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良启丨不吃零食

 读在现场 2020-11-17

心理学家早就研究出一个结论:人在童年时期的一些经历能影响终生。我到现在还保持着不吃或极少吃零食的习惯,原因确实来自小时候经历的一件事,几十年了,我一点都没有忘记。

那年我刚满十岁,上小学四年级,当时我家姐弟六人都在上学,家庭负担很重。农村的土地承包到户刚完成,母亲便利用边角土地种些瓜果蔬菜,除了自家吃以外,还能到附近集市卖点小钱贴补家用。母亲每次赶集回来,总要给我们每人买点零食,比如,几根麻花、十来个包子,几块烧饼之类的,都不贵,但在当时贫穷的农村,对孩子来说,已是莫大的口福。所以每次逢到母亲去赶集,大家都很高兴,干活也格外勤快。

暑假的一天,母亲老早起来,做好家务,又给我们每人分配好任务,母亲便背着半口袋青辣椒和几个大南瓜去集市了。我的任务是看守村口晒场上的粮食,驱鸟赶鸡。于是我一边在树荫下看小人书,时不时吆喝一声,吓走偷吃粮食的家禽野鸟;一边盼望母亲早点回家有零食可吃。可是那天的时间似乎过得特别慢,白花花的毒太阳已经当头照了,晒得人无精打采,我跑回家几趟打探,可母亲还没有回来。两个姐姐也已回家开始做饭,我继续我的看守。

终于,下午一点多,母亲回来了,脸晒得通红,汗珠直往下流,满脸疲惫,神色平静里隐隐有些失望。让我们意外的是:母亲走时带去的东西又原样带回来了。母亲说天热,赶集的人不多,辣椒南瓜这样的大路货,在这个季节差不多家家都有,所以一点也没卖掉。她不甘心,就多等了一会,直到彻底罢集,确实没人来买,这才回家。本来想多给我们买点零食的,但手里只有准备找零的几毛钱,只够买两根麻花,一块烧饼的。她自己没舍得吃,只是向集上人家讨些水喝。母亲说着,从篮子里掏出麻花和烧饼让我们分着吃。几个姐姐心疼母亲,不愿意吃,让我和妹妹吃吧。看着母亲疲惫的面容,年幼的我从那一刻突然就有了一种长大的感觉,也不愿意吃,而是让母亲自己吃。并提出让母亲以后不要再买这些东西了。母亲有些欣慰,但也有些伤感。

从那以后,我真的像与零食绝缘了,无论在多好吃的零食面前,我都视若无睹,能抵制住任何零食的诱惑。无论是上中学还是大学阶段,我对吃的从不挑剔,只要有简单的饭食填饱肚子就行。毕业工作后,工资渐增,即使天天吃零食也不困难了,我还是不吃,看见那些琳琅满目的食品我就想起了母亲当年疲惫的面容;想起母亲守着那些青菜大半天却一无所获,想给孩子带来喜悦却无能为力的失望心情,我就没有了任何食欲。可惜母亲因长期操劳过早去世了,否则我一定买来她喜欢吃的零食,让她天天吃个够。

作 者 简 介

朱良启,男,现年47岁,毕业于安师大中文本科专业,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现任教于烈山区淮北七中。淮北市作协会员,烈山区作协常务理事。新媒体《行参菩提》年度十大金牌作家。2014年开始散文随笔写作。先后有二十多篇作品在省市区获奖。在省市报刊、网络媒体发表文章一百三十余篇,近30万字。

郑 重 提 示

企鹅号、百家号、美篇、博客、QQ空间、简书等网络媒体发过的文章,不要再投稿给新媒体《行参菩提。如果愿意继续投稿新媒体《行参菩提,请先删除,后投稿。

投稿信箱:289341034@qq.com

版权联系:jgy328(微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