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始皇:不尽杀六国贵族而为自食其果

 苍鹰的天空 2020-11-18
秦始皇:枉背残暴之名,不尽杀六国贵族而为自己的手软付出了代价

  秦始皇: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评价秦始皇其实是很可笑的一件事,作为千古一帝,其地位早已是共识,毛主席就很是崇尚他,曾写诗对一位郭姓文人写的评价秦始皇的《十批判书》,明确表示了不满,这也许是郭姓文人一生后悔的事了。

但是,在评价秦始皇时,“暴君”二字一直始终是相伴相随的,不然不会“二世而亡”;其实我觉得这是两码事,不应该混为一谈。

秦始皇在历史上被评为暴君自是不假,但对他的残暴还是要细加分析,一是在他的眼中,没有什么不可能做到的事,只有死亡能让他感到恐惧,所以他为了目的,会不顾一切的横征暴敛,尽其所欲。

其次,他消灭六国实现了统一大业,这对其他六国而言,是亡国的切肤之痛,面对秦国所做的一切,将暴君一词贴在他的身上,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秦始皇:枉背残暴之名,不尽杀六国贵族而为自己的手软付出了代价

  最重要,也最为大家所熟悉的,莫过于焚书坑儒了,此事长期以来被铁定他成为暴君的典型事实,而依照现在的考据,主流说法是有些冤枉他了,因为,他坑的是“术士”而非“儒生”。

书,他肯定是烧了不少,但他烧的是各国的史书,因为里面有很多对秦国不利的内容,为了统治的需要,索性一把火烧了。

但他在保留了种植医学卜筮等书籍的同时,对各种将要烧毁的书籍还是留了副本,存放在国家图书馆中,以备查阅,只是他没想到,没几年便被项羽烧了个干干净净。

至于坑儒一事就不多饶舌了,论据多多,是后人强加在秦始皇头上的,说子虚之事倒也不算,但别有用心的夸大之辞是肯定的。

秦始皇:枉背残暴之名,不尽杀六国贵族而为自己的手软付出了代价

  要我说,秦始皇实在不能算是个暴君,相反,却是一个心胸开阔之人,最典型的是对待燕国的态度上,那真可谓叫有仁慈之心,想那太子丹上演“荆轲刺秦王”,如果秦始皇是暴君,还不立即发兵,不把那燕国灭了才怪。

但是,他还是按照既定方针,按顺序来灭亡六国,及燕国覆灭后,他也并没有翻旧账,对燕国还是实在怀柔政策,就如同那“刺秦”一事根本没发生一般。

再有一点,按常识,灭了任何一个国家之后,都会将国君一族斩草除根,但秦始皇却并没有按这一常规行事,他只是将皇族们软禁,限制其自由,仅此而已,当然,最终那些各国的国君还是都被害死了,但没有任何关于其家族被害的记录。

而对该国的贵族,则听之任之,并没有行杀戮之事,这实在同他“暴君”的声名大相径庭;而正是他这一做法,给他带来了灭顶之灾,那些六国贵族一门心思的想要刺杀秦始皇,这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张良在博浪沙雇人行刺,差点送了命。

秦始皇:枉背残暴之名,不尽杀六国贵族而为自己的手软付出了代价

  及陈胜起事,六国贵族纷纷乘乱复国,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都参加了义军,而最终是由楚国贵族出身的项羽将秦军主力一举歼灭,秦国遭致二世而亡的厄运。

可以这样说,如果不是这些贵族的帮助,仅凭刘邦或陈胜这些底层社会混迹之人,是不可能推翻秦王朝的,所以我觉得是否可以这样说,秦始皇还不够残暴,要是更冷血些,也许不会二世而亡的。

表面上看,秦始皇是专制和残暴的,但是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他是尊崇法家的铁腕治国来维持统治的,但是,在当时的朝堂,任何时候都有着一帮信奉儒学的大臣,如博士淳于越还担任着公子扶苏的老师,而他所作出的决定,往往是经过各学派人物在激烈辩论后,才最终决定。

最著名的便是对《逐客令》的修改,以及“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决策,这是不是也可以说明,他还是一个有包容心的皇帝,如果他只尊崇一个学派,是不会出现这一现象的。

秦始皇:枉背残暴之名,不尽杀六国贵族而为自己的手软付出了代价

尽管在历史上,秦始皇一再被黑,但现在说他是千古一帝,几乎就是废话,现在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他统一后诸多的政策,使得中华民族形成一个伟大的群体,连绵数千年而一直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秦朝之所以二世而亡,最根本的原因是被德不配位的胡亥和奸臣赵高给祸害了,当然,这其中李斯的私心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设想一下,如果是公子扶苏继位,那肯定是不会“勃也迅疾,去也迅疾”的。

秦始皇一生留下了许多了谜团,甚至被冠以私生子之名,而他在掌握权力后,对政敌和嫪毐、吕不韦这一堆乱七八糟事情的处理上,我觉得自有他的道理,不如此就不能巩固他的地位。

但是,他对这些事情却并未如后来的朱元璋那样的血腥,一杀便是数万人,而只采取首恶必办的原则,对那些协从及家属,也就是夺爵抄家迁徒,这也温柔了许多。

秦始皇:枉背残暴之名,不尽杀六国贵族而为自己的手软付出了代价

  他一生所恨之人也不多,那要仅要20万人便夸口能灭楚国的李信,吃了败仗后,也没有斩首连坐,唯一憎恨之人似乎只有一个背叛他的樊於期。

秦始皇对六国贵族以及民众其实还是相当温柔的,至少是同秦地的原住民是“一视同仁”的,他并没有如后世一些统治者,将新得之地的民众划为三六九等,他是尽可能的不激化矛盾,只要臣服大秦帝国,就都是帝国臣民。

他对以前六国的官吏,一般都是按旧职行事,同以往一样进行职能管理,以期达到在灭六国后,依然“黔首安宁,不用兵革。六亲相保,终无寇贼。驩欣奉教,尽知法式”的目的。

秦始皇可以说并不是一个残暴的君主,他生在赵国,一出生就是一个饱受白眼的孩子,成天东躲西藏,提心吊胆,就不是一个在正常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童,及至13岁,突然成为秦国的君主,一直就隐忍着母亲和吕不韦给他带来的压力,甚至还要受母亲的面首嫪毐的羞辱。

秦始皇:枉背残暴之名,不尽杀六国贵族而为自己的手软付出了代价

  等到21岁真正掌控朝权后,他才一举将身边的威胁去除,然后,一门心思进行统一战争,经过多年的努力,方才统一了天下。

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国家,仅此一项,便可称为千古一帝了,但那是依靠着大秦历代先祖数代人的努力,把握好走向,顺势而为之,秦始皇个人的作用自是不容忽视,但也要看到,先人为他打下统一的坚实基础,也是绝对重要的关键环节。

统一文字,度量衡等措施是统一后的必然,是任何一个皇帝在这个位置上都要做的事,作用巨大,但并无出奇之处;他实行“郡县制”,才是他作为千古一帝的最伟大之处。

“郡县制”不同于以前“分封制”,前者是中央派官员对地方进行管理,而后者则是拥有一切权力,极易形成对中央有威胁的“封国”,秦以前一直是实行的“分封制”,其结果是形成各个大小不等的国家。

秦始皇:枉背残暴之名,不尽杀六国贵族而为自己的手软付出了代价

  当那些鼓吹要按照三皇五帝的成例来行复古之事时,也就是要进行“分封”时,秦始皇果断的听取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实行“郡县制”,正是他的这一决断,使得中华民族在大一统的意识下,一直延续到今天。

秦始皇所采取的新政都没有前例可循的,而他所有的政策都是围绕着大统一这根主线实施的,后世虽小有反复,但“郡县制”却一直是国家的主动脉。

“郡县制”彻底斩断了六国贵族复国的梦想,但是,秦帝国的强大,使得他们不敢乱说乱动,只能蛰伏起来,静候时机,最终乘着大泽乡陈胜的一声呐喊,将秦朝推翻。

如果秦始皇九泉有知,肯定会后悔莫及,早知道这样,就应该将这些六国贵族杀个干净,至少也要逐去荒蛮之地圈将起来,让他们永世不得翻身,“手软心不黑,不是真角色”,秦始皇白背了个残暴之名,却为自己的仁慈,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秦始皇:枉背残暴之名,不尽杀六国贵族而为自己的手软付出了代价

  说他残暴还有另外两件事,一是修秦始皇陵,二修长城,这都是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消耗了巨大的国有资源,弄得全国怨声载道,民不聊生,而陈胜吴广及刘邦,都是同这有关,直接引发了秦末的战争,最后是导致秦国的灭亡。

统一后的秦帝国总人口大约两千万,修皇陵动用了70万,修长城则达到200万,加上蒙恬所率的数十万驻军,数量更是惊人,所以,以这个来证明秦始皇的残暴,似乎并无不妥。

前面说过,秦始皇认为,除了生死是自己不能掌控的以外,其他就没有自己办不到的事,他也不相信会有人将自己一手创建的帝国推翻,所以,他会穷奢极欲,为所欲为,而我们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当然是很残暴的。

一方面怕死,梦想着长生不老,迷信术士之言,派徐福出海寻找神仙;另一方面则为自己身后修建地下宫殿,期望死后在此依然能够指点江山,尽情享受,这是秦代版的“一颗红心,两手准备”。

秦始皇:枉背残暴之名,不尽杀六国贵族而为自己的手软付出了代价

  作为一个封建帝王,有这想法肯定是很自然的,他的思维方式不是我们现代人所能相比的,但是,我们有理由能够理解他的想法,如果我们站在现代人的思维角度去衡量他,并将其荒诞的成分放大,那怎么指责都是有道理的。

至于修长城,历来是一个很尴尬的话题,一方面我们对长城是大加赞扬,“钢铁长城”“民族象征”等好词不绝于耳;但另一方面又对秦始皇修长城横加指责,是其暴政的主要方面,后世如“孟姜女哭长城”等戏剧和传说,更让人们加深了秦始皇是暴君的印象。

我对长城一直颇有微词,认为它就是农耕民族在远古小农经济观念下的产物,就如同动物界的狮王用尿液给自己的领地作标识一般,或者就像农村人弄几根竹竿将自己的菜园子围上,向大家宣告自己对此的权益,除此之外,实在是没有什么作用。

从山海关到居庸关,绵延两万多公里,而长城除了标识农耕和游牧的分界线以外,从来就没有起到过任何防御的作用,在长城上也没有发生过任何战斗,它就是一个精神象征,也是一个投入产出比严重不相符的篱笆墙。

秦始皇:枉背残暴之名,不尽杀六国贵族而为自己的手软付出了代价

  除了元朝和清朝外,历代都修长城,明代在秦以后又一次大规模的修建,现在的长城除了有点点旅游收入外,其他实在没有什么意义;只是作为一个符号而被世人识得,无论是当年的匈奴和后来的满清,长城何曾起过一点防御的作用?

也就是说,长城收获的是精神层面的东西,正因为有了长城,才有了中国数千年历史上的华夷之辩,也许,这是长城的价值所以,但是,付出的代价也太高了,秦始皇要是知道仅仅只有这点作用,肯定不会去修的。

秦始皇是个勤奋的皇帝,他每天要翻约120斤的竹简来处理国家大事,“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他为扬威,不惜自己的身体,多次出巡,最后死在视察各地的路上,年龄还不到50岁。

秦始皇生时悲催,死后就更惨了,在赵高一伙人为确保胡亥上位,秘不发丧的情况下,将他的尸体同一堆臭咸鱼混在一起,慢吞吞地运回首都咸阳,想想都感到恐惧,可惜他一世英名,最后落得这般下场。

秦始皇:枉背残暴之名,不尽杀六国贵族而为自己的手软付出了代价

  观秦始皇的一生,实在是个孤独之人,他的出身决定了他是一个没有受到关爱之人,是一个地位很高,但身份却很模糊之人,幼年在那多病的父亲和荒淫的母亲的看护下,能有多少欢乐?然后又作为投资商品,在尚父吕不韦和假父嫪毐两人的操纵下,一直是战战兢兢的生活。

而秦宫中各国势力的争斗,夹杂着母系背景,更是上演着一出又一出的悲喜剧,使得他一生对女性都有一种很怪异的认知,后人都说他是“弑父囚母”,其实我觉得他在处理有生父嫌疑的吕不韦及淫荡母亲赵姬的问题上,已经是很温柔了。

正是后宫各国势力的角逐及对母亲行为的不齿,使得他这一生都没有立过皇后,他号称三千佳丽,还有那将六国扫灭后弄来的各国后宫美人,那数量也是很惊人的,但,却没有一个知心女性来安抚他那颗孤独的心,他此生唯一赞扬过的女人,却是一个我们四川的一个叫做“清”寡妇,好可怜!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秦始皇:枉背残暴之名,不尽杀六国贵族而为自己的手软付出了代价

  他用十年时间,纵横天下,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灭六国而一统天下,“众王毕,始皇出!”他前无古人地开“郡县”体制之源而延续至今,所以,毛主席对秦始皇是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称他为“祖龙”。

对暴君之名,这秦始皇是背了数千年,我觉得其实是有点冤枉了,他滥用民力是有,残酷镇压也有,刑律苛刻也有,但后世统治者哪个又不是如此行事?为何就他被妖魔化到顶级的程度呢?甚至连他的长相都被说成是残疾人了。

个个得了天下后都学他称为皇帝,没见一个有过改动,叫其他的啥名字;个个为统治思想收书烧书,历代不绝,却偏偏扭着他焚书坑儒不放;个个骂他筑长城劳民伤财又代代不断地修,个个骂他残暴无比,却又将诛三族升级为诛灭九族。

他从没有屠过城,反倒是被后世普遍同情的项羽以及曹操行过这惨绝人寰之事;他不杀功臣,税赋行十二税一,同汉初相当,在他统治的时期,没有大量饥民流离失所的现象,这与“暴君”的形象实在是不符。

秦始皇:枉背残暴之名,不尽杀六国贵族而为自己的手软付出了代价

  好在秦始皇的功绩够大,虽然历朝历代骂声不止,嗜血暴虐,杀人如麻,专制独裁,千古暴君的一堆,但中间亦是夹杂着颂扬之声,如功如丘山,名传万世。千古一帝,千古英雄的也是一堆,他成了一个被后人任意涂描之人。

可惜的是,秦始皇统治的时期太短了,秦王朝二世而亡,历史记载只能由取代他的汉朝文人来书写了,于是,他便有了一个残暴的形象存在于人们的观念中了。

所以,说秦始皇是暴君的人,一看就是书没有读好,我们不能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待和评价秦始皇,亦不能轻易地将暴君一词安在他的头上,只能看他在中国历史上所发挥的作用,是前进还是倒退。

如果站在这个角度来衡量,他就如同中国历史的蓄水大坝,一切之前的水向他注入,一切之后的水从他流出;他统治的时间虽然短暂,但如一颗流星一般,瞬间划过星空之后,照亮的,却是整个黑暗,而在他之后,中华民族的天空中,是繁星点点的璀璨星河!

所以,他是千古一帝,数千年的中国历史,能配得上这一称号之人,唯他一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