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四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漫谈读书/魏昆锋

 读在现场 2020-11-17

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国度,皆有文化方面的领军人物,他们不仅仅有着过人的智慧,更重要的则是通过后天的努力读书,在前人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的生产力状况,文明程度,形成系统的理论、学说;不断地推陈出新,并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当然,人类的进步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共同推动的,而他们则是不同时代的人民群众的优秀代表。

众所周知,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从甲骨文到竹板记事,从造纸术到印刷术,中华文字清晰地记载着、传承着中华文明,不断地发扬光大。中华文化在两千多年前就大放异彩:出现过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说,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战国时期,虽然战乱纷呈,也出现了文化方面的百家争鸣的“盛世”。

自从孔子创立了私学之后,很多人有机会得以受到教育,有机会读书了。到了汉代,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在汉武帝时期被推行开来,使儒家思想得以发扬光大。直到今天,孔子的思想仍深深地影响着我们,诸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在读书和育人,学习和思考方面,孔子通过读书总结出系统的理论,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然而,在隋朝以前,读书基本上都是统治阶级的专利,孟子在《滕文公章句上》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论断,就是最好的明证。知识掌握在统治阶级手里,从奴隶社会的奴隶到封建社会的农民,他们大多数都是文盲便于被统治,即使是掌握知识的人,也被灌输了“三纲五常”,牢牢的被“君为臣纲”所束缚。

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度,唐朝更是广泛实行。科举制度的实行,使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有机会转换身份,踏入仕途,成为享受俸禄,进阶政治的一员。于是,很多人十年寒窗、埋头苦读,争取一朝登科,孟郊的《登科后》最能体现中举后的心情: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当然也有人不止十年寒窗的,范进不是到了五十四岁才考中吗,人生又有多少个五十四年呢?更有甚者,有相当多的人终生都没有通过考试。

当然,人们对于知识的追求,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最有名的刻苦读书的故事:苏秦头悬梁,孙敬锥刺股。车胤囊萤学,孙康映雪读。这些人的刻苦读书的故事,一直激励着我,初中的时候,家里还没用上电,我定好闹钟,每天早晨四点起床,用冷水洗了脸,跑步两公里,回来开始背书,四点起床,对一个孩子来说,真的睡不过来困,但正是古人刻苦读书的励志精神鼓舞着我,我才一直坚持,有一次,我挤着眼去划火柴点灯,结果,一根火柴将一盒火柴都引燃了,将我的手烧的剧痛,就再也不困了。在这些刻苦读书人的精神感召下,从小学到高中,我一直告诫自己要努力读书,掌握更多的知识,争取自己的人生有一番作为。

小的时候,父亲和老师经常问我:长大了干什么?我说:长大了要当科学家。即至稍大,才知道不是谁都能当科学家的。后来,因为家里穷,我又渴望读书,就想:长大了做一名图书管理员,这个念头在我脑海里滋生了好多年,也未能如愿。但是,经常读书的习惯,我一直保持着,即使停了电,点着蜡烛,也要翻会儿书,否则,便无法入眠。

宋代汪洙曾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虽然不一定全对,但显示了一个读书人的清高。社会也对读书人有很高的肯定。就连处处被人嘲笑的孔乙己也说:“窃书不算偷也”,又说:“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偷”历来是为人所不齿的事情,可是,说到了读书,我还真的认为孔乙己说的有道理。汉代匡衡不也凿壁偷光吗。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了,读书不再是统治阶级、有钱人的专利,国家开展扫盲运动,各种民校、冬校、夜校纷纷成立,短短的十五年,就扫除了一亿多文盲。但是,文盲依然很多。因为我爷爷是私塾先生,对教育非常重视,虽然家里穷,父亲依然读书读到了初中,这在当时可是算有学问的了。后来,父亲还当过十年教师。记忆中,经常有人求我父亲写信,年关写春联更是排着队,别人家都是年三十中午吃饭前必须贴好对联,我家往往贴好对联已经天黑了。

现在流行建微信群,妻子家是教育世家,取个群名为“温暖之家”,我嘲笑她俗气,我就给我们的家族群取个“书香门第”,爷爷是私塾先生,父亲当过教师,我好歹也是大学毕业,差不多相称吧,我自嘲地以为。可是,妻子见了,非说我家没有她家更担得起这个称谓,提出换换,我笑道:我已经抢先“注册”了。最主要的,我想孩子们看到这个群名,都应努力读书,不能愧对这个称谓。

据统计,犹太人每年每人读68本书,我们中国人每人每年读多少呢?2.4本,这是一个非常令人尴尬、令人羞耻的数字,都说犹太人勤奋、聪明,可是,对比一下,差距在读书这里。书中自有黄金屋,不读书,怎么能多掌握知识呢,尤其是现在,知识更新很快,稍一犹豫,便轻舟已过万重山了,须知: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科技发展也是突飞猛进,在尖端技术,核心技术方面,我们吃的亏好少吗?

我们的博士市长是很注重读书的,号召全民读书,并率先成立了读书会,在读书会的门两旁,有一副非常自豪的对联:一处书香地,满城读书人。如今,读书已成为界首人的风气、时尚。如果有人问你今年读了几本书,读得太少,你会不好意思的。各村也都建了图书室,市文化馆配送了种类繁多的图书,还聘请了专门的文化协管员,以便管理图书,做好服务。我非常崇拜一位领导说过的话:书被偷了不要怕,拿回去的书,总是用来看的,老是放在书架上,有什么用?书少了,我们再买。

经济的贫穷固然可怕,但知识的贫穷会更加令人窘迫。在建设精神文明的道路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多读书,读好书,从小的来说,武装自己的头脑,往大了说,会改变民族的命运。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靠团结拼搏,也要靠知识和科技,读书,是必不可少的。

作 者 简 介

魏昆锋,安徽省界首市大黄镇政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