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良为何能成为千古谋圣?是他有冠绝古今的才华?很多人并没读懂

 老易说史 2022-03-18

兴周八百年姜子牙,开汉四百年张留侯,这句话我虽然表达不是很准确,但是对于这句话的意思我的内心是很认同的!张良被誉为“汉初三杰”之一,也被后世推崇为“谋圣”。我且不说这种评价是否完全过于浮夸,只说如果大家如果真的读懂了张良,只会觉得这个评价并不完整。

我们时常在诧异为什么刘邦这个老流氓最后能够一统天下?除了吕雉家族给他的帮助和支持之外,刘邦一生最大的贵人就是张良,张良超过萧何,更超过韩信!张良在秦末楚汉争霸之中,屡出奇谋,是汉高祖刘邦的当之无愧的人生导师,是风采无双的一代谋圣,可以说,没有张良,就不会有“拨开迷雾见青天”的刘邦。

我们要明白每个历史传奇人物身上的艺术色彩,张良身上充斥着各种“谜一样”的问号。但这不是我们探讨历史的重点。我们探讨历史是需要从历史中找到对标和反思,我们需要从张良的意识形态中找到能让自己成长的营养。

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张良为什么能被后世奉为圭膏?他被评为“谋圣”的逻辑何在?为什么历史上会有“张良之后无良相”的说法?

张良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这个小标题可能会引发很多争议,但我依然这么选择!首先我们要明白张良为什么会在秦末汉初卷动风云?因为张良本身就是出于一种自我情绪上的自私,但他的利己主义不是关键,关键在于他的精致!

张良最有意思的是掩盖在历史下的面孔!他是三世相韩的官几代,他是美如处子的风流美男子,他是运筹帷幄之中的智者,他决胜于千里之外的谋圣,他是有想法有手段的理想者。

张良的行为基础是复仇!他的复仇对象是消灭他的家国的强大秦国,是他要证明自己的障碍,是所有阻碍他复仇的对立者。所以秦始皇、项羽都成了他的敌人。而无为的刘邦却成了他的合作伙伴。

张良身为汉初三杰之一,他和韩信、萧何不同,韩信是一个伪贵族,萧何是一个平民中的贵族,但是张良是贵族中的贵族。钟鸣鼎食,晨钟暮鼓,这个贵族之家是有既定的规律和规矩的。像这样形成稳定秩序的家族,他们的生活重中之重就是稳定,结果秦国破坏了他的稳定,这就是张良的复仇逻辑基础。

公元前230年秦国灭韩国,年少不知愁的张良被迫要去体味愁的滋味。一个人走上愁的道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这个话题又回到了“利己主义”,“利己”的想法并不可耻,也不见高明,可耻的是利己的手段,高明的也是利己的方式!

富贵梦轰然破碎,贵公子张良流亡四方,颠沛流离,走上了一条复国报仇之路!留给张良的路其实是一条如何与自己和解的道路!如何与俯瞰众生的秦始皇复仇?如何让自己心中憋屈的一口气轻松舒缓地吐出来?如何给真正的自我一个交代?

张良进行过很多试探,比如努力地加强自身修养,比如简单粗暴地派人刺杀秦始皇,比如借他人之手曲线救国……

张良散尽家财,找一个沧海力士对秦始皇进行袭击,这是果决!张良选择一击不中、即刻身退,这是理智;张良选择为韩相,选择投资刘邦,这是思考;张良选择功成身退,不再和刘邦纠缠,这是智慧!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第三次东巡路过博浪沙时,张良和沧海大力士共赴伏击地点,以大铁锤狙杀秦始皇,可惜误中副车,没能一击功成。这是社会关系的必然,也是思维上的偶然!

张良刺秦功亏一篑,但后世无数文人墨客对此吵翻了天。以仗剑任侠的酒中仙自居的唐代诗仙李白就高度赞赏张良,因为张良的行为极度符合李白“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的个性和精神。但宋代的大文豪宋东坡却只是表示了一下:呵呵!谁对?谁错?没有对错,感性上支持李白,理性上支持苏轼!

张良的复仇其实是精致的,因为他的目标很坚定,步骤很明确,关键他还知道在合适的时间收手!仇恨很容易蒙蔽一个人的双眼,懂得在合适的时候和自己、和仇恨和解的人都是值得尊重的。

张良在选择刘邦之后,尽力辅佐他(为自己报仇),在成功之后,又能事了拂衣去,这才是真正的难能可贵!

我之所以说张良是一个活得很精致的人,是因为张良是一个真正该糊涂时候糊涂,该清醒的时候清醒的人!

张良的谋略思想

张良博浪沙刺秦虽刺激、惊险无比,但它有“不成功便成仁”的风险,所以,在刺秦失败之后,张良也不得不流亡下邳。流亡也只是一个暂时状态,如果我们对于一个状态不满意,就要想方设法脱离这个状态。所以,历史上很多人对于一个真正的贵族张良反复给黄石老人(这个糟老头子坏得很)去捡鞋感到不可思议。这其实并没有什么,一个人改变自己的行为不是什么大事,改变自己的思想才是重点!张良痛定思痛,他的家仇国恨没有途径雪耻,他必须要内心挣扎和反思。他给黄石老人捡鞋就是他内心反思和挣扎的结果。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张良的挣扎和反思是有结果的。他得到了黄石老人的《太公兵法》,《太公兵法》也只是一个工具,但是这个工具对于张良是十分重要的。它拓宽了张良的思路!张良读通了这本书后,他的思想和境界上升了一个台阶。

张良得黄石公传授《太公兵法》后,才真正拥有了无往不利的工具(注意:只是工具)。生活中,很多人对于张良为什么会选择一身无赖的刘邦感到困惑!但是,大家要知道一个前提,张良在之前和很多人都聊过《太公兵法》,但是很少有人能够理解,能够和张良产生精神上的共鸣!而刘邦恰恰做到了别人做不到的事情,所以不要诧异张良对刘邦的尽心尽力。(刘邦有能力,张良有信仰!)

选择刘邦,从逻辑上来说,是一种相互成就,也是一种相互利用。刘邦能帮张良消除仇恨,张良能帮刘邦成就梦想。

张良为什么能在刘邦心目中占据那么重要的位置?可以说,刘邦怼萧何,防韩信,唯独对张良几乎是言听计从?包括在刘邦被封为汉王、入汉中(汉中也是张良向项羽争取过来的)的时候,张良出的骚主意——烧毁栈道,暂不出川。这是两个人的信任和认可问题。

刘邦在“建立革命根据地”、“提高战略格局”、“实施匹配政策”等重大问题上,都是张良给他打开了那扇窗户的!比如刘邦入关中的“约法三章”,比如刘邦“仁义大度、不拘小节”的历史印象等!刘邦仁义吗?仁义的刘邦为何会在自己第一次打下城市攻坚战——颍川的时候就屠城?刘邦大度吗?大度的刘邦为何会在韩信稍微有点冒头的时候,就想方设法使阴招剥夺他的兵权?但是,刘邦可爱吗?真可爱,因为他身边有一个张良!

刘邦是真的把张良当成人生导师了!即便在建国之后,掌握天下苍生的命运时,他依然没有迷失这一点。比如刘邦建国之后,想要仿效周天子定都洛阳,即便是通过娄敬的建议,最后也是尊重张良的意见!比如刘邦最后想和吕雉家族来个鱼死网破,想废掉太子刘盈,此时张良已经归隐,刘邦依然是相信了张良的判断。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当同怀以视之!张良的谋略逻辑基础就在于“士为知己者死”,但是这个“死”不是不顾代价的死,而是照亮自己,成就他人!

张良超于常人的地方

人和人之间都是相似的,这是我们常人的一面;人和人之间又都是不同的,这是我们超于常人的地方!张良超于常人的地方在于他无比清晰的自我认识和求得求舍的性情洒脱!

借用最近管理学培训的一句话:“认清自己,再去理解别人!”张良的理性在于他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别人要的是什么?两者如何结合?如何在合适的时候说分手。

张良是一个谋者,谋者,谋的是什么?谋的是事,是人,更是人性和利益!我通常说,人活一辈子,活得就是一个“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张良把这一点做到了极致!

很多人疑惑为什么汉初三杰中萧何要靠自污来保命?韩信要靠造反来挣扎?那是因为他们都没有张良活得通透、活得洒脱!

在部队里,一个军事组织,它必然是有军事长官和军事参谋的。军事长官负责落实战术,军事参谋负责提升战略。如果军事长官干了军事参谋的事,或者军事参谋想干军事长官的事,那么,这个军事组织基本上就完蛋了!

一个学者和一个专家的职责是不一样的。学者,是负责把行为上升到理论高度,专家,是负责把理论落实到实处!张良既是一个学者,又是一个专家!但这并不代表张良就是一个十全十美的领导者,领导者是需要有在关键时刻清醒做决策的魄力和能力的,这一点张良不如刘邦。

回到张良身上来,张良身上最可贵的品质在于他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想干什么、能干什么,然后那些事情是不能干的,哪些事情是自己想不想干都要面对的!

一个参谋是需要遏制自己成为一个主帅的想法的,这点他比韩信做得好,因为很多时候并不是你说我不想成为一个主帅,主帅就真的不把你当成一种威胁了!一个完成目标的人是需要舍得放弃的,这点他比萧何做得好,不是每个人装个糊涂就能蒙混过关的,萧何的自污有没有效果在于刘邦的容忍度,而张良事了拂衣去就是不给刘邦容忍不容忍的机会。

人生一世,不外乎在上下两根线之间折腾,下线是生死,上线是满足!如果不能确定上线,就得保证下线;如果保证了下线,则要明确上线!张良显然在这一点上是历史上做得最好的之一(还有一个是范蠡)!

我为什么说中国封建史中“张良之后无良相”?霍光?霍光过刚,所以难以保全家人!诸葛亮?诸葛亮心思太重,过于执着,所以深陷“逆天改命”的泥潭!王猛?人亡政息,死后苻坚就没有了的方向!魏征?迎难而上,只是碰到了一个需要榜样的君主而已!赵普?重文抑武的执行者而已!于谦?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血气方刚的文人傲骨而已!曾国藩?事事周全,也没有摆脱“成圣”的畏首畏尾而已……

现代人经常会问一句:读书有什么用?其实张良就给出最合理的答案!读书,可以使人识字明理,自强自立,让一个刺客成为一位帝师、一位谋圣!可以知敬畏、懂进退,可以思考并明白事情的可行性、方向性;可以知道什么时候取,什么时候舍!所以读书有用,并且要多读好书!

为什么荥阳对峙的时候,项羽把刘邦逼得没办法了。郦食其建议刘邦分封六国贵族、拉拢他们来共同对付项羽。而张良却能一针见血地指出刘邦这么干了,就是自掘坟墓!

为什么韩信在占领齐国之后,想要坐地起价,气得刘邦暴跳如雷,而张良能在第一时间内在桌子底下悄悄地踢了刘邦一脚?

为什么张良不愿意辅佐当时占尽优势的项羽,反而对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刘邦尽心尽力?趋利避祸的道理说得清楚吗?张良知道自己的出路在哪里而已?

为什么张良在功成名就的时候,会隐退修仙,他真的相信长生不老吗?为什么他在隐居修仙、不谈国事之后,还要为吕家保太子出谋划策?因为他知道什么事自己可以不干,什么事自己必须要干而已!

为什么张良会在刘邦饱受项羽摧残之后,才提出“三英灭楚”的总方针?因为知道什么时候说话别人才听得进去,什么时候的建议才最有价值,什么事情是自己没有能力完成的,必须要联合作业或者委托加工!

关于张良的事例,其实没有必要过多列举!总的来说,张良是一个常人,但是他是高于常人的!这一个总的基调应该是没有什么大的错误的!

总结:我们应该从张良身上读到什么?

假如我能遇到张良,我一定会问张良一个问题:“大仇得报又全身而退是什么感觉?”满足、骄傲还是空虚、寂寞?这个答案因人而异!但我希望张良的回答是一种释然的态度,是一种大彻大悟的空灵。

我们时常劝说周围的人不要太善良,回过头来又劝人不要太狠毒,这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话题!其实我们都是在奉劝自己和他人不要生活在一种固有的情绪之中——仇恨也好,仁慈也罢!任何一种走向极端的情绪都是有害的情绪。这就是事务的两面性!

张良是历史上在正反两面之间平衡关系做得最好的一个人之一。至于这种平衡度它是没有统一的标准的,如果非要有,那就是能让自己生活得更美好!

张良最后的隐居山林、求仙问道真的是明哲保身吗?未必,极大可能是他对当时那个社会、那个自己已经无欲无求、无牵无挂,他放下了自己的执念,他需要去追求一个更高层次的自我,哪怕那个自我那么虚无缥缈!

“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这句话背后的驱动力有两个方面,一是无奈,一是无求!张良显然是后者的成分居多!

我们真正应该理解的是,张良在自私的路上,永远保持一颗善良的心!人,要用“不择手段的无奈”来包装自己是谁也无法反驳的,也是谁也不屑于反驳的。比如说,现在很多人说,我不善良是因为周围的人对我不善良,我之所以不择手段是因为的生活充满各种无奈……难道真的是这样吗?我们现实理想的路难道真的只有一条吗?我们是否真正地思考过,什么才是与自己的能力、自己的性格最相匹配的道路?还是我们只想走一条人云亦云的捷径?

张良,实现了安邦定国的抱负,辅助君王平定了天下,留下了脍炙人口的传奇故事!这是历史留给他的光环,关于他那个充盈丰富的精神世界,我们还需要不停地去思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