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对孩子有多心软,生活对他就有多凶残

 青青莲子 2020-11-18

在我们一次次鼓吹孩子“聪明”的背后,是不是多多少少忽视了

——努力,才是这个时代最稀缺的品质?

最难培养的能力是「努力」

在关于孩子学习问题的调查中,让家长最头疼的,竟然是和大多数大人一样的困扰:拖延症。

拖延症是什么?

简单说就是一个字:懒。

在面对问题和挑战的时候,选择性逃避、选择性放弃、选择性遗忘。

到最后发现什么都没做,什么能力都没培养。

其实,只要付出比别人多一点点的努力和坚持,孩子以后的人生,或许就会很不一样。

前几年网络上很流行一句话: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根本轮不上拼天赋。

可是没人意识到,“努力”本身正在逐渐成为一种稀缺的“能力”。

我一直认为想在一件事情上超越大部分人还是挺容易的。

这其实跟智力毫无关系。

那些看似门槛很低人人都会的东西,但若是能找到一套可复制的系统性方法,配合上高强度的练习,和不断的自我反省,任何人完全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战胜那些靠直接和经验夸夸其谈的人。

难的是,如何在看到成效之前持续坚持下来,在看不到希望的时候依然保持一种努力的状态。

在这个阶段,需要我们家长帮助孩子熬过这最枯燥最乏味的过程,Push他一下下。

让孩子知道,只要自己认真努力,就可以进步和成长的,从而收获满满的信心和成就感。

生活中的大部分事情,考验的都只是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从之前的“十万小时定律”到后来的“刻意练习”,实际上无不在说一件事:那就是「专注」+「坚持」。

如果你想做好一件事,就努力去练习几千个小时(数据可能是错的我实在记不清了)。

可是在我看来,如果你本身智商没啥问题又有一定的悟性,一般刻苦努力60个小时就会初见成效,180个小时就能做到比大多数人要强(前提是认真)。

其实180个小时一天两小时也不过3个月而已,也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做到上千上万个小时的,但至少180个小时后你的技能已经不算拿不出手了。

有些可能你看起来很难的事情,实际上只要你认认真真学满30个小时,就会慢慢变得轻松;

60个小时就可以渐渐得心应手;

90个小时、180个小时之后你就会觉得比较有趣

——因为当你发现自己做得比大多数人都强时,你就会获得一点小小的成就感,逐渐体察到自己不断进步的乐趣。

给自己一点压力,才能做到想做的事情

对孩子的人生负责,就要给TA一点压力和逼迫。

只有跳脱“舒适区”,才有机会去做梦寐以求却迟迟未动手的事,实现心心念念却并没有着手筹备的梦想。

有时候,你不逼孩子一下,就永远不会知道孩子有多大力量。

太多人在一边流着口水羡慕别人功成名就光彩夺目,一边给自己找借口拖延松垮不思进取。

明明,理想是用来实现的,而不是单纯用来在梦里放飞的。

没有一个人随随便便就能成功,该对孩子狠一点的时候却总是舍不得,总是手软,总是找借口,那就永远止步不前。

今天没努力,明天自然没理由有收获。

好多时候,世界还是公平的,它从来不会敷衍一个努力进取的人,只冷眼看那些疏于努力又满是借口的人。

想想小李子,他对自己是真的够狠够认真啊,一部接一部拍片,演技一次比一次进步。

从前人们调侃他是“陪跑专家”,而他举起影帝的奖杯时,多少人该无比汗颜啊:

比我优秀的人还比我努力,我是不是对自己太心软了?

你对自己心多软,生活就会对你多无情

如果总是放任孩子,让TA养成了拖沓、琐碎、东张西望的习惯,久而久之,孩子很难再把精力和目光放在该做的事情上。

看书好枯燥啊,所以,还是玩手机吧,恍恍惚惚一个小时过去,两眼发呆脑袋空空;

床上好舒服啊,晚点起来吧,昨天就应该开始做的那件事情,等会儿吧,再等会儿吧;

虽然很想学习英语,可是背单词好枯燥啊,总是记不住啊,不如去看会儿韩剧吧;

想做烘焙买了一堆材料,想做手工买了很多布料,想学习拍照买了很贵的单反相机……可是可是,好麻烦啊,那些达人们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我还是去歇会儿吧;

……

从来不逼孩子做有困难和麻烦的事情,遇到压力孩子就会产生逃避心理——赶紧逃回到安逸的小世界里,安慰自己“我这样也很好啊”,遇到一点艰难就开始抱怨并习惯性选择放弃……

你总是心太软,对自己心太软。

爬山时若在气喘吁吁时选择下山,永远没有机会看到山顶的风景;

奋斗的年纪因为遇到挫折就选择放弃退回舒适区,也就不会有机会梦想成真。

道理你都懂,告诉孩子,对自己有多心软,将来生活就会对你有多无情!

趁现在,去做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