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T.story】2020长三角城市创新生态指数② |四个维度来看长三角创新生态指数

 yanyahoo 2020-11-18

从2019年长三角创新生态指数的得分情况来看,创新生态总体发展最好的是上海,杭州、南京、苏州、合肥、无锡、宁波、嘉兴。总体来看,长三角从东部沿海到西部内陆地区分值递减,从北部到南部地区中部近沪城市分值较高,同时在三省省会城市及邻近地区出现区域分值极点。

01

从创新人才、创新资本、创新平台

构成的一级指标生态创新资源来看

在创新资源方面上海及省会城市等发展较好的地区由于历史积累及政策倾斜的原因占有大量的科技创新资源,在人才、资金、平台方面都具有较大优势,是生态创新发展的基础。

由此可见,城市与城市之间在生态创新资源方面悬殊较大,在人才吸引、资金聚集和创建平台的能力均有明显差距。

相关调查报告显示,在高水平人才方面,上海人才流入/人才流出比达到1.41,是长三角城市中最高的;而在数字人才领域,上海人才流入/人才流出比也达1.35。此外,上海的高级金融、国际航运等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在全国占比较高。因此,从人才吸引就足以看出上海在创新资源方面中占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居于后十位的城市,如安庆、亳州和阜阳等市,在创新发展中大多具有较多的痛点和难点,且低效企业较多,局部创新改革力度不够,创新政策落实不到位等等,拉大了与上海及各省会城市之间的生态创新发展差距。

02

从创新成果、成果转化构成的一级

生态创新产出来看

在生态创新产出方面地区表现差异较小,整体表现趋于稳定。生态创新产出代表着创新对于城市的贡献能力,若创新成果和成果转化率较高,则表明城市的创新活力较强,可以推动城市创新的可持续性发展。

从41个长三角城市的生态创新产出排名中发现,南京市的创新产出能力突出,并领先于长三角区域的龙头城市;其次,嘉兴、上海、苏州、湖州和杭州排名均较为靠前。

通过排名可以看出,除南京外,浙江省的城市在创新产出能力方面表现也较为显著。

2018年,南京市的PCT专利申请大幅增长170%;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43%,达10418件,首次跃居全省第1位;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59.1件,位居全省第1、全国第3等;浙江省政府也出台相应政策来激发创新动力,促进了相关城市的高效率创新产出,如2018年嘉兴、湖州和杭州的发明专利授权量分别为2506件、1831件和10267件;以及三市的国家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分别为1267家、758家和1557家。一个城市的生态创新产出水平对于衡量其创新生态能力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03

从产业结构、增量潜力、效率潜力

一级指标生态产业潜力来看

长三角区域以上海为龙头的三省一市省会城市的辐射效应强,同时部分城市产业承接能力强,从而导致长三角效率潜力方面中坚力量地区较多。

近年来,上海大都市圈“1+7”城市群逐步建成,更好地发挥了上海对周边城市产业潜力的辐射效应,以宁波舟山、南通为主的城市成为大上海的南北两翼。例如,江苏省的南通为了全面强化与上海的功能对接与互动,承接上海非核心功能疏解。南通积极引进国际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2018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842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4081.35亿元,增长8.4%。其中六大新兴产业完成产值增长12.9%,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33.5%,其在产业潜力方面优势明显高于其他城市。

04

从政策支撑、人才支撑、技术支撑

、创新基础构成的二级指标生态环

境支撑来看

南京、杭州、苏州、上海、合肥5个城市在生态环境支出方面优势显著,与其他稳定发展的地区差距明显。生态环境需进一步优化人才、技术、政策、基础等环境,保障支撑生态创新能力的提升。

由此可见,长三角区域南京、杭州、苏州、上海、合肥5个城市“虹吸效应”比较强,当地人才、技术、政策基础等环境优于其他城市,例如近年来南京、杭州、苏州、上海、合肥5个城市交通基础设施逐渐完善,使得地区间人才、技术流动更加便捷;加之各省级政府政策的助力使省会城市锦上添花,不断增强了这5个城市的虹吸效应。

据统计,2018年,上海、合肥、南京、杭州、苏州5个城市的普通高等学校分别为64所、50所、44所、39所、22所,合计占长三角普通高等学校数量的52%;同时,这些城市集聚了长三角90%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而地区排名靠后的10位城市,一方面身居区域内陆边缘地带,各方面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政策效应无法带动虹吸效应,另一方面,历史经济资源比较薄弱;因此在生态环境支撑方面明显优势不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