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的话,给了我放弃自己的理由”

 青青莲子 2020-11-18

青青莲子家庭教育话题探讨

专栏内容


或许在我们看来,不过是大学里的辅导员说了几句重话,怎么就导致了一个年轻的生命就此终结?

但有可能,那只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你的话,给了我放弃自己的理由。

本期指导老师:仁和老师


让我们心痛和不解的是:

现在的孩子都怎么了?怎么会因为旁人的几句难听话就结束掉自己年轻又宝贵的生命呢?

2

武汉八十几所高校,一百多万在校大学生。

老实讲,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就有矛盾纷争。更何况,刚进入大学的孩子,多是已成年但三观尚未成熟的「心理未成年人」。

面对着家庭、学校、社会和自身的诸多问题,孩子内心的纠结和痛苦无处排解,往往会促使极端事件的发生。

看着这些年轻的生命游走在理想与现实的煎熬里,脆弱却不敢与人示,那份孤独无助的纵身一跃,实在让人心痛至极。


若这份遗书是真的,从其中的描述可以看到任同学的自画像是这样的:

1、对未来的担心、恐惧(到社会上混不下去)。

2、自卑、脆弱(一无是处的人)。

3、自我否定(一大堆缺点,没有未来)。

4、有自杀倾向(还不如死了算了,犹豫要不要去死)。

5、敏感(自动将辅导员的话与自己进行对号入座)。

6、逃避现实(未来压力那么大,我受不了压力)。

这样的他,使得老师的观点和言论,成为了他情绪崩溃的催化剂。


年满18,还处在大学一年级新生阶段的任同学,我们不了解他背后的成长环境。

但从这些“自画相”的判读来看,这样的性格不是一天养成的,也不是一个多学期的大学生活造成的。

这一性格特点其实在现今的年轻人中,具有相当大的普遍性。

更让人忧虑的是,在当今整个社会对教育的普遍且高度的焦虑环境下,我们还在继续“培养”着这样的下一代。

3

站在心理专业的角度,我们一起来探索这个孩子的内心世界。

首先是第2、5特质:敏感,脆弱,自卑。

不难判断,他的内在自我力量非常不足,因为敏感,内心很容易生成各种情绪——而这些负面情绪的不断叠加,给了他很多的压力。

本来他的自我力量就不足,再外加这些压力,自然就容易脆弱了。

由此我们推测,从小到大,应该是没有人教会他如何疏导自己的情绪,如何理解自己的情绪与事实之间的关系——于是他一直自己兜着、扛着,负面情绪一直积压在心里。

从他的第3和第4个特质,可以看到这时的他,内在已经脆弱到不堪一击,万念俱灰,开始有抑郁轻生的念头滋生。

抑郁情绪的发展是有一个“病程”的,少则几个月,多则多年。

那么长的时间里,身边的同学、老师甚至家人也都没有发现这些“苗头”,自己更是没有能力发现自己的危险处境,继而深陷其中。

再来看看特质1和6,对未来的恐惧和现在的逃避。

他既没有面对现实的能力,也没有面对未来的能力,只是困在过往的情绪之中,无力自拔,连求救的能力都被淹没了。


如果我们还原这个孩子的家庭教育,可以推测到:

一个从小敏感内向的孩子,可能家庭里给予的爱并不充足,孩子一直是胆怯内向的,遇事退缩,没有人在情商方面给予指导和疏导。

加上他天生的自我力量薄弱,考上大学之前也许还有家人的鸡汤鼓励,但在大学里学习要靠自觉,凡事要靠自己独自面对和努力的时候

——内在的冲突与矛盾就日益尖锐,最终走向崩溃和自我放弃。

一个在成长中内耗这么大的孩子,能考上大学,已经是相当费力了。

结果独自来到大学之后,新的环境,新的同学,新的人际冲突和学业压力,以及离家人的支持越来越远,再遇到一个指责、说教型的老师……

这些都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4

自杀行为不是简单的个人行为。

既然自杀是一种个人的行为,这种行为只影响个人,那么自杀似乎应该完全取决于个人的因素,因而只属于心理学的范畴。

事实上,人们通常不是根据自杀者的脾气、性格、经历和个人历史上的大事件来解释他的决心吗?

——《自杀论》


性格的形成、个人的经历绝不是纯粹的个人因素。

把人孤立于社会关系之外去思考,只会让每一次自杀成为一个心理分析的案例,被用来充实支撑那一个个冷漠愚蠢的理论。

但是在现代社会中,人作为单独的个体已经不复存在,存在的只有本质相同的商品而已。

人不再称为人,而是一个个人力资源,依靠在市场交换中个人的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来确定自己的等级。

人们修饰自己的外貌、充实自己的头脑、提升自己的技能,目的只有一个:能够在市场上把自己成功推销出去,以便能让先前对自身的投资有所回报,换来更多的利润。

倘若不成功,人就失去生存的价值。

 

在现行的制度下,人的天职就是为了经济的发展做贡献,就是集聚资本。

当然这所有的一切并不是为了实现人的幸福和拯救,而只是为了经济利益本身。

个人就像大机器中的一个齿轮一样,其重要性决定于他的资本的多寡。

资本多的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齿轮,资本少的就无足轻重了——但是不管怎么样,人总是服务于它自身之外的目标的齿轮。


在弗洛姆看来,人已经成为换取经济利益的工具,这正是由现代社会特有的运转方式决定的。

现代人的痛苦,已经不是主要来源于对贫困生活的失望;

更多的是因为人成为社会这台大机器中的一个渺小的齿轮。

“十九世纪的问题是,上帝死了;

而二十世纪的问题是,人死了。


同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异化了。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表面上看起来是友好的,但掩盖的却是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不信任。

由于私利的作用,即便是爱的关系,也会变成相互利用的关系。

现代社会中,那种人与人之间如同同胞的关系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竞争。

人被异化,从而找不到生命的意义。

加缪在《西西弗的神话》一书中谈到, 自杀的根源在于生存理由的消失、生活的意义被剥夺

这是无法忍受的, 人不能够无意义地存在。

5

那么再回到我们的家庭里来,在我们身边,内向、敏感、脆弱的孩子并不少见,社调表明他们在人群中有25%左右的比例。

面对这类孩子,我们该怎么做,才能更好地助力孩子的成长,避免10年之后的惨剧重演呢?

第一步,教会孩子疏导自己的情绪。

这是所有情商启蒙的第一步。

因为即便孩子的自我力量不太足,至少他不会因为放大的情绪而继续增加心理压力,能处理自己的情绪,学会更好地照顾自己。

第二步,审视我们与孩子的亲子关系。

我们是否在成长过程中不仅没有能力帮助孩子,还继续高期待、高压制孩子?

或者说我们本身就是在给孩子做着脆弱、敏感、自卑的示范? 

我们需要增进亲子间的了解,学会与孩子沟通,提升亲子相处的能力。

第三步,帮助孩子提升人际交往的能力。

校园里有好友,有同学,有老师……不同的人际间交往的分寸如何把握,对不同的人如何进行客观的解读,从而得到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我们青青莲子李萌老师的新课体系中,跟以往的家庭教育模式不同,我们特意分成了家长助力营和青少年成长营两部分。

当然,也是分开授课分开管理的。

孩子在青少年成长营里可以摆脱父母的“管教“,跟老师和同学诉说自己的情绪。

特别是「爸妈吐槽群」这个环节,真的让很多父母哭笑不得——我们从未得知孩子对我们有这么多不满,也从不了解孩子真正想要的爱的方式。

通过这样一个情绪外化的过程,我们旨在帮助孩子充分认识自己的情绪并做出相应的疏导方式。当孩子学会跟自己的情绪相处,TA才迈出了人格独立的第一步。

(想要具体了解【青少年成长营】请点击下面小程序👇)

我们的家庭教育有如在原野上播种,家长和孩子的关系有如园丁和幼苗。

10年之后、20年之后,我们会收获一个怎样的教育结果,取决于今天我们是如何去呵护这颗种子的生根、发芽和生长的。

这个过程,是育苗的过程,也是考验园丁自我修炼的过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