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叶澜:一节好课的标准

 木一过 2020-11-18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认为,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可是有一些基本的要求,其大致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有意义,即扎实

在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首先是有意义的。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继续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是他越来越会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这样,学生才会学到新东西。学生上课,“进来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如果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一切都很顺利,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何必再上这个课呢?换句话说,有意义的课,它首先应该是一节扎实的课。

有效率,即充实

有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这节课下来,对全班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层次的、困难的,他们分别有多少效果;二是效率的高低。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可是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都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节课应该是充实的课。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做,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的能量很大。

生成性,即丰实

一节好课不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和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常态性,即平实

不少教师受公开课、观摩课的影响太深,一旦开课,容易出现的毛病是准备过度。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就拿着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再没有新的东西呈现。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可是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间,需要思维的碰撞及相应的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应该相互生成许多新的知识。

公开课、观摩课更应该是“研讨课”。不管是谁坐在你的教室里,哪怕是部长、市长,你都要旁若无人,你是为学生上课,不是给听课的人听,要“无他人”。这样的课是平实(平平常常、实实在在)的课,是平时都能上的课,而不是有多人帮着准备,而后才能上的课。

有待完善,即真实

一节课不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课造假的可能性最大。只要是真实的就会有缺憾,有缺憾是真实的一个指标。公开课、观摩课要上成没有一点问题,可是预设的目标本身就是错误的,这样的预设给教师增加很多心理压力,然后做大量准备,最后的效果往往是出不了“”。有了问题,才有进步的开始,不能把自己装扮、遮掩起来。

生活中的课本来就是有待完善,这样的课称之为真实的课。扎实、充实、平实、真实,说起来好像很容易,真正做起来却很难。正是在这样的一个追求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提高,心胸才能博大起来,同时也才能真正享受到,教学作为一个创造过程的全部欢乐和智慧的体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