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大昌,亚美尼亚人带给上海的美味

 午后骄阳 2020-11-19


由于纳卡冲突,让原本默默无闻的两个西亚小国一触而发,相对阿塞拜疆,国人对亚美尼亚的认知较少。早前推送董鸣亭老师的《鹊格利,老大昌前世爱情一文提过,老大昌是由来自亚美尼亚的小伙伴创办的。

老大昌,最初在法租界公馆马路(今金陵东路)73号,由法国远东商业公司(Compagnie Commerciale d’Extreme Orient)派员来沪创办,法语名为Magasin Francais d’Alimentation,字面意思为“法国食品商店”,为了更好地招揽中国人生意,中文取名为“老大昌”,意味生意兴隆,主要经营洋酒食品等,并承办海军伙食供应。

▲ 1909年1月《字林西报行名录》,商标为:老大昌Lo ta-tchong

▲ 1917年2月10日,《LA NAVARRAISE》演出期间,老大昌赞助香槟。

▲老大昌特色美味:西番尼

1919年,老大昌业主变更为Hoffenbach,经理为Pierre Tchakalian,期初化名为Pierre Yang。至此,老大昌正式进入Tchakalian时期,Pierre Tchakalian(皮埃尔·察卡利安,也有译为恰卡利扬、查卡利安、却克林、鹊格利、贾格良、巧克良等),亚美利亚人,Pierre接手以后先后将外文店名更改为Tchakalian & Cie、French Bakery、Tchakalian Bros.' French Bakery,唯有中文“老大昌”一直使用。经营地址也从金陵东路搬到永嘉路、淮海中路等地。

▲ 1927年注册商标为“Tchakalian et Cie. Lo-To-Chon(老大昌)”,办公室仍在金陵东路75号。

▲老大昌特色美味:哈斗

▲1922年将法语店名Magasin Francais d’Alimentation(老大昌)更名为Tchakalian & Cie(老大昌)。1934年更名为French Bakery(老大昌法国面包厂)。1938年更名为Tchakalian Bros.' French Bakery 。

1925年起,老大昌开始在淮海路开店,随着白俄的涌入,到了1928年,索性将办公室也搬迁到永嘉路475号,后搬到淮海中路607A。1932年将办公室搬迁到淮海中路873-877号,分店拓展到淮海中路873-877号、781号、465-467号,陕西北路113号,愚园路1415号等地。

▲ 1925年,在霞飞路320号、545号开设分店。1926年在永嘉路475-479号设厂,办公室仍放在金陵东路75号。

▲ 1933年11月,鹊格利西点面包参与南京路先施公司冬季促销活动。

▲老大昌特色美味:拿破仑

▲ 老大昌员工合影,永嘉路,图片来自7788收藏网

▲永嘉路479号,摄于2020年11月16日

伴随着老大昌的发展,Tchakalian家族其他人员陆续从哈尔滨等地来到上海。到1936年已经开设了10家门店,员工越来越多,Joseph、Kirkor等参股,连四川北路也有Tchakalian家族成员开设的门店。

▲ 1936年10家门店,办公室在永嘉路475号,工厂在永嘉路477-479号,店铺在淮海中路465、781、875号,愚园路1402号等,总经理为皮埃尔·察卡利安(Pierre Tchakalian),合伙人Krikor于1939年病逝于上海,享年58岁。

▲ Pierre Tchakalian(1879-1946)

Pierre在经营老大昌的同时,还兼任了亚美尼亚救济协会副会长的职务。一份来自联合国日内瓦图书馆的文件,清晰的记载了Tchakalian当年申请难民护照的信息,“一群目前在上海的亚美尼亚难民”。最终于1932年得以入籍法国,店名也改为“老大昌法国面包厂”。

C1417/313/R.409/100/13/1 Heimatlos - Messieurs Tchakalian & Cie, Shanghai, A Group of ex-Armenian Refugees requesting Passports (1926-1927)。

早在1896年,为了躲避土耳其对亚美尼亚基督徒的大屠杀,Pierre的父亲关闭了在土耳其埃尔祖鲁姆的面包店,逃到俄国。1903年,Pierre(原名贝德罗斯)24岁,到上海在法商大罗洋行工作,期间离开上海前往法国和俄国,并在俄国结婚生子。1917年十月革命,Pierre跑到哈尔滨,与开设面粉厂的堂兄弟团聚,随着战局的发展,Pierre再次来到上海,开设面包店并获得成功。

▲ 据North-China Herald《北华捷报》记载,1918年6月17日,P.Tchakalian一家从日本福冈筑紫野市入境上海。

最终,Pierre养育了三个儿子,在法国公学(设在南昌路47号法国总会大楼,现科学会堂)就读,其中两个与《一个犹太人的上海记忆》的作者丽莲·威伦斯同学,“一个孩子特别擅长体育运动”。

▲ 丽莲·威伦斯《一个犹太人的上海记忆(1927-1952)》P131页

▲老大昌特色美味:白脱小蝴蝶酥

▲ 1933年1月7日, Tchakalian的两个儿子参加橄榄球比赛。

▲ Jean Tchakalian也是游泳健将。(1936年8月19日)

▲ 1935年3月27日,Victor Tchakalian(Krikor Tchakalian儿子)与Nina Babaiantz结婚。

伴随Tchakalian家族的壮大,1935年前后,将原淮海中路873-877旗舰店一分为二,东边877号由Pierre继续经营,西边873-875号由其堂兄Joseph经营,Pierre参股,共用“老大昌”。

▲1947年《不了情》在老大昌门口取景

由于健康原因,Pierre无力经营,遂于1945年将淮海中路877号老大昌洋行,转让给上海商人朱砚清经营。Pierre于1946年病逝于上海,享年66岁。朱接手后,更名为老大昌行,由于在沪郊还经营了一个名为“兄弟牧场”的奶牛场,自产自销,原料新鲜,期间推出了“掼奶油”等多款鲜奶制品,生意一度盖过隔壁的老大昌面包房。1956年公私合营。

▲解放后老大昌面包房的广告,来自North-China Daily News(字林西报),1951年1月29日

▲老大昌特色美味:冰糕、掼奶油

1958年版的《永不消逝的电波》,李侠与白丽君在老大昌(实景)门口通过蛋糕盒交换情报,1957年拍摄。

解放后,形势发生巨变,75岁的Joseph坚持到1956年,淮海中路873-875号老大昌面包房转给国资。

至此,西餐巨头Tchakalian家族落幕。

▲80年代老大昌,整个建筑没啥变化,1992年翻建二百永新百货,现为优衣库专卖店

1956年,东西两家老大昌合并,店名仍为“老大昌”。文革期间,先后改名为“井岗山食品厂”、“红卫食品厂”。1980年,恢复原名,称“老大昌食品厂”。

1993年,老大昌食品厂与新加坡麦莉食品有限公司合资组建成立上海新老大昌食品有限公司,并于同年在淮海中路558号开设新老大昌旗舰店。2003年公司通过收购对方股份,将新老大昌公司转为内资企业,并于2009年将其更名恢复为上海老大昌食品有限公司。

2002年老大昌离开了淮海路,2010年在瑞金二路南昌路开出新店。2014年5月,老大昌在阔别12年后重返淮海中路558号原址。

 
▲老大昌(2020年6月),视频来自上海日欣《 淘醉上海》

备注:本文受外滩以西《淮海中路老大昌的老底子故事》启发,根据文中线索进行了进一步的查证。部分信息来自上海档案馆曹胜梅《霞飞路上的外国商店》、《Un Arménien à Shanghai: la boulangerie Tchakalian》(2016年9月11日)。1956年后老大昌的信息来自上海淮海集团。在此感谢。

淮海中路873-877号老大昌对面的古今内衣专卖店,之前为安琪童装商店,见证一段传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查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