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前旭丨群里群外(随笔)

 读在现场 2020-11-17

这年月,谁要是没加几个群,都不好意思说自己用的是智能手机。时代是不是在进步?肯定是!因为,我们有了群。

很佩服我们的古人,他们似乎能穿越千年看到我们今天的生活。这不,汉朝时就有“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说法。这“人以群分”说的不就是我们现在的状态吗?能待在一个群里的人,总是会有些共同属性的。喜欢方圆里蘸片子的,搞个“方圆”群或“蘸片子”群,青睐粗细巷剔尖子的,建个“粗细”群或“剔尖子”群。总之吧,林林总总的群建起来了,身份也罢,爱好也吧,职业也罢,自己有什么样的特征,去看看所在的群也就明了个八九不离十了。

现在不时兴把人分个高低贵贱了,但三教九流还是有的。“三教”必然会有三个群,“九流”也必然会有九个群,合在一起肯定是行不通的。所以“合群”是理想,“不合群”才是现实。即便是同一个群里的人,交往时也得讲究个学问,否则,搞不好就会是“群外的人想进来,群里的人未必不想出去”。严重的还会恶语相加、反目成仇。这学问就是:强调共同点,弱化不同点。多讲情怀,别问收入。在动物界,人总是最麻烦的。

有了群必然得有群主。现实中很普通的人,在某个群里可能就是“主”了。只要你有兴趣去建个群,拉一班人进去,而进去的人又都不好意思退出。用不着选举,也用不着花钱去买,人人可做,公平得很。只是,做群主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最常见的是,群里人对这个群不感兴趣,都不吱声,结果是“这个群里静悄悄”,死水一滩。不必说,这自然是群主的过了,他没有找着大家的共同点,更没有唤起大家的兴奋点。还有更不好的,就是前面说的,大家互相怼。你怼我,我怼你,恶语相向、反目成仇,这都是群主管理不善造成的。其实,大家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特点聚在了群主周围,相逢是缘,求同存异,互相珍惜才好。这,都该是群主教导大家的。所以,别不把群主当领导,就像别不把豆包当干粮一样。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这学那学的,群主都该学一学。

网红靠手段,群红靠性格。当群主的,就该去发现那些性格开朗、古道热肠、积极发言的群友,鼓励他们发挥特长,带动大家活跃气氛。有人的地方就有社交,在一个气氛正常的群里,彼此玩笑过点头不要紧,尤其是群里的活跃分子,几天不冒泡儿大家就会不习惯。气氛不好的群里嘛,最好啥也别说。因为有一个现象,就是两个人面对面时说的话如果放在群里说,可能就会有麻烦。也许是面对面时,对方的语态、神态,还有肢体语言都能直观地反映他的语言的真实含义,而在群里,我们可能就会去猜,这家伙是什么意思,在嘲笑我吗?一来二去的就会彼此不爽。常常是现实生活中挺要好的两个人,莫名其妙的在群里就有了意见了。所以,在群这个虚拟的空间里,还是要谨言慎行,群毕竟是公共空间。

不同的年龄喜欢的群也不同。90后、00后喜欢QQ群,而配起了老花镜的60后、70后大多喜欢沉浸在微信群里。许是QQ刚推出时的“输入用户名”、“输入密码”让渴望简单生活的60、70后们感到了不便,习惯了微信的便捷便不再光顾手机QQ群了。晚间七点至十一点是微信群最活跃的时间,“嘀咕、嘀咕”的声音一响,魂便被牵到了群里。群比较多的人,如果没有开启“消息免打扰”功能,准保会被聒噪到神经崩溃。

你们先聊,有人@我,我去群里了。我,也是群主。

作者简介:

李前旭,微信名淡然,男,湖南籍太原人,1967年出生。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供职于太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5年格力-TOSOT杯《美文共享》原创美文大奖赛一等奖;2017年玉润时光·首届“行参菩提散文奖”三等奖。新媒体《行参菩提》签约作家。在岁月长河中捡拾生活的点点滴滴,焙成文字感动自己。

投稿信箱:289341034@qq.com

版权联系:jgy328(微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