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股的生猛 债的稳健,从10亿到500亿,易方达张清华的成长之路(上)

 bondtrader2015 2020-11-18

真正的混合型基金,应该是股债之间的无缝切换,帮投资者解决择时问题

文丨黄慧玲 实习生 陈梵

编辑丨杨秀红

易方达混合资产投资部总经理张清华想做好两件事:一是打造有战斗力的混合投资团队,二是提供对投资者“实用”的混合型基金产品。

这两件事,其实都是为了解决同一个问题——如何驾驭大规模资金管理,实现可持续的优秀业绩,给持有人良好的体验。张清华的成长经历和做法,或可作为行业解题的参考。

作为易方达基金新晋副总经理级高管,张清华专长于混合资产投资。Wind数据显示,截至8月28日,他的平均几何年化收益达20%,在691位任职超过5年的基金经理中,排在第58位,位居前10%。

目前张清华管理的基金有8只,包括偏低风险的债券基金、投资可转债的高弹性债基、股债平衡型混合基金、灵活配置型混合基金等。

从过往业绩看,他管理的低风险基金基本上能实现年年正收益,还能做到10%上下的年化回报。高风险基金则是收益高、回撤小。可以说,张清华的产品生动演绎了如何安心穿越牛熊周期。

他是怎么做到的?

进一步查看产品定期报告可以看到,他的预判屡屡被市场验证,像个“神算子”。

比如,2018年,在市场最悲观的时候,他说,“如果经济在2019年某个时间点触底,权益市场至少将会迎来估值修复的机会,而这也将带来股债投资切换的时点。”

他善于比较各类资产的性价比,尽量贴近情境下的最优解。他认为,单一资产在遇到极端情况时无法规避风险,产品要想有穿越周期的生命力,需规避单一资产。

可攻可守的混合型基金(尤其是灵活配置型基金)曾经被业内寄予厚望,却因为择时之难屡屡受挫。而这,正是张清华擅长的。他说,想做真正的混合型基金,用专业能力帮助投资者解决择时问题。 

他会怎么做? 

他说,择时很难。时间越长,对市场越敬畏。以前更多的是“个人英雄主义”,现在他想打造一支有战斗力的混合业务团队,来应对不同的市场环境。让个人的经验成为可复制、可持续的团队经验,并借助团队的力量让自己的产品更有竞争力。

张清华的大类资产配置能力是如何养成的?他如何做权益投资?如何打造混合投资团队?《读数一帜》近日与张清华深度对话,全面复盘他的个人成长史,呈现最新权益投资观点、业务管理理念,并细致了解他对旗下产品的定位。

本文分为上下两篇,本篇为上篇。

产品理念:
回归本源,给持有人做产品

《读数一帜》:你管理的产品持仓情况都不太一样,有哪些主要原因?

张清华: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和其他同事共同管理的。这就要说到我的另一个投资理念:可能规模小的时候会有个人英雄主义,但业务越大,越不能单打独斗。我希望团队中不断有人成长起来。

我也不希望同事们跟我的风格完全一致。只有这样,你的团队才能更加的多元化,更加的均衡。有些产品差异性比较明显的,代表着另外一个基金经理逐渐地成长起来了,他可以主动做很多的决策。 

第二个原因是,我管理的产品类型比较多,有的是纯债基金,有的权益仓位只有20%,有的是灵活配置型基金,我希望它们相对有差异化,不要过于一致。比如裕丰回报,这类基金我们希望每年都有正收益,这是一个底线的要求。

《读数一帜》:可不可以按照近一年的回报来判断你旗下产品的风险等级?

张清华:基本上是这样。基金回报基本反映就反映了投资回报率和收益的波动性。

《读数一帜》:裕丰回报成立六年多来年年都是正收益,怎么做到的?

张清华:裕丰回报是一款二级债基(投资股票比例不超过20%的债券型基金),它的多资产属性从产品策略上可以规避单一资产的波动。我们有宏观资产配置团队,会对市场位置和各类资产性价比做出评价,避免过度乐观和过度悲观,保证我们有一定的纠偏,同时也能抓住一些机会。

《读数一帜》:易方达新收益仓位比较高,同时近两年收益达140%,表现不俗,你是如何掌管这只基金的?

张清华:很多人说我对市场的判断比较准,俗一点说就是择时,高端一点说就是资产配置。我们就想用一个0-95%的灵活型基金来反映自己对市场的看法。易方达新收益是我们股票投资策略单元的衍生,也是我们对权益投资思考的成果转化,类似一个对外展示的样板间。

我们做产品其实没有想过到底要做成多少收益。我们更关注的是每一笔投资,大概率不会亏钱,有一定的绝对收益空间,是不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我们也没有想过预期要做多高的弹性,这些东西都是跟着我们对市场的观点和环境逐渐形成的。

我们预期收益率不高,但有机会的时候还是会积极做的,这个跟我的经验有关系。我觉得国内的资本市场,其实都有赚钱的时候和亏钱的时候,你如果想获得一个比较高的复合利率,就要在能赚钱的时候尽量多赚钱,将来市场不好了就少做点少亏钱。

如果市场机会比较好,就没有必要再去追求绝对收益,去控制仓位,这个时候就要尽量多的挣到钱。所以也不会到了某个点就要止盈。只会有止损的概念,不会有止盈的概念。

《读数一帜》:易方达新收益是灵活配置型基金,当市场行情不好的时候,你会把仓位打到非常低吗?还是依然会保持一个相对高的一个权益仓位? 

张清华:应该也会降。 

《读数一帜》:它还是一个自由度比较大的一个基金是吧?

张清华:对,我们也没有说一定要把它仓位调到什么程度,也会降。 

《读数一帜》:不过我看到它的业绩比较基准定得很低,你认为基准对投资者来说有参考价值吗?

张清华:老基金都有这个问题,当时定的基准都跟实际基准不太一样了,所以这个也没有太大参考价值。以前行业里对基准都定得不是很严肃,也跟一些基金后来换人有关。这确实是个问题,我们也在做逐步的修正。

《读数一帜》:假如修正易方达新收益的基准的话,会定一个什么样的基准呢?

张清华:这个问题我再想想,因为它现在规模还没有很大,还没想到。

它给了我一个比较大的自由度,我会去把握整个市场,帮投资者做一定的择时。后来我们把它当成我们权益投资的样板间,就有了一些变化。

我还是想把新收益定义的更清晰一点,就是让投资者买的时候,一方面给客户提供阿尔法,同时也能够帮把投资者做一定的仓位选择。 

《读数一帜》:为什么对外不怎么宣传易方达新收益?业绩这么好。

张清华:其实如果业绩足够好的话,三五年以后自然会被市场认可。易方达新收益的时间太短了,不到两年,去宣传也不合适。如果说三五年以后它还能做的比较好,赚钱的时候能多赚钱,亏钱的时候少亏钱,我可能在宣传的时候更有底气,更负责任。

这有点像产品研发,它还不是一个非常成熟的产品形态,但不是我不重视它,其实它是我回到投资本源上想做的一个产品。我们希望它的模式更稳定、业绩有证明以后再去做推广,那个时候就是产品的爆发,它其实有一个临界点。

其实看我们公司,包括张坤也好,萧楠也好,我的安心、裕丰也好,以前规模都很小,都是突然一下子爆发。我的裕丰也管了5年,今年突然100个亿了。新收益的业绩如果能持续,过5年的规模有一百个亿,那个时候可能是一个比较自然而然的事情。

《读数一帜》:如果易方达新收益将来成功了,可能就是行业里最期待的灵活配置型基金的样子,可以这么理解吗?

张清华:对。早期做裕丰的时候也没有所谓的做绝对正收益,后来慢慢的这个市场突然就大了。现在行业里还没有能够做成大IP、大品牌的混合型基金,希望再过一两年这个产品能够脱颖而出吧。

《读数一帜》:你觉得你最核心的能力是什么?

张清华:经验吧。从业这么多年,我管理过各类资产,是优点也是缺点。我刚入行的时候做期权套利,打新、转债、权益投资,这些也都做过。几乎各个资产都做过,也经历过不同周期,这种经验积累还是非常宝贵的。这时候再去做混合业务,就不至于大的方向做错。

劣势就是,在某一个细分领域里面都不具有很强的阿尔法能力,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现在搭建团队的原因。我希望团队能够给我更多的支持,让我在某些领域更有竞争力。

《读数一帜》:除了经验丰富之外,还有什么核心优势?能不能一句话体现你的风格?

张清华:我的性格更开放,对事物的接纳和沟通更强。我不会轻易去说0和1,不会极端地表达。

《读数一帜》:在基金经理这个行业里,你更看重哪些方面?更看重业绩还是规模?

张清华:我刚当基金经理的时候更看重业绩,每天都看净值涨跌。慢慢的业绩起来以后,就会看规模了。因为规模代表一定的市场影响力。有业绩没规模,其实也是对能力不认可。

后来,其实就想开了,现在中短期业绩和规模都看的比较淡,更看重的是有没有给持有人真的赚到钱,或者这个产品是不是真的想给持有人做的。

你问我易方达新收益的问题,其实我也没有太在意它的业绩和规模,规模大小都无所谓,我想做的是这个产品,会尽量去抓住市场机会,同时避免大的错误。可能听起来比较虚,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产品,比较理想化,这是我目前的阶段。

《读数一帜》:我觉得更像回归一个基金经理的初心。 

张清华:可以这么讲,人也很难免俗的。你的业绩和规模都有了以后,包括公司给你该有地位和职级以后,自然就显得更超脱一点,真的就回归到中心和本源,真正做这个产品了。

《读数一帜》:有句话说“规模和业绩是天敌”,你怎么看?

张清华:在某种程度上肯定是的,但我觉得矛盾性不是没法调和的,更多是投资人自身的修炼,规模和方法论的成熟其实也是相辅相成的。

我刚管理基金的时候规模不到10亿元,特别灵活,做得比较好,后来规模突然很大。到了2016年,年初就遇到熔断,基本上绕不出去,赎回量也很大,那个时候就觉得很焦虑。 

规模大了以后,肯定要调整自己的方法论、投资理念和管理体系,比如说只做成长股,做TMT,肯定管理不了太大的规模,在这一方面,2015年的时候易方达也有过教训。

随着方法论的进化,现在让我管几百个亿,我觉得没有什么瓶颈。包括张坤,管1000亿元都没问题。因为他的方法论就比较适合这种模式,他买的公司很大,也能够承载更大的规模。 

其实基金经理成长的过程,都有一个管小规模再管大规模的过程。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基金经理,这也是一道需要迈过的坎。 

《读数一帜》:现在管的规模大概500多亿,你觉得还可以承受多少?

张清华:我们这更多是团队模式了。把分工精细化后,管理规模边际就扩大了。目前来看我们我个人管理规模500多亿,我还管理整个部门的大方向配置,三千多个亿,我没有感觉到吃力。

《读数一帜》:你怎么看持有期类的基金?

张清华:对我来说影响不大,但确实是为持有人考虑的。让你的收益能够更实在一些。我发新基金的感受也是,投资人真的是会快速赎回的,涨得越快赎回速度越快。

部门管理:最难的是共同语言

《读数一帜》:你管理的是混合投资部,为什么会组建这样一个与股票投资和债券投资并列的部门?

张清华:我们是2018年从固收独立出来的。那时候观察到单一资产的波动性很大,比如2015年的股票波动、2016年的债灾,单一资产都有这个问题,而普通老百姓往往是看到哪类资产有赚钱效应再去买,结果都买在相对高点。基于这一情况,易方达觉得应该成立混合投资部,为投资者做资产的切换。 

现在回看,易方达的布局还是具有前瞻性的,我们在行业里做得比较早,现在很多同行也在做,“固收+”的市场也发展得很快。 

我们的混合投资部做模块化、专业化分工。团队里面有五六个小组,有做宏观资产配置的,他们会做更大的资产判断。还有做纯债的、纯权益的、打新转债的,他们会提供更多的细分策略。

《读数一帜》:在易方达,宏观配置小组分布在各个投资板块下面。也就是说,你们的观点是各自独立的,也有可能会不太一样?

张清华:对,我们不做全公司的统一,因为每一个团队的着眼点不一样,每个投资板块都有自己的宏观小组。 

《读数一帜》:混合投资部的宏观跟股票和纯债的宏观有什么区别?

张清华:股票的宏观更关心政策方向,但不会做资产比较。他们不太关心美林时钟这些。我们的宏观会落到资产性价比,也可以叫赔率和胜率。股票、债券,包括转债一起比,看看赔率和胜率,在某一个位置能取得的预期回报。

《读数一帜》:混合投资跟FOF、投资组合相比有什么异同?

张清华:有一定的重合,但立脚点不一样。做FOF更多的是做工具化的选择,他要选标的。我们的团队更多是做策略互补,纳入一些新的投资策略和方法,我们希望不要让自己错过大的机会。

《读数一帜》:为什么要组建一个新团队去做混合投资,而不是在现成的队伍里分别挑选股债的优秀者,一起做混合投资? 

张清华:第一,并非股票基金眼里最好的股票就等同于混合基金最好的股票。我们更关注它的确定性和风险,而不是它有多高的超额收益。我们第一步想的是,它的最大回撤有多少?如果我错了,大概亏多少钱?这个很关键。

我们做混合业务,细到细分资产,都不会过分强调个股或者个券。债券,我们不过分强调信用资质下沉;股票,我们不过分强调股票超额收益。

股票基金更关注的是精选个股和市场机会,巴不得每一个机会都要把握住,每一个弹性都要把握住。对于混合业务,我们的收益率预期没那么高,二级债基一年有6%-8%的收益率就很不错了,所以我们会更关注确定性比较大的机会。

同时我还要跟别的资产对比。比如说信用债,我为什么不支持下沉,因为我与其承担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去拿超额收益,还不如拿股票去做。我们要做资产比较,要保证单一资产里面不会有过度的暴露风险。

第二,混合业务不只是精选个股和精选个券的问题。它的资产配置、细分资产都很重要,是一个综合体。

自上而下的资产配置很关键,股票好的时候做股票,债券好的时候做债券,这个决策真的很难做,还要贯彻下去,基金经理都要能够理解和服从,这点就挺难的。不是说你把股票基金经理和债券基金经理拼在一起就能做到的。

混合投资最难的地方就是内部人要有共同的语言。做股票的人和做债券的人不是一种语言体系,你在内部开会的时候,会发现做股票、债券、打新的人思路都不一样,要怎么才能一起交流讨论?看起来人多了更强了,其实内部是割裂的,预期不稳定,需要协调统一。 

《读数一帜》:怎么把割裂的部分协调起来?

张清华:我们内部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如何建立机制去沟通。最好是有一个人既懂股又懂债,能够在中间做翻译,起到润滑剂的角色,在各类资产之间做一个变化判断。 

混合业务确实很难做。择时很难,而且做的时间越长对市场就越敬畏。市场有它的逻辑性,有它合理的地方,这就是为什么要搭建团队。没有一种策略,没有一种方法论是包打天下的。我们希望,当资产配置有效的时候,多发挥资产配置的作用。当资产配置无效的时候,就去把握自下而上的结构化机会,综合在一起,让整个团队业务运行更稳定,才能继续在市场上竞争。

《读数一帜》:这些跟个人的因素太相关了,你有多资产管理经验,如果你离开了怎么办呢?

张清华:说实话,原来可能个人英雄主义比较大一些,我们现在也在追求平台培养团队,希望把更多东西在内部能够沉淀下来。包括我做的很多资产配置、投资方法论体系,希望能够做一些成果转化,培养新人成长起来,让体系运转起来。

《读数一帜》:你的基金中有一半以上是机构投资者持有。他们是怎么评价你的产品的?

张清华:机构投资者对自己的需求很清晰,他们评价基金经理不止是看结果,更看重过程,看你中间承担多少风险,看你的投资逻辑和框架。他们希望知道结果怎么来的,有没有可延续性,希望你的策略有更大的规模容量。所以,他们不止是看重结果,更看重过程,并且可复制、可预期,能承受更大的规模。 

《读数一帜》:现在时间、精力的分配大概是怎样的?

张清华:50%的时间来做投资,还有30%的时间做团队建设。你要做成一个有战斗力的团队,在各个业务模块里面都有一定竞争力。另外20%的时间,做一些内部产品方面的沟通和市场开拓。

《读数一帜》:这些是当上副总之后的任务,还是之前就在做这些事情?

张清华:之前就开始做了。

《读数一帜》:升职之后有变化吗?

张清华:没有。因为2018年就开始在管混合投资。其实团队建设也是跟投资相关的。我把这个团队组建好以后,对我自己管理的账户也有帮助。因为整个团队实力更强了,对机会的把握能力更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