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轻易相信什么“刀子嘴豆腐心”:大多数情况下,这是个伪命题

 写乎 2020-11-19

作者:刘宏宇

好像一说谁“刀子嘴豆腐心”,就很容易得到谅解。甚至,被“刀子嘴豆腐心”们刚刚言语伤害了的人,竟还会隐隐觉得对方本意还是挺好、心地还是挺善良的。

但其实——不尽然!真的、真的,要小心!

不敢说,从来就没有什么“刀子嘴豆腐心”,但大多数情况下,这是个伪命题。

(一)所谓“爱之深责之切”的实质是“自欺”加“自迫”

刀子嘴豆腐心,“升华”成文词儿,好像意思相近的应该是“爱之深责之切”。意思是:因为爱,所以责备;因为爱得深,所以责备得严厉。

这话,或说这个逻辑,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被普遍认可;尤其在父母(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中,特别被买入。

但如果今天,身为父母者,若仍买入这个理念,就等于承认“棍棒底下出孝子”是对的。反过来看,棍棒底下出孝子,倒显得还比“爱之深责之切”,来得坦率、磊落些。

以体罚、动辄体罚、严酷体罚来“驯化”子女,让他们“孝”,让他们以顺从、服帖、由精神到物质地报偿,来表现“孝”,以达成养育他们的“投资”的“回报”,“情”不“情”的放一边儿,单从“契约”角度讲,还是挺坦率的。

而且,某种意义上,这种让人很难道出“情”更难由心底生发“爱”的逻辑,也是自给自足小农经济模式下的一种生存无奈——老子辛辛苦苦养育你们,就期待你们等到老子干不动的时候能给老子养老送终。老了,干不动了,要是没人继续种那一亩三分地,老去的父母,就得饿死。为不饿死,甚至为终究死去了时能有人给置办一口像样的棺材,逢年过节能有人给上个坟烧个纸,“培养”或说“驯化”出“孝子贤孙”,实在挺必要。

情有可原!情有可原之外,冷静甚至“冷漠”点儿去看这个逻辑,真的更是一种“自我经营”,而并说不上“爱”。故而,要给这个自我经营的逻辑冠以“爱”,例如“爱之深责之切”,就是有“欺”的成分了。起码也是“自欺”!

这么说,肯定大把人会觉得尖刻、凉薄。承认!但尖刻、凉薄,不等于错误。

诚然,在过去漫长的历史中,会很有一些做父母当家长的,由心底真挚地认为,自己对子女的训斥、严格、吹毛求疵,确是出自“爱”——玉不琢不成器啊!我们自己小时候也这样那样难受、不适、痛苦、彷徨啊……可事实证明,我们今天能“长成”,当初长辈的“责”,确是“对”的啊……

这里面的基本逻辑是:哪个孩子小时候不“受责”,我们小时候都受过来了,事实证明那是必要的;所以,你、你们,也必须是要经受。因为我们对你们更加的爱,希望你们将来强过今天的我们,所以,你、你们,要经受更多、更“切”!

真“必要”吗?真的无论怎样“切”、怎样“刀子”,都必要吗?“切”就是“深”吗?“切”就会有更好的结果吗?

难道他们,被“切”而“成”的父母亲们,小时候被“切”得难受的时候,都丝毫没想过:将来我有了孩子,决不让ta受我今天受的这份罪。决不!

如果想过,为什么“到时候”又变了呢?这算不算“自迫”?

如果真的是没想过,那就没有疑问了,肯定是“自迫”!

“自迫”的下一步,通常就是“他迫”或说“迫他”——我就是这么过来的,所以你也得这么样!引申:我也就这样了,可你不行,你的“往好了去”!再引申:你,我的孩子,得去替我实现我没能实现的理想,得去成为我期待成为但终究没能成为的人!

不能说这就不叫“爱”。只不过,这样子的“爱”,针对的,是自己而已。

(二)打比骂更直白也更有效

当然,这话,不是说鼓励或赞成对孩子(教育对象)进行“体罚”,更不是说在社会交往中动辄拳脚相向而不去讲道理反而是“对”的。只不过是想说,动作,也就是“打”,往往是更直白甚至是更“本能”的反应;而语言,也就是“骂”,则需要“组织”和“准备”。

有人脾气不好,一言不合就出现动作,比如拍桌子、摔杯子,野蛮点儿的或者对象亲近点儿的,会直接“招呼”。我姥爷(外祖父)就这样——小孩子犯了错,一声断喝,然后就是一巴掌。完成!没道理可讲。我们便因为挨了巴掌的疼,而记住不能再那样,再那样还得挨巴掌。挨巴掌的疼,最多半天就可缓解。留下的恐惧,却能长存于心;只不过,只关乎那一件事。若干不同的“那一件事”之后,“基本禁忌”也即“为人底线”,便也就建立起来了。

相对应地,骂、训斥,需要组织、准备。别相信什么“脱口而出”、“心直口快”、“有口无心”的说词。不是是绝对“没有”,但的确很少很少。实情是“无心”者大多也“无口”,就是没“想”就“没的说”。能“说”出来的,都是经过“思考”的。不同只在于,是“现想”还是心中早有“程式”。

涉及家庭教育和一家人之间的“沟通”,不多说,只提醒提一条:言可诛心。因为“够近”,因为“相亲相爱”,绝大多数情况下,说话会跳过社会性的“客套”而“直给”,就事论事问题不大,涉及“思想”甚至“灵魂”(教育行为中更多见),就得把“言可诛心”四个字挂上脑筋啦。“你这样做,小孩子时候,倒不算啥,可长大了、成习惯了,还这样,麻烦就大了,到时候想改也更难了。”这样的一个意思,会被很多长辈、家长说成“小小年纪就这样,长大了还得了”。两者感受会不会不同?后面一种,说得多了,涉及得广泛了,会不会让被说的那个逐渐进入“自我否定”心态?如果是,那就是“诛心”了。

到了社会交往界面上,“言可诛心”,是作为“法则”存在的。

现在很普遍存在的一个情况——网络暴力。说白了就是“骂”、没底线的骂、无情无礼的讥讽。有人说,网友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有时候言语上有些过激,并不一定就是恶意……大谬!那就是恶意!恶心别人不须负责的恶意!看文章、欣赏音像作品、读评论,喜欢可以赞也可以不赞,不喜欢就退出,换别的节目。非要出个没内涵或极缺乏内涵的恶声恶心一下人家,除了“刷存在感”,肯定包藏“伤害”的恶意。不同只在于,这样的伤害,是个别针对性的刻意,还是普遍针对的“无差别”的“习惯”。

德云社“小岳岳”(岳云鹏)接受采访时提到早期困难阶段在饭馆打工受到不公正待遇,老大汉子、事过多年,仍禁不住泪涌。采访者问“今天想回去,会不会原谅他们”,小岳岳挺认真地摇头说“不原谅”。我不是很喜欢他的相声,但对他这个“不原谅”特别赞同!为什么原谅?为什么要原谅那些“伤害”的“恶意”?道理何在?!

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去伤害他人!

其实,这个道理,绝大多数人都是知道的。所以,当他们要用言语去“伤害”的时候,就预先准备好了一道护身符,叫做“心直口快”,再形象点儿,叫“刀子嘴豆腐心”。

(三)“刀子嘴”通常都是“刀子心”

举个很大众的例子——“三国”故事中,刘关张三兄弟永远秤不离砣,三弟张飞脾气火爆,“外事”中,时常“出言不逊”,他大哥刘备总会申斥说“三弟不得无礼”。有趣的是,每每,这个大哥,都是在“三弟”已经“无礼”了过后,才会这样训斥。甚至,还会马上对被三弟刚刚“无礼”过的对方歉然说出“我家三弟心直口快,还望不要与他一般见识”之类意思的话。这个“双簧”,在新版《三国》电视剧里,表现得尤为生动、淋漓。

放在故事里一看,几乎谁都能明白:刘备就是要借张飞“无礼”的“口”,把他想要对方明白的意思表达出来。话很难听,很切中要害,甚至带着人身攻击色彩。但那些都是他本人的意思!至少,他不反对!他想让对方感觉到的是,他反对的,只是“三弟”的“态度”。同时也等于告诉“三弟”:以后还可以这样做,我不会“打断”你的“无礼”。

但是,最重要的,不就是“态度”吗?!

从这个把戏,可见刘备作为“枭雄”的“深险”一斑!

现实中,我们其实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被放一通大炮,倍感委屈甚至屈辱,然后被对方阵营中的“白脸”劝说“别跟他一般见识,他这人就这样,心直口快”。甚至,有时候,都是刚刚喷过的那位自己来跟你说“别在意啊,我这人心直口快,说话不走脑子”。

说话怎么会不走脑子呢?梦话都是走脑子的啊!

不是就有不少国内外专家都说,不存在真正的“口误”吗。我赞同!特别是在社会性交往中,真正的口误,几乎是不存在的!或者也可以说,如果管不住“口误”,就还等于并不具备进行社会性交往的资格、能力。

刀子嘴豆腐心,相比“心直口快”什么的,更多是用在女性身上。其“成立”的大前提是:女性通常都更心地善良。

其实,在“善”与“恶”的问题上,男女两性,并不存在本质性的明显差异。男性中绝大多数也是心地善良的;女性里也不乏个别心地恶毒的。

但必须承认,因为长久以来的社会分工和“传统观念”,加上体能上的差异,女性在社会中更多时候处于相对的弱势。因而,平均来看,女性会比男性更自觉、更早期、更严密地建立自我保护意识,而在其中,由于体能较弱,女性更多在“口头”上体现其“锋芒”、“力量”,于是形成了所谓“泼妇骂街”现象。

不过,饶是如此,也并不是说所有女性都“刀子嘴”。如果真的是“豆腐心”,会有比“刀子嘴”更妥当或更擅长的表达方式——“底气”和智慧相对缺乏者,会哭泣、隐忍;底气足或有智慧再或二者兼有者,会不屑一顾,会付之一笑,会绵里藏针地“回怼”……但凡言辞狠厉、动辄开骂、语出伤人的“刀子嘴”,大多内心也早已磨好并高举起了“刀”。

言由心生!没有心里一把刀,出口怎会是“刀子”?!

可辨的,仅仅是,对于自我保护意图更明确、更迫切的女性来讲,心里那把刀,是为怕受伤、为着“自卫”而磨砺,还是为着“伤人”而刻意所备。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