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卜云
谁能告诉我做女性和做个人之间怎么平衡?我爱极了做母亲,只要把孩子的头放在我胸口,就能使我觉得幸福。可是我也是个需要极大地内在空间的个人——女性主义者,如果你不曾体验过生养的喜悦和痛苦,你究竟能告诉我些什么呢?
——(台湾)龙应台《孩子你慢慢来》
“叮铃铃,叮铃铃——”
可爱的兔子闹钟无情地将我从甜美的梦境里拉回。睡眼惺忪的我急忙奔向女儿的房间叫早,看到折叠整齐的床铺时不禁哑然失笑,女儿在校寄宿未回。斗转星移,不觉间爱女悄然长大,挣脱父母温暖的怀抱后,毅然收拾简单的行李寄住在学校,勇敢接受不同寻常的高中教育洗礼!
抬眼看到记录女儿诸多成长足迹的照片墙时,陪伴呵护她成长的点点滴滴如电影放映般地汇聚成连续的画面,一幕幕展现在我的脑海里……
让孩子拥有爱的能力
在我们看来,让孩子拥有爱的能力是做父母赋予孩子的首选。从女儿咿呀学语起,我们就适时引导她学会分享。自女儿上幼儿园起,我经常会收到她送的折纸、画画、涂鸦等礼物。我边夸奖她的手工作品很棒,边引导她学会感恩长辈对她的关爱,于是“三八节”或母亲节时,老师、奶奶、大妈和姑姑会同时收到宝宝稚嫩的涂鸦和“手工作品”。有次在家里吃饼干时,忽然发现是无糖型的,马上脱口而出,“妈妈,我们应该把这种饼干送给舅爹舅奶吃,他们告诉我不能吃甜东西。”家里偶尔来个小客人,她会兴高采烈地将自己的玩具等宝物摆摊似地拿出来共享。闲暇逛街时偶遇形态各异的残疾人蹲坐在路边,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掏出零钱,嘱咐她恭敬地递到他们跟前。尽管这对幼时的她是种挑战,但是却培养了她对弱势群体的关爱之情和对生命的敬畏之心。
我们深知,孩子的每一个顽固坏习惯的背后,都是由于匮乏爱。正如无数教育专家大声疾呼:对孩子最好的爱的教育应该来自于家庭,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影响着孩子。因此我们总是想方设法营造浓厚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即使遇到最困难落魄境遇时依然愿意停靠在温暖的家的港湾。正如谢霆锋的歌里唱到的“因为爱所以爱”。
读书习惯的养成
佛家语:“静能生慧,慧能生智”。《昭徳新编》曰:“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在我悟来,皆言静心阅读之妙处。小女周岁时,我特地为她准备几本小手撕不破的启蒙书,至今她背诵“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时摇动肉嘟嘟小胖手的画面依然萦绕在心间挥之不去。为了从小培养女儿爱读书的习惯,我经常带她一起读书看报,鼓励她讲故事给我们听,并将买书作为一种奖励方式。上小学后,我不仅为她购买一些必读书目,办理儿童图书馆借书卡,而且建议她和班级同学换书阅读。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女儿直接置我于一边,经常在周末和同学相约书店,不见不散。更有时在手机上搜索新书推介,经常关注卢思浩、墨宝非宝、东野圭吾等新晋作家的作品。渐渐地,我发现她早已超越我对她的“读书控制”,把我遗弃在不知名的角落里。
意识到购书的“饥饿营销法”早已过时,痛定思痛后我决定冒险陪她在阅读的深海里徜徉。除了在旅游时陪她逛书店豪购多本,我还在假期和她同读一本书,如《家》《巴黎圣母院》《解忧杂货店》《你若安好,我便是晴天》等,然后和她像朋友一样讨论书中觉慧的性格、卡西姆多的善良、推理小说的悬疑设置,抑或民国才女林徽因的传奇故事等,那是何等的惬意!记得著名作家袁袤翔先生曾说:“阅读是一种足不出户的旅游,是一种精神上的揽胜。”我想,阅读亦是沟通亲子关系的桥梁。
阳光积极的心态弥足珍贵
在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中,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赫然在列。学习毋庸置疑是孩子的主要任务,但是健康生活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而阳光心态是健康生活的必备条件。女孩往往有爱慕虚荣的天性,于是我有意识地让她穿一些亲戚好友送的旧衣服,既省去逛街的时间和开销,又培养孩子感恩之心,还兼有“防微杜渐”的良效,何乐而不为!前日浏览新闻,惊奇发现英国王室夏洛特小公主跟随爸妈一起出访波兰,脚上的一双小红鞋竟然来自于公主的叔叔哈里王子,听说还是上世纪80年代买的。英国皇室尚且如此,何况我们寻常家庭!然而豆蔻之年的她无意中展示出对服饰的敏锐察觉和独特视角依然让我折服不已,蓦然发现原来李清照《点绛唇》中“倚门回首”的青梅女孩已然出落成“娉娉袅袅”的都市少女,心里的感觉五味杂陈。
在兴趣爱好的培养中,我们力求将积极心态贯穿其中。记得她在考书法十级时需要练四种字体,畏难情绪可想而知。我们没有做到像许多优秀家长一样在养育孩子时事无巨细,但是我们不再以工作忙为借口倾向于对孩子自然放养,美名其曰“静待花开”,而是做好适时的引导,激发她自身积极向上的内驱力。因为教育规律告诉我们:缺少成长干预、任由孩子发展的状况很难有奇迹发生。看到她考级成功后的兴奋模样,我不失时机地插播了一则“广告”:你要知道没有人能真正帮你,所以你要很上进,很努力!
“家有小女初长成”本是溢满幸福的美事,但是如何和青春期的孩子相处曾是我们极为头疼的事情。初二时女儿的逆反心理时常让我焦头烂额,甚至简单的交流都会遭遇无端的反弹。曾经她将印有偶像照片的物品偷藏在房间隐蔽处;曾经敏感的她因轻描淡写的教育言辞突然含泪摔门而去,并在房门醒目处贴上“闲人勿入”纸条,留下惊诧的我们尴尬地端坐在桌边。曾经……和女儿的“拉锯战”已经打响,我只好偷偷阅读《爱的教育》《不要和青春期的孩子作对》等书籍,力图通过理论浸润思想,近距离了解青春期孩子真实的想法。矛盾最激烈时,她曾冷面无私地拒绝称呼我们,心痛的我只能通过“宝宝日记”和书信等渠道与她交流。当然冰释前嫌后的母女感情在一次次的碰撞中也得到了极大的升华。
在和女儿相伴的旅程中,一路艰辛一路欢笑。我从没奢望将女儿培养成高精尖栋梁之才,却时刻不忘将她培养成一个充满爱心、阳光积极、具有较高文化修养和高尚健全人格的幸福实践者。我特别欣赏梁晓声对“文化”的诠释: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我想,如果咱们国家人人有文化,处处显修养,文明礼仪落地生根,八礼四仪遍地开花,何愁国民核心素养的完美达成!
孩子,你慢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