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其实,“在下”真的是裹腿布

 螺蛳王老师 2020-11-18

Q:

在下究竟是什么?

相信大家在看古装影视剧的时候,常听到某人自称“在下”,以示谦卑。

其实不然,“在下”在刚开始的时候,并非表示双方地位的尊卑与否,而是与古人的一种服饰有关。

“在下”一词最早出现于《诗经·小雅·采菽(shū)》:“赤芾在股,邪幅在下。彼交匪纾,天子所予。乐只君子,天子命之。乐只君子,福禄申之。”

意思是说:红色护膝于大腿上,裹腿在下斜着绑。不怠慢不骄狂,天子因此有赐赏。诸侯君子真快乐,天子策命颁给他。诸侯君子真快乐,又有福禄赐予他。

这首诗描绘的是诸侯朝见天子时的情景:“其旂淠淠,鸾声嘒嘒。载骖载驷,君子所届。”他们旗帜猎猎扬,传来的鸾铃真动听。三马四马驾大车,远方诸侯已来临。由此也可看出,“在下”一词最早是与服饰相关的。

“芾”通“韨”,在古代是一种由熟皮制成,用于祭祀、朝见等隆重场合,遮挡于礼服膝前的装饰品,又称“蔽膝”。《诗·小雅·斯干》中有提到:“朱芾斯黄,室家君王。”

“赤芾”指的就是红色的蔽膝,要夫级别以上的人才能佩戴。《诗·小雅·车攻》同样也有提到:“赤芾金舄,会同有绎。”再细分的话就是,“天子纯朱,诸侯黄朱”。《毛诗故训传》中还说到:“大夫以上,赤带乘轩”,诸侯朝见天子“赤带在股”,也正是这种礼仪的呈现。

“邪”通“斜”,用一块布斜着裹在小腿上,就叫“邪幅”。《毛诗故训传》也有类似解释:“邪幅,偪也,偪所以自偪束也。”

“邪幅”又称“偪(bī)”,紧紧包裹在小腿上,取其逼束之意。东汉末年儒学大师郑玄则进一步解释说:“邪幅,如今行縢也,偪束其胫,自足至膝,故曰在下。”

汉代之所以把裹腿布称为“行縢(téng)”,是因为它可以紧紧裹着脚,便于跳跃,所以叫“行縢”。随后,大家就习以为常,统称为“行縢”了。陆游《夜话赠华师》也有说到:“犹能遍参在,为我买行縢。”

头巾、短褐 、行縢

“在下”一词虽然出自“邪幅在下”,但其实强调的还是古代君子诸侯与人交往的时候,要时刻约束自己的德行,不得违背祖宗礼制,更不能做出大逆不道的事情,这样天子才会赏赐“赤芾”和“邪幅”。“彼与人交接,自儡束如此,则非有解怠纾缓之心,天子以是故赐予之”。

所以,“在下”之所以被引申为人际交往时的谦辞,就是因为它的本义是教导人要像紧紧的裹腿布一样,逼束自己依礼行事,不能失礼。

这就是“在下”这一谦称的词源,但随着引申义的扩大,不论地位尊卑,不论年龄大小,不论男女,只要是交际场合,都可以自称“在下”。

不过,现在辞典中的解释都没有提到“在下”曾与天子赏赐诸侯“邪幅在下”有关,要么说是古时宴会等场合的坐席,尊者在上,卑者在下,故用作自谦;要么说是江湖人士的自称;要么说是非正史所用的非书面用语。

显然,这些解释都缺乏有力的古籍文献支持,要么属于臆测,要么属于引申义。

最后,除了“放肆”“在下”,你还想知道哪些词语的前世今生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和螺蛳君讨论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