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骑红尘妃子笑——荔枝

 午后骄阳 2020-11-19
视频来自秒懂百科
荔枝属于无患子科常绿乔木。《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认为:“据信原产于中国南部及邻近地区。”而英文荔枝为 litchi,发音与汉语或粤语相近,与闽语更相近,可以断定,英文litchi是汉语荔枝的外来语。在古代汉语中,荔枝没有统一、标准的写法,可以写作荔枝、荔支、离枝、离支等,这可能因为荔枝是中国南方的果树,而南方方言(如粤语、闽语)与北方官话的差异太大,北方官话又以南方方言的发音写了出来,于是才有了各人的自说自话,荔枝才有了不同的写法。
十七世纪波兰籍天主教耶稣会来华传教士卜弥格著作《Flora Sinensis》(译:中国植物志)笔下的荔枝树。
古代中国,南北方并不处于完全统一的状态,南方人被视为“南蛮”,与中原的汉民族颇有隔阅,而南北的交通又十分不便利,中原的汉人要见到南方的果树、品尝到南方的果品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所以无法知道,北方人是何时知道南方产的荔枝的。晋代嵇含《南方草木状》中记:
荔枝树,高五六丈余,如桂树,绿叶蓬蓬,冬夏荣茂,青华朱实,实大如鸡子,核黄黑似熟莲,实白如肪,甘而多汁,似安石榴。 
二十几年前,我应深圳大学之邀出席会议,就住在大学附近的宾馆里。深圳大学有一大片荔枝林,应该讲嵇含对荔枝的描述基本准确,不过,我所见的荔枝树并没有“高五六丈余”,也许晋朝的“丈”比现在小得多,如古人形容身高者曰“身高八尺”,按今一市尺等于33.3厘米计算,这“身高八尺”相当于2.66米,比姚明还高一只头;又如张飞所用的长矛“长丈八”,那就是6米,这几乎就是一根晾衣竹竿,那还怎么打仗呀!又也许果树通过不断嫁接改良,人们希望果树长得低矮一点,这样方便种植、管理、采摘,嵇含所见的是野生荔枝树,一定比现在的果树荔枝树高得多。
三月红
唐代白居易《荔支图序》中讲:
荔支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橘,夏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蒲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洁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白居易不愧为一位伟大的诗人、文学家,对荔枝的描述精准而有文彩。不过,巴峡并不是荔枝的产地或种植区,据记载,唐玄宗时为了保证宫廷内能吃到新鲜的荔枝,就在涪州(今四川涪陵)建造了一个“妃子园”,这里种植的荔枝直接运到长安宫中,供众妃子享用,朝廷还为此专门开通了一条从涪州到长安的驿路。宋人韩维《谢妃子园荔枝》诗曰:
年年驿使走红尘,贡入骊宫色尚新。妃子国名犹未改,一笼丹实寄闲人。
骊宫就是长安郊外骊山的华清宫,杨贵妃在那里沐浴,“西安事变”时,蒋介石在那里被禁闭,是中国历史上出名而又不简单的地方。也许自居易所指“巴峡”即涪州妃子园。
妃子笑
荔枝一般鲜果食用,其含糖分和水分量足,在没有冷的条件下很难保鲜。荔枝盛产于岭南,要把鲜果在保质期内运到京城长安是十分艰难的,唯一的办法就是以当时传递军事信息的快马加鞭,日行八百里的速度运输,于是古人对唐明皇为博取杨贵妃一笑而以军事手段运输荔枝的劳民伤财之举颇多非议,苏东坡《荔枝叹》曰:
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
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龙眼来。
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
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
永元荔枝来交州,天宝岁贡取之涪。
至今欲食林甫肉,无人举觞酹伯游。
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痛。
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
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
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
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体何陋那?
 洛阳相君忠孝家,可怜亦进姚黄花。
诗中“林甫”即唐朝宰相李林甫,是他唆使唐明皇从南方运输荔枝,“前丁后蔡”则指宋朝宰相丁谓和蔡襄。
宋代曾几《荔子》诗:
异方风物鬓成斑,荔子尝新得破颜。
兰蕙香浮襟解后,雪冰肤在酒酣间。
绝知高韵倾瑶柱,未觉丰肌病玉环。
似是看来终不近,寄声龙目尽追撃。
这诗把荔枝与杨贵妃(即诗中提到的“玉环”,杨贵妃小名玉环)的肌体作比较;“瑶柱”即扇贝,作者借用喻一种称为“先施舌”的贝。诗很含蓄,也很下流,读者自己去理解吧。唐明皇为博取杨贵妃一笑而不情工本,劳民伤财长途运输荔枝,我记得有一种荔枝良种也被叫做“妃子笑”,不知现在是否还有。
李时珍对荔枝的名称有解释:
(颂曰)按朱应《扶南记》云:此木结实时,枝弱而蒂牢,不可摘取,必以刀斧劙取其枝,故以为名。劙(音利)与劦同。
这个解释至少是合乎情理的。李时珍还讲:荔枝生岭南及巴中。今闽之泉、福、漳州、兴化军,蜀之嘉、蜀、渝、涪州及二两州、郡皆有之一一其品以闽中为第一。
北宋初陶榖《清异录》中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当时有许多各地的举人到京城考试,在考试之前许多考生聚会,大家列举各地的物产来为家乡争光,其中一福建考生讲:“我土荔枝真压枝天下、饤坐真人,天下安有并驾者。”由于这个故事,荔枝也被叫做“压枝天下”和“饤坐真人”,多用于诗词。
白糖罂
荔枝的鲜果与其他的水果相比有一种特殊的香味和甜味,《简明不列颜百科全书》称荔枝的“鲜果肉具有麝香味”,我倒真的不知麝香是什么味,但荔枝好吃倒是真的,于是古诗中就有许多歌颂荔枝的诗篇。宋代杨万里《四月八日尝新荔枝》诗:
一点胭脂染蒂旁,忽然红遍绿衣裳。
紫琼骨骼丁香瘦,白雪肌肤午暑凉。
掌上冰丸那能触,樽前风味独难忘。
老饕要啖三百颗,却怕甘泉冻断肠。
末句显然因袭了苏东坡《老饕赋》中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荔枝性热,不宜多吃,一般以十余颗为限,否则真的要弄出人性命来。苏东坡的“长作岭南人”可以理解为“死了也要做广东人”,诗人好张扬,苏东坡的“日啖荔枝三百顆”与“拼死吃河豚鱼”是同一意思,只是对好吃之物的夸张手法而已。
清代许廷荣《咏荔枝》诗:
丹荔年年玉琬新,镜中眉黛丰含顰。
可怜岭外红鹦鹉,犹说华清病齿人。
荔枝太好吃了,杨贵妃喜欢吃荔枝又有什么过错,事情过了千余年,那些人还鹦鹉学舌,指责杨贵妃喜欢吃荔枝是一种罪过。
糯米糍
北宋宰相蔡襄是第一位写《荔枝谱》的人,以后又有明代徐㶿、宋珏、邓道协、吴载鳌,清代吴应远等人也写过《荔枝谱》。蔡襄官至宰相,名气又很大,于是“荔枝自宋蔡忠惠公谱录,而其名益著”。蔡襄共列出优秀的荔枝品种32种,他认为最好的是福建兴化军产的“陈紫”,他是这么说的:
兴化军风俗,圆池胜处唯种荔枝。当其熟时,虽有他果,不复见省。尤重陈紫,富室大家,岁或不尝,虽别品千计,不为满意。陈氏欲采摘,必先闭户,隔墙入钱,度钱与之。得者自以为幸,不敢较其值之多少也。
陈紫
这陈家种的荔枝真的够牛的,关着门卖荔枝,你塞进多少钱,我就给你几颗荔枝,连一点讨价还价的余地也没有。蔡襄对“陈紫”也有一段描述:
其树晚熟,其实广上而圆下,大可径寸有五分,香气清远,色泽鲜紫,売薄而平,瓤厚而莹,膜如桃花红,核如丁香母,剥之,凝如水精,食之消如绛雪。其味之至,不可得而状也。荔枝以甘为味,虽百千树,莫有同者,过甘与淡,失味之中。唯陈紫之于色香味,自拔其类,此所以为天下第一也。
如今,荔枝在许多地方有种植,但仍以中国荔枝的种植量最大,品质最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