伴,知疼知痒,可听见古筝的缠绵,生命的倾诉,溪水的伴奏,花儿静静地开,叶儿悄悄地绿,风儿悠悠地吹,或高或低,或明或暗,或张或驰,在这样的人间四季,煮酒品茗,“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赋诗作画,抚琴弄曲,纵横捭阖社稷江山,春秋典故,坊间轶事,是何等的自在,舒筋入骨。

苏州拙政园体量宏大,建筑艺术精美绝伦,堪称一座恢弘的艺术殿堂。体现在空间格局的布置与亭、台、楼、轩、廊、桥、阁、榭的设计建造上。拙政园分东、中、西三个部分,东园,疏朗旷逸,追求田园之味,有兰雪堂、芙蓉榭、秫香馆、倚虹亭等堂、亭建筑;中园是拙政园的主园,楼台错落,一派典雅之姿,有梧竹幽居、听雨轩、绿漪亭、远香堂、小香洲等轩、亭幽居;西园曲径回环,极有隐逸之趣,以倒影楼、宜两亭、留听阁、十八曼陀罗馆等楼阁入景。这些建筑多数以歇山顶构建,戗角突兀,体现运动之势;有的雕梁画栋,镂刻精美;有的窗中含景,景中有物;有的隐于草木,犹抱琵琶半遮面;有的借影成景,塔影浮动;有的几案典雅,琴棋书画,沉香千年……整座园子,如同异彩纷呈的人间艺术宝库,弥足珍贵。

拙政园的名人效应历久弥新。

由文徵明这样大师级的文化名人领衔打造的一代名园,堪称扛鼎之作。加之苏州地处吴文化的腹地,明清时期形成了以苏州为中心圈的文化核心层,这种追蜂逐蝶的文化现象,让一拨拨文人士大夫们趋之若鹜,拙政园内群英聚会,并迅速声名鹊起。几百年来,上至天子诸侯,众多的文人商贾,乃至千千万万的游客,把拙政园曲径回折的游道卵石,叩击得光滑如玉。

清康熙23年(1684年)农历九月,秋高气爽,康熙大帝启銮南巡,巡视姑苏城后,直奔大名鼎鼎的拙政园,但此时的拙政园内,秋风萧瑟,一片凋敝之象,康熙帝心中的雅兴一下子跌落,便悄然而退,只可惜未留下片言只语。与康熙不同的是,乾隆皇帝曾多次驾临拙政园,对拙政园情有独钟,并御笔题额:“真趣”二字,使拙政园集聚了王者之气。咸丰十年,李秀成挥师苏州后,一度将拙政园辟为“忠王府”,并潜心打造,臻以完美。晚清重臣李鸿章主政江苏时,也曾将拙政园作巡抚行辕。据说,曹雪芹的《红楼梦》即写于此,因为曹的祖父曾在苏州任织造多年,且书中的大观园与此十分相似,具有一定的可信度。明清以来,除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吴中四才子外,还有张履谦、赵之谦、袁枚、赵翼、钱大昕、洪均、陆润庠、周瘦鹃、钱君陶等一拨拨文人,或在拙政园小居,或徜徉逍遥,或赋诗留墨,拙政园俨然一座文人骚客们的艺术沙龙。

拙政园的文化内涵,沉淀于岁月的土壤中。

坐落于太湖之畔的拙政园,环境幽谧,楼阁亭台,小桥流水,花香鸟语,自然成为文人士大夫们理想中的桃花源。他们如鱼得水似地在这块风水宝地吟诗作画,题额作联,如文徵明题写“梧竹幽居”;清末二状元,洪均题写的“卅六鸳鸯馆”,陆润庠题写的“十八曼陀罗花馆”;当代画家钱君陶于“雪香云蔚馆”中的题字“山花野鸟之间”等等。再如园中大量的楹联,如“四面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雨醒诗梦来蕉叶,风载书声出藕花 ", “芳草池塘绿,落梅亭榭香”,“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等,让人嗅到一阵阵文化的香味。拙政园的亭台馆名,都蕴藏着诗情画意,如“兰雪堂”取意李白的“独立天地间,清风洒兰雪”;“听雨轩”源于杨万里的“蕉叶半黄荷叶碧,两家秋水一家亲” ;“远香堂”取意《爱莲说》中的“香远益清”;“与谁同坐轩”取意苏轼的“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这些翰墨飘香的诗意名称,让无数入园者,从每一滴雨声中,听见平平仄仄的韵脚;从每一声鸟鸣中,听见山水的音律;从每一片叶脉中听见诗意的流动。

虽然暑热难忍,虽然行程匆匆,但这次苏州之行,拙政园之旅,让我刻骨铭心,终身难忘。

别了,苏州;别了,拙政园!

拙政园,一处割骨疗伤的心灵栖息地,一方涵养心志的清泉沃土。

2017、8、17于天津碧桂园

作 者 简 介

秋石,本名,洪建科,男,生于1962年7月,安徽无为人;芜湖市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生态文学艺术家协会会员,安徽省诗词协会会员。自媒体《行参菩提》签约作家。曾获2010年“华夏情”全国诗文书画大奖赛二等奖,“扬州瘦西湖杯、“首先杯”、“李贺杯”全国诗歌散文大奖赛优秀奖,“谁不说俺家乡好征文”优秀奖,“校园杯”大学生诗歌大赛三等奖,。作品曾在《芜湖日报》、《大江晚报》、《中国文学》、《巢诗刊》、《无为文艺》、《生态文学艺术》、《北方诗刊》等刊物发表,并有作品入选诗文集《中国先锋诗人作品选萃》、《中国当代散文家力作选》、《文笔精华》、《诗人诗典》等。





投稿信箱:289341034@qq.com

版权联系:jgy328(微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