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球汉语千字美文大赛征文】诗意乡愁/刘志平

 读在现场 2020-11-17

唐诗三百首,源远流长,代代相传,世人耳熟能详。一首《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浅显明白,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宛如童谣。幼儿启蒙时,唱着这首诗仙的“儿歌”,这一乡愁的种子就已悄然根植于我心田,萌芽,生根,开花,结果,一生相伴,且行且吟,直至岁暮年老,越加浓郁。

青葱少年出外求学,远离家乡,夜深人静之时,凝望一轮新月,“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一丝游子思乡之情心底泛起。不似“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而是那首脍炙人口的唐诗,孟郊的《游子吟》“游子身上衣,慈母手中线,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流淌在血脉中,让我想起母亲为我临行时密密缝的衣衫,那一针针一线线缠绵的是母亲那拳拳的爱心;那一丝丝一缕缕是母亲的牵挂。

在外就业,很少回家看望双亲,一旦工作稍有挫折,心情不佳之时,亦会寻一静处,自我排解,情不自禁,常去江边,望着那东逝的长江水。“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遥望故乡,缠绵不已。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同饮一江水。由此想起儿时的伙伴,他们过得如何,是否开心快乐?想起儿时那天真优游,乡村田头那无拘无束的遍天撒野,一无诗意的顽皮,此时想来又是何等的诗意盎然。真想驾一叶轻舟借这飞流直下的长江水,学那豪放诗人“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一夜回到故乡那小河边。好不潇洒,快意人生。

如若出差在外,偶遇夜雨,住一乡间小店,一盏油灯,孤身一人,独在异乡为异客,自然乡愁不邀而至。且不说借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以抒思友之情,其诗情画意与此时境况是何等的切意,也不奢想何人与你共剪西窗火烛,只能听听那潇潇雨声,遥想那秋池涨水否?此时却偏偏会吟诵诗人高适的那首《除夜晚》:“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感叹高适这位豪放的边塞诗人,亦有婉约柔情的一面。自古何人不思乡?哪怕你是百战沙场出生入死心硬如铁的三军将领。

离乡在外成家立业,人生亦有喜事,也曾金榜题名时,也曾洞房花烛夜,却不料数年未回故里,却最盼他乡遇故知。一天一位家乡来客,还是那儿时的发小,有客远方来,不亦乐乎,急促促地赤足迎之。来客不必拘礼携物,如有那儿时最好的一口那脆生生的白萝卜,还有那原汁原味的茶干,方为最好。听到那乡里正儿八经的土话,俚语乡音,如同回到那让我梦过好几回的老家。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诗》两个发小把酒话桑麻,说不完小时候的糗事笑话,还有乡邻的家长里短,当然忘不了问一声父母的身体状况。发小临别,又是一番唏嘘不已。递上一封家书,托其转交双亲。昨夜几番笔墨,唯恐言犹未尽,又怕词不达意,几番折封。正如张籍诗所言:“洛阳城里无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历经数年,一想回乡,心中急切又忐忑不安,对镜自照,不觉老自将至。真可谓“近乡情更切,不敢问来人。”若是遇到自家侄孙小伢儿。一如贺知章所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老翁何方人士,来找何人?岂不让人笑掉大牙。是我远离了家乡,还是故乡疏远了我们?

白居易有诗云:“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不管何人,哪怕是高官厚爵,富贾豪门,乃至平民百姓,人们心底最深处终有一个浓浓的乡村情结,最终是叶落归根。因那一腔乡愁始终萦绕心头,那儿时已深植心底永不磨灭的乡愁,只不过是乡间的一花一木,一炊一饮,一树一塘,她都让你一生难忘。

乡愁就是那故乡的一片白云,一缕炊烟,一声牧笛,一腔乡音,她总是在召唤着你:回来吧。回来吧,远方的游子……

百首唐诗,诗意乡愁,千古绝唱。滴滴思乡情,化作离人泪。锦心素笺,谁与相托?几多乡愁,诗意缠绵。试问“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作者简介:

刘志平,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北京文学》《雨花》《散文百家》《青春》《岁月》《三角洲》等刊物。



要求:以祖国、故乡为题,以散文形式,字数千字左右(简、繁汉字皆可,不接受其他语种投稿),原创首发。来稿主题请注明“全球汉语千字美文征文”,文后注明真实国别、姓名、年龄、准确地址、邮编、邮箱、电话及个人简历、近期生活照片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