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少年营——贵州站∣寒假活动招募

 skysun000001 2020-11-18

中国少年营

贵州

中国国家地理

2021年2月3日-9日



《中国国家地理》2004年10月刊  贵州专辑

在本站活动中,我们将跟随中国国家地理科学考察部,探访世界最大口径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FAST,了解科学家利用它所取得的一系列天文发现;走进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喀斯特原生森林,考察该区域丰富多变的生境以及所承载的生物多样性;考察凯里生物群,从化石了解中寒武纪早期的古生物类群以及寒武纪生物大爆发事件;中国国纸之乡—石桥,体验这里人们创造的花草纸制作工艺。


我们将考察巫山岩画群,读取当地民族古老族群在生存繁衍过程中创造出的文明;走进中国唯一枪手部落—岜沙,探索这一苗族支系依然持有火枪、保留古老发式的秘密;在肇兴侗寨,我们走访淳朴、热情的侗族人,欣赏技惊四座的侗族大歌,进行深入的民族文化交流。课堂上,我们按语言体系、服饰、节日、生活习惯等特点,把中国56个民族大致归类、排序,寻找中国各民族的差异与共性,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和而不同”。



 活动信息


活动时间:

2021年2月3日-9日(7天)

活动地点:

贵阳(集合/解散)、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活动费用:
7800元/人
(中国国家地理科学考察会员享9.5折)

活动组织方:
中国国家地理科学考察部

活动形式:
可选择儿童单飞(孩子年龄限9—16岁)
亦可选择亲子,家长也可参加(孩子年龄限8—16岁)
队伍由中国国家地理科考领队、专家、指导老师、来自全国的小队员及家长组成

目的地介绍

01


云贵高原上的喀斯特森林



荔波保存着亚热带喀斯特自然环境的本来面目

在贵州连绵如涛的喀斯特山地上,刀劈斧削的石林,体现出大自然特有的几何形式美。但裸露的喀斯特景观有时却给人以悲凉之感。当荔波茂兰喀斯特森林被发现以后,人们无不对这一罕见的绿色喀斯特景观倍加珍爱。荔波茂兰喀斯特森林的原始自然本底,是亚热带喀斯特自然环境的本来面目。


荔波喀斯特森林中原始林木葱郁繁茂


茂兰喀斯特森林位于贵州南部荔波县境内。茂密森林植被覆盖下的喀斯特峰丛波连起伏,独具特色的喀斯特漏斗森林、洼地森林纵横交错,原始林木葱郁繁茂,水秀山青,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喀斯特原生森林风光,是世界上同纬度地区绝无仅有的。


茂密森林植被覆盖下的喀斯特峰丛波连起伏


此处森林有着丰富的生物资源,高等植物近千种,珍稀植物主要有掌叶木、任木、穗花杉、香果树、罗汉松、短叶黄杉等。林中高大的乔木、密集的灌木及各种粗细不等的藤条,难分难解地交织在一起。这是世界同纬度地区残存下来的一片相对集中、原生性强且相对稳定的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


02


 世界最大口径射电望远镜—FSAT



中国天眼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Telescope),简称FAST,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克度镇大窝凼的喀斯特洼坑中,它是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主导建设、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

 

根据野外考察、模拟计算和综合评价

优选出平塘大窝凼洼地作FAST观测台址

FAST这项大工程的设想、选址、勘察、设计、施工至投入使用历经20余年。其中,利用贵州天然喀斯特巨型洼地作为望远镜台址,是整个系统工程3项自主创新之一。


建设前的贵州大窝凼洼地


FAST选址的洼地必须符合尽可能圆、既要交通方便又要相对隔离、台址稳定、没有无线电干扰等若干要求。洼地的直径要求随着工程的不断优化而改变,从开始的300米、350米、400米直到500米,因此选址工作一直跟进了十多年,最后根据野外考察、模拟计算和综合评价,优选出平塘大窝凼洼地作FAST观测台址。


 

FAST巨大的接收面积注定了它有其它望远镜无法比拟的优势,即超高的灵敏度。而FAST最最强大的一点是它的“眼睛”会动,也就是说FAST可以克服地球的自转,对天体目标源进行跟踪观测。而这也是世界上第二大的单面口径射电望远镜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所不能做到的。


 

在FAST的科学目标中,确实包括“寻找地外文明”,但排在最前列的目标是“寻找脉冲星”。脉冲星是周期性发射脉冲信号的星体,脉冲星的观测研究在时间尺度、深空自主导航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03


少数民族


嗜银的民族—苗族

没有哪一个民族像苗族这样嗜银的。这只要看看苗族女性的服饰就全能明了。每当节日或婚嫁,苗族姑娘便银衣盛装出场,从头至脚前前后后的“全副武装”。其装饰之华丽精美,令人眼花缭乱。而姑娘们却个个显得雍容华贵,走起路来,婀娜多姿,银铃叮当。

雷山地区的苗族服饰十分亮丽

苗族的银饰有头饰、耳饰、颈饰、胸饰、背饰、衣饰、手饰、脚饰。每一部位的银饰,又有不同的品种和款式,其品种之繁多与款式之丰富,大概是能想到的装饰用途都想到了。比如我们常见的头饰,就有银牛角、银凤冠、银扇、银抹额、银插花、银簪、银梳……如果没有亲眼目睹,恐怕听说了也未必能明白那物品是什么样的。

 

到了盛大的节日或者女儿出嫁时

母亲会拿出全套的银饰为女儿装扮

苗家姑娘的银饰,往往是家里的传家宝,是几代人的传承和积攒。平时里都珍而重之地收藏起来,甚至放在密闭的大缸中,以隔绝空气,防止银饰变黑。只有到了盛大的节日或者女儿出嫁时,母亲才会拿出全套的银饰,为女儿悉心地装扮起来。

 

银饰与刺绣的结合是苗族服饰的特点

银饰与刺绣的结合是苗族服饰的特点。苗绣不仅手法多样,如平绣、锁绣、辫绣,而且布满整件服装,细心看的话,只见头巾、衣领、袖腰、袖口、衣肩、衣背、衣摆、腰带、围腰、裙子、裹腿布巾、鞋子及围兜等都有刺绣装饰。

最后的枪手部落—岜沙苗寨

岜沙苗寨至今保留着佩带火枪(岜沙持枪获得公安机关特别批准)、祭拜古树、行成人礼等古老的生活习俗。成人礼后的岜沙人就会枪不离身,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枪手部落”。

 

岜沙秋千节,枪手们集中在村寨门口向天鸣枪

岜沙至今还保留着用镰刀剃头的古老习俗,寨中长老用镰刀给男子剃头,剃掉周围头发,留下头顶一撮,并盘发为鬏髻,额勒挑花布巾。岜沙男子头上的发髻,是男性装束的最重要标志,并终生保持这种发式。这是迄今为止中国所能见到最古老的男性发式,人类学者称这种椎髻发式造型是“活着的兵马俑”。



用歌声传递思想的民族—侗族

历史上侗族是一个没有经受过大的战争或大的自然灾害的民族,侗族文化不断在“扩散”,而不是由于天灾人祸的“迁徙”。侗族的文化扩散历程,造就了侗族人热心、热爱公益与互助扶弱的民族共性。


侗族

侗族村寨,主要以鼓楼、廊桥最具特色。青山绿水和侗族人勤劳的身影相互辉映,在古老的贵州大地显示出诱人的魅力。


贵州黎平的肇兴侗寨


贵州黎平的肇兴侗寨是黔东南侗族地区最大的侗族村寨之一,号称“黎平第一侗寨”。肇兴侗寨有五座春笋般的鼓楼耸立于寨中,称“鼓楼群”。5座鼓楼恰如5朵荷花,分布在仁、义、礼、智、信五个自然寨。


黎平县地坪寨的风雨桥是侗族风雨桥建筑的代表


侗族大歌虽已名扬中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但很多人不知道侗族大歌不单纯是一种民间音乐或民间艺术,它更是侗族人精神生活中的最高境界,也是侗族人严格恪守的行为准则。


鼓楼是全寨人集会议事、处理地方重大事情的地方


侗族大歌的主要特点是“一多三无”,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无固定曲谱。多声部就是一领众和,独高众低。侗族大歌这种合唱艺术没有指挥,但心心相映的侗族人能演唱得整齐、和谐。“无伴奏音乐”或“无伴奏合唱”都有一个“定音器”,但侗族大歌没有,演唱侗族大歌全凭经验起音。


侗族大歌的特点: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


侗族大歌没有固定的曲谱,同样是《蝉歌》,各地、各村寨、各歌队都有他们自己的唱法,因此才有“岩洞大歌”、“三龙大歌”、“肇兴大歌”等一些以地名为标志的侗族大歌种类。


小黄村1212名侗族人同台演唱侗族大歌


2003年11月28日,贵州省从江县侗族大歌节上,位于大山深处的高增乡小黄村1212名侗族人同台演唱侗族大歌。参加这次演唱的,年龄最大的是花甲老人,最小的才4岁。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的侗族大歌演唱难度极高,但他们配合十分到位,旋律多变,悦耳动听。


04


巫山岩画群



在贵州的崇山峻岭、大江小溪边,掩藏和流淌着数不清的秘密。复杂的地理环境,支离破碎的文献记载,迁徙演变的众多民族,都增加了贵州岩画的神秘性。

 

巫山岩画群记载着当地先民的哪些秘密?


龙里县巫山岩画群是贵州目前已发现的面积最大、图像最多、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岩画群,由抄纸岩(也叫大岩脚)岩画、大砂田岩画、猫脑壳岩画三部分组成。


猫脑壳岩画共有画迹十多处

 

千百年来,这些色彩鲜艳的图像、符号一直在无声地诉说着,并等待着人们的解读。它们产生于什么时代和背境,其功用如何?岩画的创作者是谁,它在传达着怎样的信息?

 

猫脑壳岩画 “斗邪图' 



05


夹缝中造就的生物多样性


 

形形色色的动植物就生活在这样的山林中

大部分喀斯特地区并不具备形成森林生态系统的必要条件。喀斯特地貌的土被不连续、土层浅薄,只有在洼地和谷地底部有浅薄的土层,再加上喀斯特地表岩层渗漏强、蓄水能力差,导致地表水严重缺乏。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下,树木的根系只能长在石沟石缝中,越往山顶林木越矮小纤细。


喀斯特山上的树木把根扎入坚硬的石灰岩中

 

然而正是树木的不断死亡和消失,悄悄改变着喀斯特石山的地质特征——年复一年积聚的枯枝落叶层积蓄着水源,倒塌的树干和腐殖质缓慢充填着地表的裂缝,根系和树叶减缓了大气降水的急剧下渗。更多森林滞留水出现在洼地,也出现在岩山的中层和上层。

南方喀斯特地区的丛林中,榕树的果实醒目诱人

这是一个极其缓慢又很不稳定的过程,各样树木花草,就在这个过程中,依靠祖辈用身体拦截下的水分,吸吮着腐败枝叶中的养分,逐渐占据了喀斯特石山的每一个角落。形形色色的动植物就生活在这样的山林中。

2008年,科学工作者首次拍摄到务川臭蛙的繁殖行为


蕈蚊幼虫的捕食陷阱

一只拉步甲在捕食螽斯

一只荔波睑虎因感受到威胁而做出警示的反应

06


 独特的地方风物




梯田文化


贵州的梯田

在贵州的大山里时不时地可以看见一片片的梯田。气势磅礴,而且线条优美,极具魅力,特别是那居于梯田间的山村、小寨与梯田交相辉映,并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酸汤火锅

贵州山区独具特色的美食当属酸汤火锅了。将泡过糯米的水收集于竹筒内,放置在火炉旁边用以保温,蒸饭时就使用这种糯米水,饭熟了,再度将蒸饭水倒回竹筒里。如此反复数次,竹筒内温热的水开始发酵,散发出清淡的酸味儿来。

贵州山区独具特色的美食当属酸汤火锅

如此得来的“酸汤”,是酸汤火锅最重要的必备之物,用这种汤加上野葱、姜、蒜、木姜子等调味料,就可以放入肥鱼、虾螺等河鲜,煮至鱼肉将熟时上桌。热汤沸腾,边吃鱼肉,还可边涮些时蔬野菜。

贵州山区少数民族村寨中,“白酸汤”最为经典

虽然酸汤火锅的做法在苗族、侗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之中,各个寨子都有各自的独特技法和味道,但无论哪种酸汤,只要离了贵州山区,随着水土气候发生变化,酸汤中的微生物菌落构成也会随之改变,味道就变得多少“不正宗”起来。



独具创新的花草纸

贵州石桥村制造的花草纸

石桥村被称为“中国古法造纸之乡”,在这里人们对造纸有着自己独特的花样理解。他们将造纸技术与大自然完美结合,将花草封装在两层纸浆中,产生了独具创新的花草纸。

用花草纸制作的灯笼



行程亮点


01


56个民族专题报告与苗侗民族考察



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结合成的相互依存的、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整体。56个民族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曾推出“中国的56个民族”专题系列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按语言体系把民族大致归类、排序,拟将各民族的差异与共性展示出来。

中国国家地理》曾推出中国56个民族系列专辑

语言分类学家认为,中国各民族源于6000-8000年前操不同母语的原始部落,由于迁徙、战争、自然灾害等原因,原始部落长期分化和重新组合,不同人群使用的语言各自朝着不同方向发展,形成了既有同源关系、又有很大差异的独立的民族语言。语言与民族不是一一对应的,两者之间有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关系。

 苗寨和苗族人的生活

在本次活动中,我们将在人类学专家的指导下,通过了解各民族语言体系、风俗习惯,理解中国56民族的在发展历史中的相互关系。同时,我们将走进苗族与侗族村寨,通过实地走访、考察、交流,了解他们的语言特点、生活面貌、风俗文化,理解他们在中华民族中的发展脉络。


02


书本之外的鲜活体验



孩子们将在学科权威导师的引领下,进行实地的科学考察,获得书本无法触达的鲜活知识,增强独立思考、科学发现、文化认知等多种能力,在活动中“赢”得自我成长。下面以刚刚结束的中国少年营2020年暑期四站活动为例,简述孩子们是如何读“无字之书”的。
 
孩子们正在与秦岭人密切访谈
了解秦岭南坡的居民生活习惯(陕西站)

领队在指挥孩子们有条不紊地跨过涨水的溪流(陕西站)

 

汉代河仓城遗址下的汉服少年(甘肃站)

 

架设红外摄像机,进行野生动物监测(四川站)

 

小队员在体验第一代航天员训练模拟器(海南站)

 

在火山熔岩隧道中探究地质学原理(海南站)


03


课题研究、考察报告、获得荣誉



孩子们将在考察过程中整理分析繁杂的数据与现象,挖掘背后隐藏的科学意义,完成课题的同时,生成全面的科考报告,获得《中国国家地理》颁发的“跟中国国家地理看广西”荣誉证书和荣誉奖牌。

在指导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正在商讨课题汇报方案
 

队员笔记上,清晰的记录了锁阳、红柳等西北耐旱植物(甘肃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