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非人灵长类动物老年性痴呆病模型技术原理介绍

 生物学渣 2020-11-18

病症介绍老年性痴呆(Alzheimer’s disease, AD)是一种与年龄相关、慢性进展的大脑退行性疾病,以学习、记忆等认知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已成为严重损害全球经济和人口健康安全的重大疾病。目前,全世界均无有效治疗药物,仅有的几种药物仅能延迟病程数月。其主要病理特征为脑内的淀粉样斑块形成及神经元细胞形成的纤维缠结,但老年性痴呆发生的确切原因仍不清楚,针对这两个病理改变开发的各种新药(包括抗体药物)均无成功的范例。

模型优势该病治疗药物开发关键之一是解决动物试验的模型。在小鼠和大鼠上已有针对二个主要病理机制的转基因动物模型,也能相应产生老年性痴呆。但在这些模型上证实有效的药物在临床上均无明显建树。目前认为,生命周期仅为数月或十几个月的啮齿类动物的老年性痴呆模型与人老年性痴呆的发生发展过程相差甚远,且啮齿类动物脑部很少能产生该病的一个主要病理特征--神经纤维缠结,这使啮齿类模型对研究人老年性痴呆治疗药物的价值有较大局限。我们通过建立化学诱导非人灵长类动物(食蟹猴)的AD模型。结合原代培养神经元、动物模型和MCI、AD临床病例,综合运用行为学、形态学、电生理学、生化和分子生物学、活体脑代谢和分子神经影像学手段,从多层面、系统研究和阐明Aβ与硫胺素代谢异常之间的关系,以及硫胺素代谢异常损害脑葡萄糖代谢、认知相关神经环路的作用和机制,为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AD诊疗方法或防治药物奠定基础。

v 老年痴呆疾病

§ 实验动物

ü 20或20岁以上猴

§ 实验方法

ü 脑部PET检测

ü 并进行长期认知功能培训,获得认知功能

ü 冈田酸长期脑室内注射,诱导老年性痴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