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垌塚古镇》之臆想

 心然的原香 2020-11-19

公众号:心然的原香。点击上方蓝色字体,添加公众号。

心然的个人微信号:15818820884。

心然简介:陈艳萍,湖北天门人,现居武汉。从生命的原香出发,与美同行,抒写生活,乡愁,诗情以及远方。

心然语:本文,是一位网名叫无名的垌塚人所撰写。就像他所说,是臆想,大家欣赏即可。

                                读《垌塚古镇》后的臆想


                                                        ——古堤、四姑台、垌塚

                                                                 无名(李少华)

        心然笔下的《垌塚古镇》,是经她精心收集整理,更兼她的如椽之笔,为读者展示的一个厚重的故乡舞台,把一个不出名的小镇写出了名,赋予了它神秘的色彩。全文分五个部分,本打算逐一点评,草稿已写好一半,再回过头来看时,发现草稿中引用原文里的语句很多,心想,以我的偏执见解去解读作者的美文,也许会扭曲作者的本意,因此,就不打算在这个基础上写下去了。但是,我已动了一定要为此文写一点什么的念头,来兑现对陈女士的承诺,我正在为如何下笔犯愁的时候,读到《垌塚古镇》第一部分里面有这么两句话:


       “在一个没有史实记载的事件当中,每个人都有臆测的权力”。


       “离垌塚咫尺的尸骨台,曾是三国时期的大战场,发生过一场有史书记载的乌林之战。”


       我要写的内容,仅以这两句为线索就足矣。好啦!我就来一个“天马行空”的臆想,试着为我的朋友们还原垌塚历史的真貌。


       让时光倒退1812年吧。那时候,荆州辖区有一个边缘地带,那里有一大片乌林。乌林东连湖水,西接平原,周边散布着几十间民房。民房里住的是渔民,他们以打渔为生,过着与世无争的平静生活。

      突然有一天,一场惊天动地的赤壁之战爆发了,打破了这里的宁静格局。这场大战的始作俑者是曹操。曹操的大军不习水战,最终被孙刘联军打败。曹操带着溃败之兵退到荆州地带的这片乌林附近,忽有哨马来报:


        “丞相,前面有湖水阻隔,兵士不能前行。”


       曹操带着随从来考察。还好,湖面不宽。曹操随即下令:


       “全体军士用战袍兜土筑堤。”


        因人多势众,不到半日功夫,筑成一道堤坝(后人称此堤坝为古堤,在新民境内),众军士得以顺利通过。

        刚走过堤坝的曹兵,疲惫,饥饿,正巧前面不远有一大片乌林,长满野枣,对饥不择食的曹兵很具诱惑力。曹操也打算让兵士在乌林一带休整,养精蓄锐,以报赤壁之仇。

       走进乌林,士兵们丢盔卸甲,埋锅造饭,还有一部分士兵去摘野枣。忽然,一阵鼓响,林子深处飞马闪出一员大将,豹头环眼,手持丈八长茅大叫:

       “我乃燕人张翼德也,曹贼哪里走?”


        曹操大惊,曹兵慌作一团。因主力分散,眼前只有徐晃,曹洪,于禁几名将军。曹操命他们去迎敌。两军在乌林兜圈圈,张飞军愈战愈勇,曹兵死伤过半。曹操惊魂未定,乌林深处又闪出一员大将,拍马大叫:


       “我乃常山赵子龙也。”


        赵云带领部下冲杀曹军阵营,曹军拼死抵抗,曹操在仓惶中带领许褚等几个贴身侍卫逃走。


        刘备的兵士打扫战场。刘备看到曹兵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几乎染红了附近几十里湖面,不禁哀叹道:


       “曹操举不义之兵,发动了这场本不该发动的战争,害苦了跟随他的这些士兵啊!”


        刘备叹罢,潸然泪下,命兵士将曹兵之尸收埋。由于尸体数量太多,尸体一具一具掩埋耗时耗工,刘备正为此事发愁。当时孔明不在身旁,随行文官孙乾说:


        “主公,乌林东侧有一低洼地,约三十亩大,可将曹兵之尸运去集体掩埋。”

       刘备听罢,亲自来乌林东侧实地考察。然后说:


       “低洼地和平地仅相差两米高,不如围绕这片低洼地做一道八米宽、五米高的土围子,再把尸体埋进去。”


       大家齐声赞:


       “主公的主意好!”


       一声令下,土围做好。尸体埋进去后,用厚土覆盖,形成一个大土台,当地人称此土台为尸骨台。刘备命人刻碑。其碑文是:


        “曹兵万尸同冢(垌塚)。


         刘备又命兵士杀猪马羊三牲祭奠。其祭文说:


        “曹贼不仁,率不义之师进犯中原,今遭此败,实乃天遣。只是可怜了同塚(垌塚)中的万具亡灵,他们都是有父有子有家之人,被奸雄胁迫效命,献出了无辜生命。我刘备见此,心如刀割,今将他们的尸体收而埋之,万尸同冢(垌塚),以告慰他们的亡灵,告慰他们的父母家人……”

        刘备吟罢,痛哭昏厥,被随行医官救醒。


        刘备善哭,他的江山几乎是哭出来的,能认真读完《三国演义》的人,才可一窥他的真面目。

     赤壁大战衍生的乌林之战结束了,万尸同冢(垌塚)的尸骨台与垌塚地名的由来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此,尸骨台荒草凄凄,阴风惨惨,日间人迹罕至,夜里鬼哭狼嚎,乌林周边的几十户渔民也远走他乡……


       自从发生乌林之战后,乌林地带人烟稀少,乌林这个地名的称呼一直延续到元朝末年。直到朱元璋起兵建立明朝,有李姓、蔡姓、方姓、严姓、程姓、肖姓、冯姓等家族,陆续从外省迁来乌林,也就是历史上的“江西填湖广”事件。
他们开荒垦地,围湖造田,才逐渐形成了村落和集市。

     乌林东侧的尸骨台,它的高度随着岁月的侵蚀,由原来的五米高度演变成四米、三米、两米,又经过若干年的地质分化,已夷为平地,成为民居地。人们再也不恐惧这里曾经埋了多少人,再也不提这段尘封的历史。

     有民宅的地方总会讲究风水和避讳。“尸骨台”改称“四姑台”,让人们感觉到,这里也许是四姑娘的发源地,也或者说,这块地出了四个有名气的女人。随他怎么说吧,尸骨台下的尸骨早以化成尘土,变成了有机肥料……

       再回过头来说曹操。其实,曹操是一个大政治家,大军事家,也是一位诗人,他的远见卓识和政治家气度在他祭奠袁绍的一段话中有充分的体现。曹操说:

        “本初问我曰:若事不辑,方面何所据?我问之曰:足下意欲若何?本初曰:我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沙漠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 吾答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此言如昨,而今本初已丧,吾不能不为流涕也!”


      由此可以看出,袁绍的失败,曹操能纵横天下是有迹可循的。曹操后来的赤壁之战,因战略失误而致败,才形成了三国混战的局面。但曹操还是保住了老本,将统一大业的重任留给了儿子。


       曹操死后设七十二疑冢,其中乌林(垌塚)就有他的一处疑冢,当地人为纪念这位政治家,为曹操建庙,常年香火不断,表明了垌塚和曹操有特殊的历史渊源。


       后来说张献忠在乌林挖出了楚王宫女梦,尸体见空气后大变,随即掩埋,故称其地为垌塚,未免有些牵强附会。又说明代进士死后葬在乌林,故称其地为垌塚,仍然摆脱不了牵强附会之嫌。我想,乌林称垌塚的时间分界线应是元末明初,外省人迁移到了这块人烟凋敝的地方,当地人才根据曹操和乌林的特殊渊源,将乌林改称为垌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