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直肠给药已明确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

 温暖中医 2020-11-17

直肠给药是中医内病外治法之一,是根据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理论而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临床给药技术。是除口服和注射之外的第三种重要给药途径,它是指通过肛门将药物送入肠管,通过直肠粘膜的迅速吸收进入大循环,发挥药效以治疗全身或局部疾病的给药方法。

在国家发展的宏观计划下,2017年由科技部牵头,组织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2017年度课题申报工作,“直肠给药”明确纳入了国家的十三五规划,由此将直肠给药的技术带入新高度,同时这也表明,国家对于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推广工作得到了广泛认同。

中药直肠给药历史悠久

直肠给药是祖国医学传统的中药灌肠法与现代医学的药物体内吸收代谢相结合的给药方法,有直肠注入 、直肠滴入 、直肠栓剂三种分类。

直肠给药的吸收途径

直肠吸收药物三条途径:

1、通过直肠中静脉、下静脉和肛管静脉,绕过肝脏直接进入(下腔静脉)大循环,可以避免首过效应 ;

2、通过直肠上静脉,经门静脉进入肝脏代谢后,再循环至全身;

3、通过直肠淋巴系统吸收后,通过乳糜池、胸导管进入血液循环。

中医外治法直肠给药改变传统给药途径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儿科主任医师、中华中医药血液病分会委员余惠平教授在《国医》杂志专栏发表“中医外治法在儿科的临床应用”,特别强调提出直肠给药改变传统的给药途径。具体内容如下: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通过胃之“泌糟粕,蒸津液”后,再输运给大肠,大肠则吸收津液,使糟粕形成有形之粪便。中医认为,大肠与肺相表里,而“肺朝百脉“,药物经直肠吸收后可通过经脉上输于肺,再由肺将药物运送到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发挥治疗作用。清代医学家吴师机在《理淪骈文》中指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医理药理无二。”中药灌肠遵循辩证施治规律,直肠给药虽属外治法范围,却与中药口服具有同等灵活性,可随症加减用药,符合中医辩证论治原则

除中医理论论据外,直肠给药也具备一定的西医理论依据:直肠肛管的解剖生理阐明,直肠粘膜血液循环旺盛,吸收能力很强,药物可以通过三条途径进入血液循环;通过直肠上静脉、经门静脉进入肝脏代谢后循环全身;通过直肠中静脉、下静脉及肛管静脉直接进体循环;通过直肠肛管的淋巴系统吸收后,经乳糜池,胸导管进入血液。

所以,直肠给药在临床使用中彰显优势:

1、改变了传统的给药途径,拓展了用药空间;

2、操作简便,无创伤,药源易得,价格低廉,患者易接受;

3、避免了肝脏对药物的首过消除效应,提高了药物生物利用度,同时减低了对肝脏的副作用。

4、不经过上消化道,避免了对胃肠的刺激,还可避免胃酸和各种消化酶对药物的破坏;

5、吸收快、起效快,疗效确切。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直肠给药与静脉滴注在起效和疗效方面无明显差异,且直肠给药的生物利用率是口服给药的2倍。

6、对昏迷、呕吐和口服药有困难的患者,尤适合此法给药;对结肠等的治疗可发挥药物的直接接触、渗透和吸收作用,从而产生其他疗法不可替代的疗效;

7、利用肠道黏膜的通透性,某些药物的吸附作用,特别适用于没有透析条件下抢救肾功能衰竭的病人。临床应用疾病有外感高热,腹泻,病毒性肺炎、支气管炎及哮喘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直肠给药操作简便,治疗效果显著且快速,并且患者容易接受,所以获得国内权威专家权威机构的认可。

国家专利局已经通过直肠给药相关专利100多个

国家权威医学杂志发布的关于直肠给药的临床运用文章

中国的医学专家公开发表了不下2000篇关于直肠给药的相关文献,目的是将这门具有显著疗效的疗法在全国推广开来,使更多患者能通过这种疗法快速治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