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良启丨村头的那口老井(散文)

 读在现场 2020-11-17

在学习北宋婉约派词人柳永的词中名篇《望海潮》《雨霖铃》时,我向学生介绍柳永生平及时人对其的评价,引用了这样一句话:“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不料让我没想到的是:作为2000年后出生的孩子(包括绝大部分农村孩子)基本上没见过水井是什么样的。我开始还有些诧异,很快也就释然,不仅是现在的孩子大部分见不到水井,就是我们成人也已经多少年没见到真正的水井了,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很多原先司空见惯的东西消失了踪影,但我的记忆深处,老家村头的那口老井却从未消失过。

我相信,所有在农村长大的现今已是中年人的记忆里应该有一口永不干涸的老井。因为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之前,在中国无数星罗棋布的乡村中最不能缺少的就是一口井。就是近代之前的城市也不能缺少它。井和人们的关系如此密切,从关于井的近百条成语和俗语就能看出来。如人们把离开家乡叫背井离乡,见识短浅的叫井底之蛙,临时抱佛脚的临渴掘井,干乘人之危的事叫投石下井,城市泼皮无赖叫市井小人……

我的老家位于皖北平原上一个极普通的小村庄中。在村头主路的东旁,就有这么一口老井。据我父亲说是上世纪30年代由我的祖辈们搬迁来此定居后挖掘修建而成,把井建在村头而不在村中间的原因是:村中易有孩子玩耍,这样可防止孩子落井;村中家禽牲畜多,离井台近易污染。另外,井台旁边就是打麦场,夏收之前要整平压实,需要大量的水,防火饮牲口都需要就近用水。但这样一来,家家户户早上第一件过日子的事往往是男男女女到井台来挑水,大家打着招呼,开着玩笑,互相谦让着,大狗小狗在旁边蹭来蹭去,耳畔传来雄壮的鸡啼声,驴叫马鸣声。繁忙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

因为我上五年级时父亲在外教书,姐姐在外上学,母亲一早上太忙。所以为家里挑水的重任就落在已经12岁的我身上,我身材尚矮,扁担上肩后两头的水桶刚刚脱离地面。两桶水六十余斤,扁担一上肩,我身子便打晃。待摇摇晃晃担到家中,会洒掉不少。更让我好长时间才适应的是用桶从井里打水,水面约三四米深,需要用扁担一头的钩子挂着桶在接近水面时悬空一抖,让水桶斜插入水,感觉水快满桶时拉正,再左右晃或往下墩桶,水满桶后再提出。这很多动作全凭经验和准确的力度,否则桶脱钩沉入井底很是麻烦,要用长钩子像盲人摸象一般在水里慢慢钩出。在场的大人看我动作笨拙,便热心示范指导,后来我便运用自如了。二十多年的农村生活教会我很多生活技巧,终身难忘。

井台虽然靠近路边,也没有盖子,但一般没有人敢往里扔脏东西,因为这是全村的生命之源。我们从小时便被教育要爱护井水,若有谁敢弄脏井水要犯众怒的。但时间长了,毕竟只是浅水井,井下的泉眼还是易被沉积物堵住,水量变少且显得浑浊。这时就得需要淘井了。由村里有威望的人出头招呼几个小伙子,把井水一桶桶提出露出井底后,再轮流踩着圈井的石头缝,下到井底,把淤泥一点点的挖出倒掉。因为辛苦且脏,又是为全村做好事。主事之人便向每户人家收取一两块钱,(若不出钱会被村人轻视)买一两瓶廉价白酒和一些麻花之类的零食,让淘井人吃喝一点,以示感谢。这种事情大概半年一次,我上高中后曾多次参与这个活动,倒不是为了喝酒,是为了能喝干净的井水。

老井的重要地位在八十年代末期开始动摇,彼时农村开始流行打压水井,花个百十块钱,把压水机装在自家院子里,干净方便,小孩子就能压出水,到井台提水的人明显减少。慢慢地全村人家都有了压水井,时髦之家还给压水井安台小电机,使水更为方便。除了栽种庄稼、整修打麦场偶尔还用用井水以外,老井实际上被废弃了。我放假回家还刻意到井台看看,为什么?也许是想找回流失的少年时光吧。我感觉老井是有生命的,因为在过去的多年中,无论天多旱,井里都有水,但自从人们废弃它之后,老井就慢慢干涸到一滴水都没有,失去了活力,大家几乎连看一眼的兴趣都没了。老井黑洞洞的窟窿就像一只失神的眼睛孤独地瞪着天空。因为路面加宽,井台便紧挨着路边了,为防止人畜误落里面,上世纪末的一天,我父亲找来一块大石板,盖上井口,又在上面堆了一些柴草。至此,走过近70年生命历程的老井完成了历史使命,寿终正寝。其实老井的变化又何尝不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见证?

我后来到外面求学工作,已很少回家,偶尔回家一趟,总喜欢在老井台旁边的大树下呆坐一会,回想起往日的岁月。那一早上就开始有了喧哗笑闹的井台,那鸡飞狗叫炊烟袅袅,那鸟鸣声、树叶在微风下的沙沙声,一位少年挑着沉重的水桶摇摇晃晃吃力地走着,这些构成了我头脑中永远抹不掉的对故乡的回忆。

后记:2012年,我的老家因建设经济开发区,村庄整体搬迁,全部住进崭新的小区楼房,用水是市自来水公司统一安装的自来水,故乡村民已经过上了梦寐以求的城里人生活。老井即使“活着”,也将无用武之地,但老井如果知道故乡现在的变化,一定会“含笑于九泉之下”。

作 者 简 介

朱良启,男,现年48岁,毕业于安师大中文本科,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现任教于烈山区淮北七中。淮北市作协会员,烈山区作协常务理事。《行参菩提》新媒体十大金牌作家。2014年开始散文随笔写作。先后有二十多篇作品在省市区获奖。在省市报刊、网络媒体发表文章二百余篇,五十万余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